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节 一个中学的教育理念(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上个世纪的早期改革者都有一个共识,中国的问题,在于教育民众,唤醒民众。所以不少人把自己的毕生经历献给了教育救国的事业。
而卢作孚先生,教育救国的矢志未变,切身的体会告诉他,旧中**阀割据,民不聊生,没有实业作后盾,你所从事的教育救国理念、行动,有可能成为军阀修饰门面的工具。因此他转而选择了实业救国,依靠实业作为后盾,实现教育救国的初衷,依靠实业,为教育培养的人才提供用武之地。
这一构思,在国统区唯一的实验区北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验。作为教育,就体现在兼善中学的办学思想和实践。
卢作孚先生讲: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人的训练。他说“从中国许多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社会上,不能解决的问题考察研究,而又亲身经验之后,认定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有一切不能解决的问题,不是一切问题不能解决,而是人不能解决问题。凡是白种人能解决的问题,黄种人亦未尝不能解决;日本人能解决的问题,中国人亦未尝不能解决。目前中国人所以不能解决许多问题,亦不是人的根本问题,不是先天缺乏了什么资质,实是后天从社会以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
因此,他在开办兼善中学之前,创建民众体育场(后兼中学生与民众共用)的同时,即在一端建造了一幢一进三间的草房,取名“新营房”,作为训练人员的基地,并在营房左右门首的墙上,写了一丈见方的十个大字“踏实地做事,诚恳地对人”,作为入学人员的基本条件,反复对此进行教育,树立怎样做人的素质要求和训练。后来,入住其间的兼中学生,就是成天沐浴着这十个大字,成长壮大。
32年当张博和先生出任兼中校长后,与卢先生志同道合的他,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使兼中有了长足进步,取得了瞩目的发展。
张博和校长讲:“在远离城市的乡村建立一所合乎时代的中学,把学生培养为:是生产的而不是享受的;是平民的而不是特殊的;是前进的而不是保守的;是强有力的而不是懦弱的。”
他说:“要建设新北碚,必须教育出一批有为的新青年,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学生应与社会接触,做一些实际工作,而后才能真正了解社会的现状,由此可以针对社会的弱点,而加以改善。”而要达此目的,他认为,必须有一种好的风范来熏陶学子,使之习以见长。于是,他为兼中谱写的校歌是:“不说一句虚话,不做一件假事,把一切艰难困苦都放在我们肩上,加速突进去换那未来世界的和平幸福。”

难能可贵的是两位先生这样说了,而且也这样做了,一做就是数十年,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有用的人才。
说起卢作孚和张博和先生的教育思想,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无土之木。他扎根传统的中国教育思想,吸取近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兼收并蓄,扬长避短。
卢、张二位先生搞教改的思想体系,渊源流长,不仅是卢先生与革命先驱恽代英、肖楚女等从事教育工作,结识教育家黄炎培等考察和讨论教育问题的经验积累,也是中外教育家思想的精妙结合。
以中国来说,远自孔子的“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近至陶行知的学说都包括在内。国外主要吸收了美国杜威的教育理论。而杜威的理论又为他的中国学生陶行知所改造。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方法应根据“从做中学”的原理,以儿童为活动中心。当时,他的学说在中国有一定的影响。
陶行知则把杜威的学说倒转过来,提倡生活教育。他认为“生活教育为生活所原有,生活自管,生活所需,”从而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他极力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他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强调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工作能力。
在总结前人与今人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卢、张二位先生由此把育人放在第一位,一步一个脚印的让学生领会做人的基本原则和责任(兼善天下)的教育思想,在兼善中学和民生公司的职工教育中,发扬光大。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以振兴国家和民族为已任,“踏实地做事,诚恳地对人”,”舍得干,读兼善”的民生职业人和肩负天下责任的兼善学子。
阳关02-09-16P11:04
资料来源:兼善中学校史资料4辑卢作孚先生的教育思想明星颖
地方刊物【北碚】九期开拓北碚第一人李萱华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