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调到试制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调到试制组
厂小,没有设科,管生产的叫生产组,管技术的叫技术组。技术组就那么3个人,张优稿负责对讲机,主要负责印刷线路板设计,车间的事,过问不多;冯海之师傅和杨中伟老师承担为电影机械厂8.75毫米电影机配套研制扩大器。
技术组和生产组不一样,搞技术的人都是各人摸到各人的事情做,并不脱产技术管理。
研制为他人新产品配套的电影机扩大器,矛盾很多。
电影声音还原不好,对方总抱怨是扩大器的问题,我们又认为是机械传动的问题,双方纠缠不休。俩位老师暗自较劲,按自己的思路构思了一台电影机,加工制作。
道理简单,磁带经过磁头不平稳,还原的声音肯定差,为保证磁带平稳通过磁头,他们设计的电影机将皮带传动改为齿轮传动,一试效果果然不差。
带着这台电影机他们去市里汇报放映。试映的条件十分苛刻,因片子只重庆电影机械厂才有,先谈好条件,如中间出现问题,马上停演。
机器十分争气,试映反响良好。电影机械厂的技术人员提出,电影机采用齿轮传动,没听说过。噪声大成了这台放映质量比电影机械厂前进了一大步的新型电影机的致命伤。
早有准备的冯、杨二位老师,在证实了自己的想法后,立马回过头来,将齿轮传动,改为加宽的皮带传动,增加传动的磨擦系数,保证皮带传动不再打滑。
敲黑白铁皮的工人造出了电影机,而且是由**领头,各级主要领导负责抓的8.75毫米电影机,引起了各个部门的重视。
重庆市岳林副市长(老红军)亲自到厂里来了。那时的领导轻车简从,岳林在厂外下了车,一人走进没有厂门的厂门。下午已经下班,我正坐在坝子里,他一来刚好问到我,简短交谈后带他去找领导。随后,厂里又去省里向谢书记汇报,谢书记接见了代表,专门为此作了指示。
接下来的事就是组织生产,厂里成立了试制组,这个组十余人,有车工、钳工、白铁工,大学生就我和刘祖伟。
厂里给了一间屋,一台车床,一台刨床,两张钳工台,三、四张办公桌。试制组刚成立,从机床的地基开始都是自己动手。

一开始事情不多,我和刘祖伟就练钳工的基本工,一人一坨园钢,锉榔头。我还找白铁工,学敲白铁活,一口气做了六七个撮箕。
电影机的外壳是合金铝翻砂,找重庆七一仪表厂加工,掌火的是一位姓张的八级师傅。运铝锭和运产品,都是小组用板板车拉,杨中伟老师身高,舍得吃苦,板板车都是他拉中杠。杨老师是南京空军修械所的所长,作为罗瑞卿的同党被迫转业到地方,厂里知道内情,用他的人和技术,仍视他为批斗对象。
小组全力以赴投入电影机的加工和组装,紧张的时候吃、睡都在车间。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批投产的二十五台电影机完工上市。批量生产,表明我们的实力,争取国家定点支持,获取国家进一步的投资。
试制组的一个任务,是为本厂和各地放映电影,因文化大革命,文艺生活贫乏,一说看露天电影,人群蜂拥而致,厂里也找了一笔钱。这时试制组扩大成了新产品开发小组,负责研制四用机和电唱机,重庆大学毕业的张官金也加入了四用机的开发。
四用机开发完成后,产品要进行例行测试,厂里没有专用设备,只好借用南泉重庆市无线电三厂的环境实验设备。人员只落实了张官金,许多人都不愿去,推来推去,定不了板,我看这样下去不行,便自告奋勇,其时我家里双亲正患重病。
我委托舅娘照顾母亲,一头去了南泉。后来舅娘对我讲,她卡进屋,母亲就掉着眼泪,叫着舅娘的名字说,今天差一点见不着你了。
重庆无线电三厂建在半山坡,交通不便,生产又不正常,我们(还有吴小兰)去时,已是秋天,天气正冷,去南泉旅馆租了几床棉被,找了些稻草,就在实验室外的过道罢铺(即:铺放卧具)。
一日三餐,步行约十里路上南泉的餐馆就餐。例行实验有时间要求,冷冻多少小时,在潮热的环境下存放多少小时,然后检测电气指标,看是否达到部颁标准。因不是独立、公正的权威机构检测,指标真真假假,但多数指标真实。
七六年,时逢周总理、朱老总、**相继去世,造反派蠢蠢欲动,厂里的生产不得不停了下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