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植树造“零”与生态三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植树造“零”与生态三峡-纪念又一个植树节
一、从植树造“零”到植“数”造“零”
二、生态三峡的市场运作
三、生态三峡是千万农民脱贫致富的契机
一、从植树造“零”到植“数”造“零”
又到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又是该各级政府忙活植“数”的时候了,从新华社电讯传来了对现有植树造林的反思。那便是见诸报端的“植‘数’造‘零’”。
说起植树造“零”,回顾历史,当首推四川日报的一位胆大的记者,在主编的同意下,他竟敢在四川日报上堂堂正正地发表了一篇评论“植树造‘零’”,题目振聋发馈,令人深省。可惜如此犀利的文章,恰似昙花一现,逆耳的忠言,就此打住。
时隔近五年,此次人大、政协代表又重新提出了这个问题。言词激烈,标题就是“植‘数’造‘零’,误国害民”。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称:一边是植树造林数字年年攀升,另一边却是林地面积不见增长,对于这种植‘数’造‘零’的怪现象,人大代表痛斥为“误国害民”……。
来自武陵贫困山区九届全国人大代表钱书远说:“数字年年报,年年种树不见林,树都种在报表上去了,种到领导的功劳簿上去了,就是没有种到荒山上。”
重庆大学教授陈万志教授痛斥说:“我计算过,要是把每年公布的植树造林总数累加起来,都可以把全中国绿化好几遍了。这些虚假数字层层上报后,有可能对国家的决策产生误导,最后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生态还是不见好转。”
陈出示了一份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土部门的遥感数据,资料显示,西部某市的林地总面积1999年比1997年减少了0.34公顷,而有关政府部门的数据却是林地面积增长了1000多公顷(摘自重庆晚报2002年3月9日3版)。
够了!这些增长的数据自欺欺人可以,麻外国人绝对不行(因为遥感?其实也行,外国政府援助中国的绿化款不是照旧可以拿过手吗)?
笔者认为,上有所好,下必趋炎。事实上,数年前就对总理提出的以粮换树,以及团中央的5元钱植一颗树提出异议,认为务虚可以,但务实绝对不行。其理由如下:
总理提出以粮换树的想法后,笔者对这一设想的可行性进行了测算:退耕还林农民收入值多少?退耕还林一亩,每年可获原粮补助300斤(稻谷70%,小麦和玉米30%),补助20元,暂定五年。一次性种苗费50元。折合人民币180元/年。相当于城市一个人月的救济金。试问,这点收入,能留住农民在农村安心植树,一心向林?那么他又哪年哪月能富起来,奔小康?
团中央号召,捐五元钱植一颗树,试问树苗值多少钱,谁来种,谁来管,浇水、治虫,要不要钱,这些做法,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华而不实(明知五元钱不可能值活一颗树,为何不把预算造够,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植树呢?),按这些做法和说法,中国已栽的树,国土上早就找不到植树的地方了。
以上是笔者多年的陈词烂调,对领导多有不敬,如果我们只需要表面的尊敬,那么这就是人大代表所说的“树都种在报表上去了,种到领导的功劳簿上去了,就是没有种到荒山上。”最终误国害民,后患无穷。我曾说过,“说句不中听的话,不能使在我们手中毁掉的绿色植被恢复,是执政者和执政党的耻辱。不知**和朱总理是否与我有同感?
二、生态三峡的市场运作
正因为生态绿化政府运作务虚不务实,极不可靠(因为他也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管理这个国家)。所以笔者数年前就投书媒体,提出三峡生态的市场运作机制,自掏腰包分寄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经济日报和重庆晚报主编罗昌林先生,并面交市委传达室(不收,后贴邮票寄出)。仅罗昌林先生回了一个电话。
其思路,受益于美国西部田纳西州的开发,(据美国华裔学者出版的科技导报介绍,美国田纳西州的开发,主持者是华裔学者周先生。)去年初,曾以“出卖三峡,才能改造好三峡”为题,发于新华网发展论坛。
要点是,
⑴、三峡库区应该且必须定位于绿色生态区,以植树造林为主:
⑵、三峡生态区的开发可以用出卖沿长江两岸3-4重山的宽地带山林命名权的方式,进行商业开发,投资者享有山林命名权和资金使用的监督权,并可进行深度的不破坏环境的旅游开发;
⑶、让三峡地区的农民从粗放的农业耕作,转化为生态林区的开发和建设,以生态林区的维护,旅游为其主业,从而脱贫致富。
内容摘编如下:
(一)、三峡长江绿色生态区的定位
翻开中国版图,源自青藏高原的黄河,长江两条大河,流域所经之处,已经找不出成片的尚未开发的原始森林,黄河断流,是源于涵养水份的森林消失,而长江也因同一原因,夏天遭受洪灾的肆虐,冬天也面临江水枯竭的威胁。因此,为了民族的兴盛,恢复植被,营建森林刻不容缓。
现实是,重庆以下长江两岸,肥田沃土,没有植被恢复的空间;重庆以上,因不是旅游的黄金通道,缺少吸引资金投入的条件;而长江源头,条件恶劣地广人稀,难度较大;但就重庆而言,三峡地区,万县、涪陵直到重庆多是经济落后,人烟较少的山区,又是三峡旅游的黄金通道,由于长江在中华民族心中和世界人民心中的特殊地位,为以商业模式筹资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开发三峡,建立绿色生态区,重庆天时地利人和,得天独厚。问题在于中央和重庆能否下这个决心,拿出重庆近三分之一的面积,统一规划,退耕还林,营造华夏的第一块绿色生态肺。
(二)、开发三峡长江绿色生态区的资金筹措
引资的基本方式是出让山林命名权。这里既有炎黄子孙的民族情结,同时也是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数年前淅江省人民捐资在涪陵修建淅江林(力度和宣传不够),同样如果东部发达地区都来认领命名开发上海林、香港林、澳门林、台湾林、福建林、……,那么,对于缺少森林的上海,香港,澳门而言,在祖国的心脏长江三峡有一块属于自己地区的森林,对于政府和市民加强与西部的沟通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知名企业和企业家以及热心公益事业的慈善家的命名开发,投资者的回报是投身公益事业的知名度提高。他们可以在沿江作有限的公益广告,如绿色世界海尔林,人间长虹林等等。此外中央电视台和重庆卫视的逐年跟踪的专题报导也是投资者回报的一种方式。
至于国家的投资,主要用于基本建设,比如交通,通讯等。
(三)、三峡长江绿色生态区的规划和实施
规划区内80%至90%为人造森林,其间包括各种辅助设施比如灌溉,蓄水池,电站,通讯,林间道路,急救,防火,林区防护等等。
在总体规划的原则下,各林区可以有自己的特色,比如香港林,每年植树时节,香港政府或民间组织可以组织市民去三峡旅游,同时自愿去香港林植树,在香港林有一定基础后,可在风景宜人的林区规划建设由香港政府出资,为香港老人服务的养老院。让香港林成为香港同胞经常串门的老家和后院。
再如,李嘉诚先生若投资建长江黄埔林,如再搞一个专为长江学者服务的学者山庄,让长江学者一边休假,一边研究,把生态区搞成科技园也完全可能。
生态开发区按商业方式操作,其开发公司聘请知名学者主持,也可以聘请海外学者进行规划和指导(美国西部田纳西州的开发,领衔者为华裔学者),政府只提供土地,协调,监督,检验是否达到生态,环保要求。
公司雇佣的工人和管理人员,可以是农民,可以是下岗及待就业人员,大学生,研究生,专家,学者。规划中应包括上述人员的工资支出。国家可以协调,有意识的迁移边远山区开发难度大的农民,向生态开发区移民,还原来的土地为原始状态(实行封山育林)。
为保障投资者投资的有效使用,投资者有投资规划的知情权,经费使用的监督权,生态保护失控的索赔权;接受、经营、管理、实施的相关公司则按规划,使用相应资金,达到规划的生态开发要求,并承担责任。
由于资金落实后的管理,经营落实,所谓的退耕还林,绿化三峡,建设生态环境才能落到实处,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包括开发过程),世界关注的以绿色人造森林景点为主,显示人类改造自然力量的三峡生态区--“共和国的肺”,其旅游必将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三峡长江绿色生态区对重庆经济的促进作用
三峡生态区的开发,涉及重庆市三分之一的土地和几百万人的就业。这几百万人中,可以是现在流落街头的棒棒军,也可以是外出卖苦力的打工仔,还可以是各种专业的大学生,专家,教授。其对重庆经济的影响,是任何一个支柱产业或数个支柱产业所不及的。
通过数十年的努力,一个体现人类改造自然力量的,以人造森林以主的景观再现三峡,这时的山峡旅游不再是趟在老祖宗身上的张飞庙,白帝城,而是带着我们今人创造的奇迹,这时的三峡旅游,疗养作为不冒烟的新兴产业,必将成为重庆经济的新的支柱。
上述,敬请九届全国人大、政协代表,专家、学者指教。
三、生态三峡是千万农民脱贫致富的契机
"三峡的关键在移民。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在数十年的计划经济时期,因三峡水电站的建立长期未定,延误了国家对库区的投入,造成了库区的经济十分滞后,而要上百万移民搬得动,显然成了问题的关键。
为此,国家规定了相应的对口支援措施,引进技术,企业(相当过去的投资),新建和改造了一批企业,取得了相应的成绩。比如,宏声卷烟,白猫洗衣粉等,但除卷烟外,市场经济的准入已经不是无偿的帮助。
因此从整个库区的发展来看,可以说至今没有形成明确的产业定位。

在谈到成绩时,现在的一种典型说法是库区农村的农民,吃的、住的基本没有问题,这一概念完全可以推广到全中国。事实上,这一要求太低太低。有饭吃,相对于没有饭吃是一种进步,在农村有饭吃折合**民币一个月就三、四十元(农村大米0.6元/斤),这种算法只是粮食的折价,并没有兑换成现金,如果用现金收入来衡量农民的收入,我曾请教过不少农民,一个月有得200到300元的现金收入,你愿不愿意到重庆来当棒棒,多数人答不愿意。
也就是说一个农村的壮劳力,在现阶段年收入有得3600元才能算一个大的进步,这点收入相当于城市的救济金。国家定了一个目标,什么时候达到小康,这个概念较模糊,依我看重庆能使库区农村的壮劳力,人均月能有200到300元的现金收入,才表明库区经济的发展有了大的进步。
否则不管哪一任领导,都可以拍拍**就走,说自己尽心尽力,成绩显著。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现在的做法,外出打工,给人家下苦力,自己的家乡,山河依旧,甚至一年不如一年(年青的都外出,留下老弱事农)。
那么就重庆而言,我认为必须对库区的产业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措施得力,坚持不懈,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这个定位就是库区长江三峡带建成绿色生态林区,发展现代林业,区域性的现代农业,中药材种植业,旅游业和疗养业。用商业筹资模式,全社会出钱(类似于世博园),重庆出土地,出人力,开发和经营这片土地,而开发出来的森林归民族,归国家,名字归出资者,并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前十到二十年的开发,所有的基本建设包括工资来源,都由享有命名权的地区或单位提供,逐步做到依靠自身的经营收入自立。
如果不采取上述新的思路,可以说再过二十年或一百年库区都不会有大的变化,重庆市的广大农民的境况也不会有大的变化,所谓的三峡旅游,也只有吃石堡寨,张飞庙,白帝城的老本。
重庆直辖,中央给了重庆五年的优惠政策,体现在大量资金投入重庆的基本建设,但仔细一想每年上百亿的资金投入,并不像五十年代修成渝铁路,对重庆人民的收入,有多大直接影响。
因此物色让成百万人提高收入的大项目,才是发展重庆,百姓致富的正道(现在搞退耕还林,每亩给多少粮食,可折算下来值多少钱;又称,捐五元钱植一颗树,试问树苗值多少钱,谁来种,谁来管,要不要工钱,这些做法,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华而不实,按这些做法和说法,中国已栽的树,国土上早就找不到植树的地方了)”
“一个企业可以花一亿,或数千万元在电视上打广告,或者买一个冠名权,无外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何不让他们以同样的投入来三峡冠名认林,留芳百世!”
“让从事三峡生态林区开发的打工者有不低于月二百元的现金收入(大学生有不低于七百元的收入),把外出打工的农民(农忙照旧回家种地和时下的棒棒军一样),城市下岗的工人,知识分子吸引到三峡,为建设家乡出力,为子孙后代造福!”对于政府而言,不会是太难太难的吧?
让我们“动员民族的力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知识出知识,建设长江三峡绿色生态区,为华夏子孙留下一块绿地!”
不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面对植“数”造“零”,留下的破碎河山,咒骂那些欺世盗名、不争气的祖先吧!阿门。
02-03-09p11:20
钱书远代表谈到了山区造林的现实,那么城市呢?不容乐观。笔者以亲眼目睹为例。今年元月十一日,渝澳大桥通车,与之配套从华新街去观音桥的主干道进行了绿化处理。
其中区府路口农垦大厦外面的十六株盆栽绿色木本植物,修剪后的植株净高1.8米,树干直径6-8公分,古色古香、造型典雅、价格不菲的花钵直径68公分,放置此处后,一直无人管理,二月枝叶由绿转枯,到现在全部干枯。笔者用尺测量了相关数据,近距离观察发现,这些盆栽原本还有一个花钵,估计在园林部门管理良好,为了摆上大街,临时又装进另一个大直径的花钵,摆放近三个月,无人管理和浇水,全部枯死,无一幸存。如果测算经济损失,不低于人民币三千元(而这些盆栽实际的生长期估计不低于十年)。
渝澳大桥收费处的屋顶花园,回廊处曾栽下十株常青藤之类的攀援植物,除三株尚有绿叶,表示存活外,其余六株无一幸存(该景点包括其中的钢雕,耗资二百多万人民币)。这就是城市眼皮底下的绿化。
至于农垦大厦(现人才交流中心)到华新街车站,原来是遮天蔽日的林荫大道,行人在两排茂密的黄桷树中行走,凉爽舒适,如今,剩下只有花坛,没有大树的光坝坝,阳春三月,火辣辣的太阳,将行人烤灼得招架不住。好在市长已经发话:从机场到市区的主干道要搞成林荫大道,失去的已经失去,我们就翘首企盼那新的林荫吧!搞不懂的市民只好问天,为什么我们要如此轻意毁掉已经到手的绿荫呢?再搞又不花钱么?(毁绿总有官冕堂皇的理由,如果对护绿下一个死命令,就地后移,不准死一颗,情况将如何?)
第1条回复:作者:阳关(2002-03-1010:47:19.0)
此文重点是写给人大代表和政协代表看的,如有意见或建议,请直接与阳关联系。可以免费提供书面材料。谢谢关注。流水无情网友,索要植树的贴子,前面加了喀嚓两字不知是什么意思?
第2条回复:作者:阳关(2002-03-1021:35:51.0)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曾乘公共汽车从南京出发去杭州,沿途看到了我今生少见的绵延数十里,成片的人造森林,郁郁葱葱,苍翠欲滴。车行其间,让人心旷神怡,不知现在如何?当时的感觉就是植物种类太单一(好象是马尾松),与生态区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第3条回复:作者:井底青蛙(2002-03-1021:47:07.0)
应该追究负责人的责任
--
人生没有所谓的十字路口,当我们回首时,路,只有一条。
第4条回复:作者:阳关(2002-03-1319:27:09.0)
追究责任是一个方面,如何改变这自欺欺人的植树造林结果,唯一可行的途径是采用商业运作模式,诸君觉得笔者营造三峡生态区的构思如何?
第5条回复:作者:阳关(2002-03-1320:25:58.0)
昨天是植树节,植树的同时,我们听到了树的呻吟!现关阳摘编一记者的走访笔录
步行街的树
哈尔滨朋友来到重庆,看到解放碑的桶装树,感到不可思议。当他知道原先解放碑有天然树后,他说这是对重庆的讽刺啊!
12日,记者发现,在解放碑新世纪门口的十六颗桶装树死了六颗。
广场的树
10日,江北区嘉陵广场绝大部份大树不见了,亮晃晃的太阳直射着,眼都睁不开,广场边,是三株人造的电子椰树,红、黄、绿三种颜色。六十八岁退休职工李才有说:真的不见了。来假的,来铁的,多没劲儿!几年前这里是街心花园,长满了黄桷大树。树上有鸟,树下是人,那情景真好啊。修广场把树砍了。都心痛,反对砍,但最后,树还是被砍了。
路边的树
到处搞灯饰工程,树上挂满满天星,地下按射灯,。星星闪铄,照耀如同白昼。植物专家说,树木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晚上休息,释放氧气。人为地在树上挂满灯光,将打破植物体内的生物钟,破坏它的新陈代谢。这是对树木的摧残。专家说,在国外,绝不充许这样对待树木。(不知这又是哪一位市长、区长的高招,民心工程么?胡作非为都叫做好事,与五八年的大跃进又有何区别,可他的官,照样当得上好。你说这中国的森林,怎么会不是在梦中才能相逢。)
关阳此前也报导并测量了市人才交流中心门口的十六株盆栽木本植物,树高1.8米,直径6-8公分,花钵直径68公分的盆栽,估价至少三千元人民币,渝澳大桥元月十一日通车栽植,二月就全部枯萎,现在已是全部死完。另渝澳大桥回廊的攀援植物,栽十株,尚有绿叶,也就是说还有点油丝气息的仅三株,其余七株已经作古。
第6条回复:作者:成都的海(2002-03-1320:45:20.0)
好贴呀!
我已收藏。
三峡植树,重中之重!
第7条回复:作者:成都的海(2002-03-1320:42:08.0)
来自武陵贫困山区九届全国人大代表钱书远说:“数字年年报,年年种树不见林,树都种在报表上去了,种到领导的功劳簿上去了,就是没有种到荒山上。”
????????????
真气人!!!!!!!!!!!!
第8条回复:作者:阳关(2002-03-1520:27:25.0)
谢谢成都的海,如果三峡不用来植树,真还不知道咱中国再过五十年,一百年何处有森林?
第9条回复:作者:成都的海(2002-03-1520:36:05.0)
阳关:
"植物专家说,树木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晚上休息,释放氧气。人为地在树上挂满灯光,将打破植物体内的生物钟,破坏它的新陈代谢。这是对树木的摧残。专家说,在国外,绝不充许这样对待树木。"
_____这就是所谓的“光彩工程”?......
我同样关注重庆兄弟的绿色事业。
让我们携手吧。
第10条回复:作者:阳关(2002-03-1520:44:18.0)
谢谢兄弟了!让我们共同努力,关心三峡就是关心重庆、就是关心四川,关心中国,因为如果三峡能走出第一步,那么下一步就应该是长江的上游,比如江安,泸州,宜宾,一直到长江的源头,都是值得恢复植被的地方。同样,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操作黄河的绿化和生态建设。
第11条回复:作者:成都的海(2002-03-1520:49:57.0)
"⑶、让三峡地区的农民从粗放的农业耕作,转化为生态林区的开发和建设,以生态林区的维护,旅游为其主业,从而脱贫致富。"
____这一条符合国家现行政策,当大力推进!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