第5节 球迷·迷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踏进中学,传统的足球氛围一下子把我们班来自天府、文星山沟里的几十个男孩吸引住。
全班六个组,每组一个橡皮球,踢球就从踢橡皮球开始。
因场地限制,学校踢球,不拘一格,一队只要有得六人,除去守门,前三后二,后卫攻则压上,前锋守则回防,层次清楚,转换有序。三人踢球,多以篮球架立柱为门,守门员双方共用,只准用身体堵截,不准用手触球,持球方需将球**罚球线外方能进攻,防守方随时紧逼抢断,一攻一守,乐此不疲。
学校无足球场,河边的沙滩,何家咀天府储木场中的空地都是练球的好地方,最大的一块,要数进校门左侧的三个篮球场。课余,打篮球者在三个篮球场上龙腾虎跃,足球迷则以三个篮球场为球场,在两边各放上两堆衣服当球门,捉队撕杀。
场上,只见足球在飞,篮球在跳,有时足球撞飞了篮球,有时篮球迷对落在脚下的足球也不客气,来个即兴凌空抽射,好在都是球迷,共处数载相安无事。
其时踢球少有穿鞋者,多为赤脚大仙,只要有一方空地就开干。夏天,烈日当空,赤膊上阵;冬天,寒风凛冽,苦了一双赤脚,一脚踢去,脚上凝结的冰口(冬日脚上的豁口)裂开,皮球烙上鲜红的血印飞出,壮烈少男多血溅球上。
球迷迷球,也迷球星。一是模仿球星动作,以提高球艺;二是追逐球星,以表达仰慕之情。时下甲A赛场也不多见的倒钩踢球,倒钩射门动作,球迷中不仅校队能做,班队也能做,这得益于对球星动作的模仿。
五十年代,《新体育》上一幅张俊秀呈一字形鱼跃扑球的动作照片,引来了学校的球门热。
校队学,守门员以一排单杠为门,鱼跃,腾空,扑球,落地,一个一个动作的摸索。特别是落地十分讲究,既要稳稳地抱住球,又要避免落地时的碰撞,摔伤身体,一遍又一遍,守门员练得像只泥猴。

就凭几手绝活,高中翁武中班上的沈球门入选市中学生少年队。班队学,球迷以校队为榜样,都以能当守门员为荣,去体验对方球员单刀赴会,而守门员义无反顾,扑向那即将起脚飞出的皮球时,刹那间的勇敢者的感受。
学校的球星,当数代表西南出战北京的严琪、甘大敏。前者善谈充任前锋,后者中厚司职后卫。在北碚体育场曾见过一次严琪鱼跃冲顶解危的镜头,记不清是与哪一个队比赛,对方一记射门,球穿过守门员的十指关,眼看从左上角入门进网,好个严琪,仿佛从地下钻出,从球门的右侧一个飞身鱼跃,将球顶出,化险为夷。
比赛结束,球星身旁总有一群崇拜者--球迷。一次我跟随在指导江治平老师和严琪等球员身后返校,听严琪讲了两个故事。
一是代表西南去北京参赛,赛场在先农坛体育场,因西南地区水平不高,观战者寥寥。
即将开赛,场内人声鼎沸,原来贺老总来了。警卫员举一把纸质遮阳伞,背一支驳壳枪,伴着老总登上主席台。老总讲专程来看重庆健儿踢球,助威。
二是与南开中学争夺冠亚军的决赛,上半场开局不利,南开连进三球,十三中球员球艺虽有差距,吃亏却在装备,球员以胶鞋与南开的钢鞋(正规球鞋,下面有金属钉)对阵,几个主力多被踩伤下场,下半场不得不遣少年队替补,前赴后继,保住了城池不失。
说来难以令人相信,青年队获重庆市中学生亚军,少年队获冠军的十三中,不仅球员无钢鞋,学校也没有一个像样的足球场。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