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五凤楼大展才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虽然已经彻底得罪了汉王,但是苏翔少了患得患失的负担,却突然轻松了起来,每日里与刘伯温、解缙、唐寅等人诗酒唱和,日子过得很是逍遥快活。
眼看着考试的日期越来越近,来京的考试的人越聚越多,其中有那热衷的,少不了在一起切磋。虽然博学鸿词科并无固定的题目,但是只要是考试就有考官,因此猜度今次考试考官的口味就成了待考士子们着重研究的话题。苏翔虽然满不在乎,但是解缙却紧张的很,常常拉着苏翔参加士子们的聚会,一来二去倒也认识了不少人。
这一日苏翔随着解缙刚刚参加完一个聚会回到客栈,颜立俊立刻迎了上来,说是方才宫里来人了,皇上重修了五凤楼,要所有参加博学鸿词科的士子,明天下午到玄武湖五凤楼参加落成典礼。
听说要面见天颜,解缙又是激动又是紧张,苏翔肚里暗笑,心想不过是去凑个人场而已,这一百多个士子难道朱棣还要一个个接见?
第二天中午刚刚吃罢午饭,解缙早早的就装扮停当,前来催促苏翔上路,苏翔被他搅扰得不胜其烦。只得匆匆梳洗,随他去了玄武湖。
皇帝驾临,玄武湖各处戒备森严,苏翔和解缙被里里外外搜了个遍,苏翔暗自诋毁,这些大内侍卫的搜身水平快要赶上后世超市的保安了。
搜查之后,便有小太监带着赶考的士子们到了五凤楼。各人在太监们的指挥下,排队站好,静候朱棣的到来。
玄武湖四周开阔,恰巧今天的风又大,秋风掠过湖面,嗖嗖的刮在这些士子们的身上,很多人穿的少了,不免被冻得瑟瑟发抖。苏翔有内功护体倒是无所谓,解缙却受不了了。在苏翔背后悄悄嘀咕:“皇上怎么还不来?”
苏翔幸灾乐祸的笑道:“我说来得早了,你还不信,如今尝到苦头了吧。”
解缙哆哆嗦嗦的说道:“来得早些不过是受些冻,来得晚了可是藐视皇上的大罪,谁能受得起?怪只怪这鬼天气,风刮得忒邪乎了。”
这些士子们本来都是噤若寒蝉,有人带头说了话,一会儿都前后左右交头接耳的讲起来,说说话儿倒也强似呆立在那儿受冻。
直等了一个多时辰,朱棣才带着群臣姗姗而来。
士子们按着太监教的礼仪,跪下叩头,口呼万岁。
朱棣显然心情不错,笑眯眯的让士子们平身,说道:“诸位都是一方的才俊,今日可谓天下英才俱会于此,朕心里十分欢喜。”
旁边有个大臣凑趣道:“咱们大明首开博学鸿词,便有这么多俊杰鸿儒前来应试,可谓盛世气象啊。”
这马屁拍的朱棣甚是舒服,说道:“十日之后大比,还望诸位尽展才华,朝廷必然不吝简拔。”众士子自然谢恩不迭。
随后有礼官出来主持五凤楼落成仪式,礼节繁琐兹不赘述。
最后朱棣挑开五凤楼的新牌匾,落成仪式终告结束,苏翔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心想这下该回家了吧。
谁知礼官又嚷了一声:“圣上有旨,为贺五凤楼落成,着诸位士子上楼观景。”
苏翔心里哀叹一声,只得随着众人的脚步上了五凤楼。五凤楼甚是雄伟,高三层,每层的面积都很大,百余人站在上面竟丝毫不觉得挤,苏翔心想:“这朱棣不是把明教的银子用来修这五凤楼了吧。”
五凤楼虽然靡费甚多,但是苏翔也不得不承认这楼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站在五凤楼上,玄武湖的景观尽收眼底,让人的心怀为之一畅。当下便有官员啧啧称叹,附和者众。
有个官员建议道:“五凤楼蔚为大观,天下贤才齐聚于此又是一大观,山水非有楼阁登览者不为显,楼阁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此情此景若无文记之岂不甚为遗憾?皇上,不如让这些士子们各展才华,不拘诗词歌赋,一一写来,日后结为文集,流芳百世,岂不是让世世代代都铭记皇上重修五凤楼的功绩?”

这个提议立时得到了包括朱棣在内的朝廷诸人的赞同,士子们也颇为高兴,这正是他们在皇上面前一展才华的良机,若是皇上看了自己的诗文,大加赞赏,几天后考试的时候,岂不是又多了几分把握?
只有苏翔肚里不忿,只觉得自己这些士子仿佛妓院里的婊子,而皇上却是那嫖客,自己明明知道嫖客对自己不坏好意,却要搔首弄姿的去迎合,真是比吃了苍蝇还窝心。
片刻之间太监侍卫们已经将笔墨纸砚弄了上来,士子们一个个饱蘸浓墨奋笔疾书,仿佛自己若是慢了别人片刻便显得才思不够敏捷,只有苏翔拧眉攒目的站在哪里,仿佛鹤立鸡群。
朱棣自然也看到了,悄悄询问一旁的官员,却没人认识此人是谁。
解缙看着苏翔还呆在那里,悄悄拉了拉他的衣服,问道:“苏兄怎么还不写?莫要让皇上瞧见了不喜。”
苏翔心道:“你现在才来提醒我?要看见早就被看见了。”他看着别人都是笔不加点,行云流水,过了一会,已经有士子交卷了。
苏翔开始的时候在记忆里搜寻了半天并没有适合的诗词,后来又想起曾经背过的《岳阳楼记》和《滕王阁序》,但是这两篇文章,记述的地点、景象与此地有很多不同,照搬照抄立刻就会露出马脚。后来突然想起上大学时写论文的经历,苏翔若有所悟,心道:“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苏翔在肚子里将这两篇文章反复背诵,将可以使用的句子,一一拣出,牢牢记住,眼看着士子们已经有大半的人已经交卷,便从身上掏出鹅毛笔,沾了墨汁,在纸上写下了四个字《五凤楼记》。苏翔边想边写,搜肠刮肚的将《岳阳楼记》和《滕王阁序》两篇文章融为一体,一篇《五凤楼记》逐渐成型。
“吾皇宵旰,德范九州,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五凤楼,增其旧制,天下士子,躬逢盛事。观夫金陵胜状,在玄武一湖••••••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这篇文章,让苏翔绞尽了脑汁,自从来到这个时代,这还是他第一次感到原来想写一篇好文章是如此之难。把能想到的佳词妙句都用上了,自然少不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惊世骇俗的句子。
朱棣一篇篇的翻看着士子们的诗文,越看越是高兴。这些各地举荐上来的士子真不是盖的,顷刻之间作出的诗文也很看得过了,其中有几篇堪称上乘之作。看了看正在用鹅毛笔奋力书写的苏翔,朱棣皱了皱眉头,他已经知道这个人就是方孝孺举荐上来的苏翔了,除了他天下不会再有第二人使用鹅毛这样的东西写字。
朱棣心里暗叹,也有名不符实的,就像这个苏翔,自己当初就不怎么同意让他来应考博学鸿词,一个海外归来的人,连毛笔都不会用,能有什么才华?只怪自己被方孝孺送来的那些诗词给蒙蔽了,这些诗词恐怕是不是眼前这个人写的还要加上了问号。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