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重庆发展中的几个问题和对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重庆发展中的几个问题和对策
摘要:重庆升格为直辖市,机遇和责任并存。而重庆高速、健康、全面的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起决定性作用的这两大要素情况怎样,有必要作一番分析,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党要管党
二、成也基层、败也基层
三、扶贫与就业
四、教育与就业
五、抓大放小
六、信息与流通
七、科技与产业
一、党要管党
党内有一句名言,党员绝大多数(或者说95%以上)是好的。的确,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让我们再仔细一点分析,却真不敢掉以轻心。
国营、集体企业大面积亏损,有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不适应,但更多的原因,却出在企业经营者的头上。
笔者在92年投书晚报,以所在的行业为例说:亏损企业80%以上是经营者造成的(此文刊登于该报3月15日左右头版头条)。现在就本行业而言我可以说100%是由经营者造成的。
这些国营和集体企业的经营者,他们是党员,在行业的党员中只占极少数,但起的作用远远超过绝大多数正确党员的作用。
分析一下亏损企业的领导,第一绝大多数是党员,其智商一般较高,按道理讲,依据国营和集体企业的有利条件,发展生产再孬都有几分,然而多数企业,仍是一蹶不振,企业亏了,群众苦了,当领导的却肥了,以至于资不抵债,给国家丢下一个烂摊子。
时间到了97年,仍以笔者所在的行业为例,当官的依然故我。
一是赌,上自经理、书记、纪委书记下至厂长、支书,赌是小菜一碟,很难找得出一位不介入赌博的负责任的党的干部,有的人简直就是赌棍。
二是挥霍,工人放回家,退休工人连医药费都不能报销,而我们的领导大哥大照操,高级骄车照买(有的卖了孬的买好的)、照坐。厂房都出租了(保退休工资),车间承包了,厂长管什么?玩。卡拉OK、游山玩水,啥子都玩,反正用的是公家的钱。
类似的情形在其它行业、党政机关也不鲜见。试问,靠这样的党员干部,就能够因重庆市升格为直辖市而令其感动,重新作人,率领企业奋发向前吗?肯定不能。
**浸蚀着党的肌体,败坏党的家业,焕散党心、军心、民心。难怪人们说**人在整**。
重庆市的现任主要领导在解放前后生活了几十年,对这段生活有亲历,也有体会。应该说对现在**的存在和严重性,耳闻身受,有着切肤之感。
事实上,一个社会,**现象的出现本不为奇。关键在要有人管,动真格,制止**,严惩**,这方面的工作可以说很不得力。麻将赌博成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民族堕落的集中表现。
**整治不力,要想振兴重庆,难。
因此,建议市领导,在大政方针确定之后,书记和市长工作应有分工。书记应集中精力抓党的管理,反腐倡廉,艰苦奋斗,愤发图强,也就是说抓精神建设。党风好转了,就能带动民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重庆崛起才有希望。
二、成也基层、败也基层
基层好比一幢大厦的基础,其好坏直接关系大厦的质量。无论是工人、农民、市民,成天接触并与之打交道的是厂长、村长、街道、派出所等基层单位和领导。
新闻媒体常报导,市民冷漠,见义勇为的人不多。为何?基层领导的表现令人失望。连领导都没有是非观,你怎样去要求百姓呢?
不顾百姓死活,醉生梦死,称王称霸,胡作非为此类领导比比皆是。联芳村的村长,谢家湾街道的主任,中饱私襄的厂长这只是由于本人过于自信才暴露出来的典型。
我曾亲自看见,一个收废品的收购点,理麻他的是公安系统的人,保护他的也是公安系统的人,这样的事情太多,你说老百姓还有何话说。
再说不少亏损企业的领导,一些聪明的高智商的**员,聪明不是用在扭亏,而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一手掌握国营或集体企业的权,另一手不仅捞,而且在外办厂,很实在,亏损是国家的、单位的,赚了钱是自己的。
令市民和政府头痛的违章建筑,乱摆摊点,闯红灯的卡拉OK,游戏赌博行业,收贼货的旧物资收购行业,之所以屡禁不止,大行其道,都是缘于和我们的基层领导及工作人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重庆升为直辖市,不缔为这类领导找钱提供了更好的机会。他不可能,也不会自愿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全身心的投入振兴企业和重庆的事业中。
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党的第二项工作重点,应放在基层。基层风气正,社会风气才能正,才能做到党心、民心,众志成城一条心。
对于基层而言,上级领导它又是基层,同样从严要求,促使整个党风的好转。
重庆市的工作,市民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某某市长(或付市长)怎样怎样,百姓不禁要问,那些搞具体工作的人(或领导)又在干什么?其原因就在于,基层不动,或动得不好,政令就不可能畅通,重庆发展就不可能有希望。
如果我们把每一项工作,每一项事业的成败和好坏,都看成是对我们每一个**的干部,每一个政府官员,每一个责任机关能力和水平的检验的话,也就是说搞不好某项工作就是责任机关,政府官员,党的干部的耻辱,就是无能。
把职位、能力和具体的工作结合起来,而不是奖状一大屋,问题一大坨。
重庆不是评了许多最不清洁地区吗?其实市政府完全可以点那里的区政府的名,点那里的街道的名。
再举两件亲身体验的事为例,说明基层问题的严重性。乱张贴广告,市里有明文规定,段上的居委会老人每天清洗,就看不到街道城管有何动作,广告上有地址、有电话,只要走一趟就解决问题。
但就看不到城管的影子,也看不到好转的迹象,而一些固定的经营户,却往往成了这些人出来罚款的靶子。
又如从今年春节前五天,到现在,华新街制药六厂路段清晨六点半左右已发生六次抢案,至今未见好转(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每次作记录)。试问在这种氛围中,百姓又是怎样来看待重庆升直辖呢?
三、扶贫与就业
关心百姓疾苦,是**人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是党的又一项中心工作。扶贫广义上讲,重庆升直辖市后,有一批贫困县,急待扶助。
除此之外,城市中不少亏损企业职工家庭,也处在十分困难的生活境地中,由于新提供的就业机会不多,沉淀的不少待业人员,增加了城市居民的贫困程度。
贫困县及城市的扶贫工作,都应立足于发展生产。贫困县之所以贫困,一是生产发展滞后;二是交通、信息闭塞;三是缺少市场。前两点,当地的领导已经意识,出现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
两地一市划入重庆后,重庆主城区有责任、有义务,提供较好的商业口岸,乃至于让涪陵卷烟厂修建宏声大厦、太极药业修太极大厦,以及万县、涪陵、黔江农付产品批零中心等,让其产品尽快走向重庆市场,再走向国内乃至国际市场。
如果有那么一天,农民辛苦种植(养殖)的农付产品,不愁销路,且能卖上一个较好的价钱,而城里人也能享受到成都的便宜物价时。扶贫才算取得了真正的实效。
城市扶贫,一是现有企业的扭亏及发展,以改善在职、待岗和退休职工的待遇;二是开辟新的就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如果从平抑物价发展生产提供就业,从而改善人民生活的角度看,第三产业商机无限。
市总工会为困难企业搞的平价商场,作出了榜样。事实上在现阶段要切入商场,且立于不败,最好的方式,就是货真价实,薄利多销。
现在商家的利润有多高,谁知道?以购买空调为例,日立凉霸1.5P冷暖空调。有的标价八千多,优惠七千多,展销六千多,有人就买成五千几,中间相差两千多元,商家还要赚钱。
追求高额利润无疑是商家的自杀,也给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我主张多办街道或社区商业。只要求政府加以引导,适当扶持(类似于进城的农民),由市民自己出钱,自己集资,或个人,或集体兴办小商业和服务业以及平价连锁。问题就在于城里人办事,有时就不如农民方便。
四、教育与就业
教育问题,重庆晚报曾展开讨论,有人提出应从应试教育转变成素质教育。
凡是从五十、六十年代过来的人,对当时的教育,都记忆尤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笔能写,劳动能挑,能唱会跳,劳逸结合,令人终生难忘。
那时升学仍以考分为主,都以成绩好为荣,以学习差为耻。有句民歌曰:张家那个二娃子有志气,高小毕业当会计,可见当时的教育是成功的。
教育应该是涉及社会、学校、家庭的系统工程。而我们却忘记了这一点,把社会、家庭要做的工作一股脑儿丢给学校。这正如国家足球队拣起了体能训练一样。
社会应该告诉下一代,读书有用,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需要知识,知识就是力量。
家庭应该告诉子女从小艰苦朴素,遵老爱幼,刻苦学习,有理想,有志气,有目标。
现实是,社会告诉您,读书有用,博士比硕士有用,硕士比大学生有用,但都不如关系有用。
至于绝大多数停留在高中水平的学生有用吗?谁也说不清。
至于家长,应该是子女的表率,现在又颠倒过来,有的忙打牌,有的忙找钱,有的闹离婚。
试问在这种氛围中,除农村的孩子为跳出农门,而刻苦攻读外,有多少学生认真的对待了上课时的45分钟。学生负担重,重就重在上正课的45分钟都没有投入。
现在小学生都背一本几斤重的现代汉语大字典,五、六十年代不少大学生大学都毕业了,连一本新华字典也没有,教育的问题可见一斑。

为在社会和民族中,造成读书有用的氛围,有必要加强就业指导,对全市就业人员提出文化素质要求,规定体力劳动和技术工种的起始工资差距,树立科技兴渝,知识有用的新时尚。
在这方面政府是能有所作为的,特别是两地一市的加盟,为重庆提供了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指高中以上学生)。
五、抓大放小
企业管理的抓大放小,已提出很长一段时间。最典型就是放小,事实上变成了不管。
企业的生死不管,职工过好过坏不管,企业领导为所欲为也无人管。
从历史角度看,今日的许多中小企业都是从几个人入股的合作社发展起来的。放小,最好的办法是恢复其原来的面目。如果让每一个职工都持有一定的股份,至少经营者不能为所欲为。职工对于企业才能有真正的主人翁感。
即使一些经营者过去为所欲为,干了损公肥私的事情,让主人翁来清查总比不清查,或走过场的清查要好。
国家应集中主要精力抓大,而对中、小企业,可由现主管局工作人员分流,成立国有或集体资产管理所,和经营财务审计所。
前者负责资产的核定和管理,后者负责日常管理的审计,以保证国有和集体资产的不再流失和增值。其费用可由所辖企业提供。
在弄清家底后,尽快实行股份制,让资产执有者,国家、集体、个人成为企业的真正主人。
相信只要家底清楚,经营者尽心尽力,职工有主人翁的责任感,企业的振兴是指日可待。而这两个从政府中分离出的管理所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六、信息与流通
重庆直辖市是全世界仅有的以大农村为依托的特大城市。其首要的责任是带动本地区的广大农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现阶段能作的就是尽快敞开市场,让现有农付产品、养殖品、工业品进入重庆。
记得数年前当黄桃烂市时,重庆日报曾刊登过一篇报导,救救我们的农民兄弟。最近重庆晚报还刊登过万县大量红橘在树上的报导。如果不是报上登,市民也不知道。即使报上登了苹果批发价每千克1元,梨子2元,荸荠1.5元(见晚报97.3.26),但消费者在市场上见到的依然是苹果每斤1.5元,梨子2元,荸荠1.5元。
农民一方是价贱卖不掉,消费者一方是价高买不起,除送人、病员、小孩、老人外,不敢大量消费。问题就出在信息和流通上。
重庆市有必要加速建立农付产品信息网,该网将市内的批发中心与区县的农付产品生产基地联系起来,重庆市场的价格和需求量,当天就应在各区县的市场和生产基地反映出来。
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以生产苹果闻名的陕西省石泉县,它的苹果产销信息的联网,基点已到了生产队,买主在县城就对当地的产销一目了然。陕西苹果之所以长驱直入占领重庆市场,这无疑得益于其信息和价格优势。
重庆市政府下大决心以对口支援的方式扶助贫困地区,我认为在注入的同时,一定要下决心让当地的工业品、农付产品进入重庆市场,要让当地的领导和群众看到只要靠科学,靠技术,靠信息,靠流通,靠自己的双手生产出来的产品,仍然可以致富。
对口支援还为敞开市场,促进流通提供了好的机遇。当年黄桃烂市,观音桥的批发价才二角一斤(而市面售价0.6--0.8元/斤)时,我曾建议用直销的流通方式,将农民的收购价提高到0.25元/斤,而市场售价则定为0.4元/斤,保证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头受益。
比如,以重庆大学为例,如果他从对口地区购进黄桃(或其它农付产品),下去的单面可以只算成本运费,转来照算运费,由学生勤工俭学销售。只要一车多赚500元,就可以再把农民的收购价提高0.05元/斤。
这种为农民分忧,为政府分忧,不挫伤生产者积极性的销售方式才能使农付产品走上生产促消费,消费促生产的良性循环。对口扶持,一定不能再让万县农民的红橘,潼南的黄桃等农付产品再烂惨了。这个起码要求,市政府一定要下一个硬杠子。
七、科技与产业
科技兴渝,谈了很久,有效果,但不显著。从全国看,靠自己的科技开发,取得领先优势,形成产业的,只北大方正一家。不管海尔也好,长虹也好,重庆的嘉陵、长安也好,都是靠引进技术,形成规模经营,占领国内市场,取得好的效益的。
至今国人谈长安车,还在谈国产化率,可见技术上的差距不是一点点。摩托和汽车作为重庆的支柱产业,不知道市里以及庆铃、嘉陵、长安集团公司在依靠科技进步方面有何打算。
据说韩国现代汽车,就汽车的研究开发,集中了百多位博士,大投入得到了大回报,现代汽车驶向全世界。
在我国至今尚未听说有那一家企业有如此气魄。听得多的到是技术骨干的跳槽。嘉陵、长安靠股票上市积累了资金,也让职工发了一笔。事实上就应该用这笔钱(赚的钱)投入在人才的引进上,投入在科技的进步上。
向海外招聘,向台湾招聘,向香港招聘,向国内招聘。也许有人认为招聘的人养不起,其实不然。知识分子很重感情,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
为何中国的高新企业跳槽不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权者在取得了成绩后,忘乎所以,贪图享受,气走的。
一个成功的引进人才的例子,是以生产电脑主板闻名于世的台湾华硕。四个在宏基公司工作过的年轻人,离职后办了生产华硕主板的公司。他们引进的对象是宏基的退休总工(先于IBM开发出386电脑的主任设计师),一是给他以遵重(给权),二是生活上关心。
该老总是个工作狂,四个年轻人轮流排班,陪伴老人工作,实际上就是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公司发展后第一笔购车款就是给老总买车,而老总本人又坚持不要,最后用这笔车款的四分之一买了一部二手车。
该公司至今没有秘书,也没有像样的高级骄车,其创业精神,就像我们的五、六十年代。其结果,他们生产出世界一流的主板,其价格比其它主板贵10-25%,仍然畅销不衰,真正体现了科技进步的魔力。
如果我们的支柱产业只停留在规模生产,不下决心走出自己技术进步的路子来,面对国内其它地区的大投入,和国外公司的挤入,是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的。
发展支柱产业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尽快做大。以摩托为例,国内最早搞正三轮摩托是嘉陵,但他没有把它放在心上,十几年无变化(不如山东的轻骑),始终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状态,也就是说无视了市场的这种需求。
回过头来看,如今本市和外地靠正三轮发财起家的不在少数,连建设也搞起了正三轮摩托。如果在十年前,我们从集团角度,或者说从摩托城的角度,投入一定精力搞正三轮摩托,想必重庆的正三轮也将风靡全国。
又如汇利达,既然显示器、主板行销国外,最近又推出了兼容机。就以兼容机为例,在本市(四川、西南)做大,很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
不明白的是,其推出的特惠价,比外来的品牌机力普和优创都贵。如果我们在亏损的电子行业中找一个企业,租凭它的车间,招聘它的待岗工人,把汇利达兼容机品牌分出来,由汇利达去一、二个人,按私人企业的机制进行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政策上适当扶持,做大兼容品牌机是完全可能的(北京的彼岸、建峰、万思帝等兼容品牌机的价格就极具竞争力)。
也就是说发展支柱产业,一定要有长远观点,重视科技进步,首先就是要重视人才,求得深度上的发展;其次,在抓主业的同时,要重视以主业核心技术为支撑,扩大产品品种,以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求得广度上的发展。
上述是我对本市一些问题及对策的看法,难免片面和言语过重,仅供参考。
重庆市公民退休职工郑祥光
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一日
此信曾于四月寄重庆市委办公厅。
最近,重庆市召开了党代会、政协、人代会,蒲海清市长代表几位副市长表了个态,受到热烈欢迎。因此,此处只补充一句话:光几位市长严于律已,一心为公(尚不知道是否能做到),没有几千、或上万个市区县各级政府官员的律已、为公,要振兴重庆肯定不行。
党内一个官员的财产申报,一个当官的多占住房,议了近十年,至今少有结果,前者是世界上不少国家行之有效的反腐措施,但在事事都讲与世界接轨的中国就是行不通。老百姓讲,修广场也好,搞灯饰也好,只要有钱谁也能搞,重庆咋样,三年后再看。
97.6.16
***
蒲海清市长:您好!
今年四月,我曾就重庆发展中的几个问题和对策,给市委办公厅去过一封信。其中第六的个问题信息与流通最后一句话是,对口扶持,一定不能再让万县农民的红橘,潼南的黄桃等农副产品再烂惨了。这个起码要求,市政府一定要下一个硬杠子。
在这段文字中,也谈了促销黄桃的建议。言及的事,不幸今日再次重演。
今天重庆晚报头版头条:20多万果农却忧在心头,因为──五千吨黄桃急寻销路。文中谈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固定收购点开秤收购,果农焦虑万分,纷纷要求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卖果难”。
考虑到前一段时间成都龙泉驿水蜜桃贱卖的教训,这条信息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在信息与流通一段中的建议,请市长看看,能否有所启示。令人不解的是,同是信息媒体,今日重庆日报第七版有关潼南黄桃却是另一番议论:市场教会农民,农民走向市场,潼南黄桃产量翻番销售顺畅。对比两条同一时段的信息,我更相信前者。
由于右眼白内障,书写不便,用电脑打印,鉴谅。
市民郑祥光97.6.176:30p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