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考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很久没有要票了,每天推荐少了不少。最近工作很忙,匆匆忙忙写匆匆忙忙发,总算没有断档,大家看在顽石辛苦份上,有票就给吧。)
朱棣向身边的文渊阁大学士胡广使了个眼色,胡广会意,来到了苏翔身边。看到苏翔的那笔字,胡广不由得皱了皱眉头,硬着头皮看了下去,却是越看越惊心。
朱棣看着胡广的表情,却是看不出什么眉目,又不好出声询问,心里纳闷:“这个胡广平时机灵的很,这时候怎么呆了,不论写得怎么样,你看了倒是告诉我一声啊。”他哪里知道,胡广早已被苏翔的文章给镇住了。
在结尾画上一个句号,苏翔放下鹅毛笔,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胡广还弯着腰盯着苏翔的文章,苏翔稍感怪异,轻声问道:“大人?这位大人?晚生要交卷了。”
胡广“啊?”的一声,随即反应过来,一把抓起苏翔的文章,跑到朱棣的身边,无比激动的说道:“皇上,奇文,奇文哪。”
苏翔郁闷无比,心想:“这些老头子怎么都是一惊一乍的。”看着朱棣打开了自己的文章在看,苏翔也不禁心中惴惴。
苏翔这篇集合了天下最好的两篇文章的文章怎么能不让朱棣心动?只是他是帝王城府,讲究喜怒不行于色,因此虽然心里激动不已,面上却不肯表露出来。但是读到最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时,再也按捺不住,左手一击椅背,脱口说道:“此一句足可抵过前面所有的文章。”话一出口,立觉不妥,这不是把其他的士子都贬低了么?可是仓促之间又找不到圆场的话,便顾左右而言他,问道:“苏翔,你这文章上的黑点和圆圈是什么东西?”
苏翔答道:“启禀皇上,那是海外流行的标点符号,用来断句的,草民用得惯了,因此作文时顺手用上了。”
朱棣又仔细看了下文章,说道:“这个法子不错啊,用这些符号将句子一断,看起来果然轻松了不少,也少了很多歧义嘛。”将文章递给其余几位大臣,说道:“你们也看看,我看这个办法很好,你们会同苏翔研究一下,可以颁发天下。”
几位大臣躬身称是。朱棣又道:“杭州苏翔,名不虚传嘛,原来你不但诗词写得好,文章也是出类拔萃,朕等着大比时再看你的佳作。”
苏翔自然是伏地谢恩不止。
出了五凤楼,一众士子看苏翔的眼光已经很是不同,虽说文人相轻,但是人家的才华高出了你一大截,那也是不服不行。解缙走在苏翔身边说道:“苏兄啊,这篇文章一出,你可就坐实了大明第一才子的位子了。”语气极为兴奋,大有与有荣焉的感觉。
苏翔听了顿时掉了一地的鸡皮疙瘩。回到客栈之后,苏翔便立刻吩咐颜立俊,凡是有人来约自己去参加什么诗会文会的,一概挡驾,就说自己卧病在床,出不了门了。
这一招果然有先见之明,从第二天开始基本上每天都有七八拨人前来,苏翔只是躺在床上,用了点易容术,将自己画的面色枯黄,一副重病不起的样子,仿佛随时都会挂掉。那些人看了,有扼腕叹息天妒英才的,也有那面色沉重肚里却笑开了花的。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考试的日子。博学鸿词科不似一般的科举要连考几场,而是直接进行殿试。殿试在奉天殿举行,一百多位士子排队进入。众士子久闻苏翔重病缠身,正寻思着少了一个最强的竞争对手,此刻见他又生龙活虎的出现,不禁一个个瞠目结舌。苏翔佯做不知,大大咧咧的跟着礼官进了奉天殿。

考生们先参见了皇帝,这两天苏翔下跪的次数比在前世一辈子跪得都多,心里那个郁闷。好在这次跪的时间不长,礼官点了名,考生们就按次序落座,开始考试。
考试的题目很简单,不拘题目写一篇策论,然后做诗词一首。
对于策论苏翔早有准备,他的策论题目就是《论海禁与对外贸易》,文章开头就描述了一户渔民因海禁政策而破产的凄惨景象,表达了对海禁政策的怀疑。随后,又讲述了西方欧洲诸国广开海洋贸易,甚至为争夺出海口和海上航线而引发战争的事实,从而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海禁这样的闭关锁国之策并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堂堂中华上国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开对外贸易,将外国人的银子全部挣到中国来。同时文章提出了海洋也是国家领土的观点,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还是第一次。文章以事实说话,将论点建立在了大量翔实的数据和史实之上,论点精辟、深刻,论据充分、真实。
当初上学的时候,苏翔就极擅论文,此刻将当初写论文的本事拿出来,一篇文章写得是花团锦簇,生动深刻。海禁是朱棣定下的国策,苏翔拿海禁开刀还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的,可是如果明朝不开海禁,台湾的产品要销往哪里?仅仅依靠海外的贸易是满足不了台湾的生产能力的。因此苏翔在这篇文章上下了极大的功夫,先是自己写了一遍,又让刘伯温帮着修改,可谓是几易其稿,就不信打动不了朱棣。
至于诗词就简单得多了,苏翔随手抄了一首,足够交差的了。
考完之后,苏翔等考生自然是一哄而散,各自回去吃酒作乐。考官们将试卷封好,由专门的人重新誊抄了一遍,然后交给三位主考过目。
这一次的博学鸿词科有三位主考,分别是杨荣、黄淮、胡俨。这三人都是内阁大臣,饱读诗书,为人方正,素得朱棣的信任。这次的博学鸿词科朱棣极为重视,因此三人的考官也做得战战兢兢,唯恐漏选了哪位贤才,惹了皇上不高兴。
由于博学鸿词考的不是八股文,又没有固定的题目,因此文章要品评出一个高下来,却比一般的科举反而难些。好在考生不多,三位考官也不嫌费事,将所有的考卷一一过目,然后综合三人的意见再定出高下优劣。
阅卷的工作一直进行了三天,这一天翰林院检传胡俨拿着一份考卷,皱起了眉头,半晌说道:“二位仁兄,请你们来看看这份考卷。”
杨荣、黄淮接过考卷,凑在一起细细看了,策论的题目是《论海禁与对外贸易》,看到了题目杨荣和黄淮也不由得皱眉,再看了文章的内容,两人的脸上都是阴晴不定。
杨荣说道:“文章倒是好文章啊。见解精辟,所有论据都没有引经据典,但是事实清楚数据翔实,反而比圣人之言更令人信服。”
胡俨接道:“可惜他论的是朝廷的国策,冒天下之大不韪啊。这样的卷子呈上去,皇上一个不高兴,我三人丢官事小,只怕这个考生有性命之忧。”
黄淮没有说话,仔细的又读了一遍策论,又读了卷上的诗,将试卷递给杨荣,说道:“如果我所料不错,这份考卷是杭州苏翔的。这些考生里只有他不用毛笔,在海外生活过,况且这首诗,也不是那些考生写得出来的。”
黄淮的话,引起了杨荣和胡俨的关注,两个人将考卷上的诗读了一遍。杨荣抬头和黄淮对视一眼,两人眼里都是精光一闪。胡俨虽然仍在低头看考卷,但是二人的表情却都落在了他的眼里。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