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倒霉的是工人-铁饭碗砸烂之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倒霉的是工人-铁饭碗砸烂之后
民以食为天。当人们知识范畴狭窄,认为呼吸的空气,喝的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时候,把吃饭摆在了首位,产生了这样一句成语。
解放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亦把吃饭摆在了重要的位置。
感谢袁隆平,培育出了杂交水稻,某种意义上讲,提供了人们的基本食粮。
在这个时候,也就是九十年代初,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动用各种媒体,同声唱起了一支歌:打破三铁。
其中二铁,一是打破干部的铁交椅,二是打破百姓手中的铁饭碗。第一条,百姓拥护,问题是打了十余年,不仅没有打破,而且这把交椅是越打越牢靠,越打越结实;与之相反,百姓手中的饭碗却是实实在在打得彻底:咱重庆硬是一片一片的企业破产、倒闭,众多百姓的饭碗,转瞬烟消泯灭。
退休的,不管你是八级,六级,二级,一四六九,月领三百多元钱的养老保险金,如果老太婆没有工作,娃儿下岗待业,只好大家凑合有口饭吃,至于生疮害病,就靠上天保佑,或者相信什么不吃药的精神疗法,说实在,你还生得起病?看得起病?
不到退休年龄的则更惨。三、四十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承担重担的顶梁柱,对不起,不景气,或者明说你的位子,要照顾领导者的亲戚、老表舅子,你的出路则是让路下岗。
不是我厂长狠心,国家有困难,报上、电视都不在说要砸烂铁饭碗吗?连铁饭碗都要砸,何况你小人物的一般饭碗,不仅该砸,而且砸得有理。
砸烂百姓的铁饭碗,决策者深思熟虑,而地方政府却措手不及。于是,笔者所在下属单位(注:重庆红旗木器厂)的一位老师傅,因厂里困难交不起养老保险金,最初几年,社保部门就以此为由不返还养老金,只得拄着拐棍去拉圾场拾菜邦子。这个时候,除了靠自己,你还能靠谁?
当砸烂铁饭碗甚嚣尘上的时候,我一直弄不明白,政府何以非要出面砸百姓的饭碗,一届政府不让百姓安居乐业,那么百姓还有指望么?口口声声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他又该干什么?
砸铁饭碗的理由之一,是企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劳动生产率低下。面对这一现实,决策者本应反省和研究,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何在?出路在何方?
而不是简单地把问题归就于工人端上了铁饭碗,就躺在国家的企业上靠企业,吃企业,直到吃垮企业。为此,在一九九二年三月本人以“关于打破三铁的思考”为题投书重庆晚报,
***老师:
拜读了您在晚报上采访市人大会议后,有关打破三铁的两篇报导,想了很多。
打破三铁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一个问题,而在我们不仅是一个问题,而且是改革要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搞得好,中国的改革会给社会代来进步,给人民带来幸福,否则不好设想。
我认为,就打破三铁而言,无论是报上介绍的各地的办法,或是新闻机构舆论的导向,都忽略了一个核心的重要问题,就是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
资本主义社会,资产的私有制,企业经营好坏,直接关系经营者(或财产所有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它需要时时,事事关心企业的经营决策,精打细算,兢兢业业,经营者不仅受法律的约束,或要受财产所有者的约束(股东或老板)。
我国由于所有制的不同,在五十年代,乃至七十年代,由于**刚执政,崇尚廉洁奉公,无私贡献;又由于运动不断,尽管伤害了许多人,但也使更多的人受到党纪国法的震撼,不致贪赃枉法,胡作非为。
近年,经济不景气人们找原因习惯上讲,一是大气候,二是和个体经济竞争不平等。就家具行业而言,我认为,亏损企业80%是经营者人为原因造成的。

企业法规定了厂长负责制,也就是说厂长说了算,但厂长行为的规范却十分不力。如某家具厂厂长,在改革浪潮中被吹捧为能人,先进党员,在厂里为所欲为,损公肥私,打击异己,厂里人心涣散,负债累累。
就在他负债近百万元的情况下,仍可以大笔一挥,一次印挂历7万元(90年挂历),后被免职,调走。搞垮一个厂他有何责任?钱捞走了,关系网建立了,到外头照旧找大钱(后电话更正:该厂150人,90年广告费近三十万元,印挂历1万元,500-600份)(此人最终遭报应,洗澡时一氧化碳窒息死亡2001年补充)。
正因为约束不力,现时在任的不少厂长可以脚踏两只船,一边在单位挥霍浪费,利用手中权力,建立关系网;另一边或在外办厂,或合股经营第二职业,大不了离开单位当个体户,试问能靠有这种心态的领导者去振兴企业吗?
厂长说了算,权力够足了,谁来约束它,经营者怎样才能时时,事事意识到应对其自身行为负责,靠他本人行吗?那又靠谁?
打破三铁,第一条打破干部的铁交椅,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如何打破,报载以企业经营者好坏决定经营者的任免,不行就地免职云云。与以往相比,就地免职较之调离为官有进步。但这种约束仍是死后验尸,受害者是职工,是国家,对经营者毫无损害。
重庆要振兴,关键在领导。作为经营者(绝大多数是**员)除了按党章的要求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振兴企业,造福职工为己任外,我认为一定要在法制上对经营者的行为加以约束,经营者应当对于自己的行为及结果承担责任。……(记者对笔者的采访和相关报导,载晚报九二年三月十七日头版头条)
这封信重点谈了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责任不在职工,那么板子为何要往职工身上打呢?
所谓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劳动生产率低下,说实话,很大程度上也是制度和管理者造成的。即使到了现在,那一个国有企业,不是党、政、工、青、妇,肝胆俱全。
那个时候,与生产无关,也不关心生产的人,在一个单位所占比例不低于10%,如果加上基干民兵,联防,企业背的包袱还不止这个比例。如果再加上,领导为了安排自己的子女能坐进办公室,虚设脱产岗位,人浮于事的现象更加严重。
而处于第一线的工人,却有明确的指标考核和约束。比如上班有考勤,工作有定额,违反一项都是要扣工资的。不难看出,上述弊端与第一线的工人没有直接关系。
由于政府对企业责任者疏于管理,导致了国有大中型企业,集体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面前,溃不成军,兵败如山倒,其直接受害者却是对企业经营的决策起不了作用的广大工人。
当企业倒闭或破产的时候,我们的政府显得无能为力,但又有谁去思考过,何以一贫如洗的总是工人,而不是企业的经营者。人们爱用穷寺庙,富方丈来形容这残酷的现实,和奇怪的现象,但就没有人去深层次地研究和探索其中的规律和问题。反正吃亏的人不是他,最终倒霉的是国家,与己毫无关系。
解铃还需系铃人。当大量的失业者拥入社会的时候,不管是领取所谓的社会养老保险金也好,还是吃低保也好,责无旁贷又落到政府的身上,寅吃卯粮,政府也显得捉襟见肘。至于社会上究竟有多少人就不了业,或待业,政府就只好睁只眼,闭只眼了(甚至连完整的统计也没有一个)。2001.6.27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