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有前人栽树,才有后人乘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前人栽树,才有后人乘凉
写了不少文章,为何而写,目的何在,有何作用?始终魂绕心头?以近期的几篇为例,在谈了“我们的祖国似花园?”“光有城市的花园行吗?”“哭泣的大树-消失的又一片原始森林”“谁来保护森林和古树?”“浩浩荡荡,四万大树进城”“大树进城惹的祸,重庆国家级森林公园未跑脱”“植树造“零”与生态三峡-纪念又一个植树节”之后,最后落脚到“不是国策,胜似国策-祸起大树进城”。
后一篇文章发出后,引来了一场争论,说来道去,半斤八两,好像谁也说服不了谁。一方说,合法合理,不失经营之道;另一方说,这是一场灾难,是一场祸害。笔者就执后一种观点。
对此问题认识的演变,有一个过程,反映在一系列文章中。我是这样想的,大树进城,不是国家政策,但现在却成了胜过国家政策,为诸多大中城市,包括上海、北京、重庆、南京等城市效仿的榜样,成了不是国策的国策。
于是,“不是国策,胜似国策-祸起大树进城”,就此出台。其立足点就在于,这种作法,本身就违反自然发展的规律,最终结果,必然要遭受自然的惩罚。
中国有句俗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它反映和总结了植树造林的艰辛和最终的结果。即是说,植树是辛苦的,需要数十年的坚持不懈,前人栽下,辛勤浇灌,让它历经数十年长成可用之才,或砍伐供儿孙制作农具,打造家具;或绿茵如盖,让子孙得到庇荫。
大树的价值和作用,只能是让人们享受前人植树的成果(包括原始森林植物的自行更替)而不能代替我们今人应该覆行的植树,让后人享受的义务。
这到好,数十年了,我们只见大树在砍,不见或少见树苗在栽,即使栽,也弄虚作假,愚弄百姓,愚弄自然。
执另一种意见的网友,观点之一是合理、合法。我想问一句,在这数十年对森林的乱砍,乱伐中,有哪一次不都是披着合理、合法的外衣呢?如果不合法,不合理,它能胜过国策么?
记得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作为中学生的我,前去拆农民家的猪圈,砍伐山上的树木,当柴烧的时候,谁说,我们的行为,不合理,不合法?
违反自然规律的上百万颗(指全国)大树从乡村向城市的移栽,至今法理上都没有一个说法,也就是笔者所说,不是国策,而实际上却成了国策,让人不可理喻?
更让人不可理喻的是,如果说大跃进,对森林的破坏,是由于人们的无知,或者说领导的素质不高的话,那么现在主管城市绿化的园林局的官员,哪位又不是正规农业大学,林业大学毕业的?
请问,你们的老师给你们讲不讲,大跃进年代,将几十亩稻田的要成熟的稻谷,移栽到一亩稻田,冒充亩产十万斤,后果如何?
那即将成熟的稻谷收成无望,而那吹起来的繁荣遗臭万年。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难道你们就不懂,大树移栽不容易成活?为什么你们就不能用你们的聪明才智,绿化城市,让后人享福呢?
更气人的是,那城市原有的栽下几十年,现已成才,给大地绿荫的大树,行道树,你们为何想砍就砍,你不心疼?你为何也不移栽?原来个中蹊跷,是不是没有投资,哪来回扣在作怪?

城市需要绿化,农村也可以为此发展与之适应的花木业。我可以肯定地讲,这些花木业或者花木之乡,不可能在自己的苗圃中提供超过二十年的大树或者中等树,此其一。
至于出售大树让农民得益的说法也值得商榷。就重庆而言,至少已经发生了数起,农民自发行动,阻止移栽与他们和睦相处,休戚与共的百年大树的事。
事后,得知这都是村官做主,擅自出售,价格么,低得可怜,按树龄计算,每年低的不到十元。也就是说百年大树,售价也就一千多元,你说当地农民能从中分到几个钱?而出现在那些与政府和房地产商打交道的中间商手中,则成了十几万元,惊人的暴利,促生了一大批靠偷移偷卖大树、古树、名木为职业的暴发户。当然也让那些出售古树、名木的乡官、村官得利。
那么引进大树的城里领导又如何?植树节么?要做一做样子,至于栽死栽活,从上到下,看的是统计数字,你想,总不能让我这书记,那市长亲自去数数吧?如果广场栽小树,哪年哪月才长得大?
十几年前的前任,出国看到人家外国的草坪喜人,广场最初栽草坪,难伺候,累死人,老百姓怨声载道,没有绿荫,太阳下热死人!草坪不行,小树不行,顺理成章,当然栽大树罗。
这一点,连那个逑没名堂的王二蛋也知道。可惜在这点上,我们的领导真不如一个惜树惜花如命的农民,他至少知道:城里现有的大树不能乱砍;农村的大树也不能乱移;他还会去想,这城里的树,就说街上的行道树吧,少说也栽了几十年了,怎么不见几颗大树,那些树又到哪去了?
那众多的机关、学校,包括那些名校,那些数十年前栽下的树又到哪去了?这城市,怎么只见栽树,总不见大树?(荒山是栽树苗不见树,城市是只见栽小树,不见大树)思考中,他想到的第一个方法,可能是明确规定,凡城里的树必须严加管理,违者重罚。
再不如此,即使将大树移进那不多的广场,整个城市的绿化,你高兴得起来?即使用农村的大树,栽满街道,隔三叉五,哪一个人的手一痒,不留情,那树不是命又难保,因为没有投资哪来回扣,经济规律使然。
遗憾,现在的管理,即使百年大树,顶多也只是挂一个牌牌。你说管理者的水平和能力,就比一个农民强?
解放后,绿化谈了五十多年。现在大树进城,我们又再看它五十年。可惜,看到结果的只能是后人了!你们还能享受到绿树的庇荫吗?想来,应该比我们好。因为谁不知道老祖宗的忠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就是阳关对后人的衷心祝福。
02-05-05a09:10
---
为了保证大树、古树的复苏率,人类抢救危重病人的方法都用上了。打吊针、输营养液司空见惯,只管尽量复苏,哪管何时恢复昔日生机!(十年、百年……)只有让后人见证了。
阳关2008.12.20注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