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初见汉王便翻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听了刘伯温的话,苏翔打了个激灵,不可思议的问道:“你是说朱棣故意造成现在二子相争的局面?”
“不错。”刘伯温道,“‘靖难之役’朱高煦战功赫赫,甚至朱棣也曾流露出要立他为太子的意思,可是为什么最后做太子的却是朱高炽?”
苏翔纳闷道:“不是说文臣们力谏要求朱棣立嫡立长,朱棣拗不过群臣,只得立了朱高炽么?”
“这话你也信?”刘伯温道,“朱棣何许人也?一代枭雄,刚愎坚毅,杀伐决断,倘若他铁了心的要立朱高煦为太子,谁能拦得住?”
“你是说,朱棣并不是真正的喜欢朱高煦?不对呀,据说后来朱棣还单独召见了朱高煦,表示对太子并不满意,自己真正喜欢的是朱高煦,此事朝廷内外都传遍了,应该不是谣言呐。”苏翔颇为疑惑的问道。
刘伯温道:“不,朱棣心底里喜欢朱高煦是真的,可惜的是朱高煦太能干了,功劳太大,军权太盛,忠心于他的臣子,尤其是武将们太多了。有个能干的儿子本来是好事,可是如果老子是皇帝,这事就值得斟酌了。”
苏翔恍然大悟:“你是说朱高煦对朱棣的帝位产生了威胁,因此朱棣登基之后,才没有封他为太子,而改封朱高炽?”
刘伯温道:“不错,这就是所谓的帝王心术。”刘伯温双目炯炯有神,“朱高炽做了太子之后,便有不少大臣紧紧的跟了上去,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朱高炽是他们的下一任主子,不提前打好关系怎么行?可是随着太子的权势越来越大,朱棣又感觉到威胁了,因此他才会在朱高煦面前流露出真正喜欢的是他,封朱高炽为太子是无奈之举的意思,再一次点燃了朱高煦心中的那团火。朱高煦本来就对朱高炽做太子心怀不满,有了皇帝的授意,立刻又扯起了大旗,和太子对抗起来。”
“可是这样一来朝廷里两派相争,斗得你死我活的,并不利于朝廷的统治啊?”苏翔不解的问道。
刘伯温嘿嘿一笑,说道:“你心里想着整个天下,想着朝政混乱不利于百姓,可是人家朱棣不这么想啊,只要他的帝位稳固,没人能够威胁到他,朝廷里有两派相互制衡,不是好事么?”
苏翔愤愤的一拍桌子说道:“混账。”
刘伯温接口道:“不错,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这样的混账。在他们的眼里,帝位是第一位的,性命是第二位的,至于天下百姓,嘿,天知道在他们的心里能排到第几位!”
苏翔笑眯眯的看着刘伯温道:“很少见你这样生气啊。是不是正是因为这样你才肯跟着我造反哪?”
二人相视大笑。
笑了一阵,刘伯温正色说道:“你日后做了官,一定要牢记一条,那就是一定要做出对皇帝忠心耿耿的样子,凡事只要有利于皇帝的,就算得罪的人再多,你也要义无反顾的去做,凡事不利于皇帝的,就算能够得到再大的利益,也万万不能做。要知道,在这样的朝廷里做官,你的命运就掌握在朱棣一人的手里,朱棣喜欢你,谁也不敢动你。只有这样,你的官才会越做越大,才会越利于我们台湾的发展。”
苏翔点头说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受教了。”
当天下午,梁槐又来到了同福客栈,给苏翔送来了朱高煦的请帖,说是汉王新修了一个园子,遍邀京城名士前去赏景作诗。
苏翔拿不定主意,刘伯温却道:“朱高煦请你无非三件事,一、拉拢,能将你收在门下,自然双方心安;二、警告,告诉你他已经知道了一切,劝你明哲保身;三、加害,将你引到他的园子里,加以杀害一了百了。”
苏翔道:“那究竟是那一个呢?”
刘伯温道:“你如今身份特殊,又有诗名在外,在自家的园子里杀你,汉王不会蠢笨如此。我料朱高煦的用意在于警告和拉拢。”
苏翔皱眉道:“警告我到不怕,可是他如果真的拉拢我,该怎么办?”
刘伯温道:“他既然拉拢你,你就不妨虚与委蛇,这个汉王权势熏天,借助他我们也可以做不少事情。”
苏翔听了默然不语,半晌说道:“不成,朱高煦此人急功近利、心胸狭窄、毫无信义,兼之做事不择手段,我绝不能与此人妥协,否则他日后若让我去做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我做是不做?刘兄,这件事与我做人的原则相距太远,恕我不能从命了。”其实还有一层原因苏翔没有说出来,那就是苏翔对这个汉王实在是深恶痛绝,况且按照他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最后是朱高炽做了皇帝,虽说历史此时已经不可全信,而且无论谁做皇帝,都对他们的事业没有什么影响,但是苏翔还是希望最后做皇帝的不是朱高煦。否则不论他们最后成功与否,老百姓所受的苦难肯定又要加倍了。

刘伯温本来还想再劝,但见苏翔态度如此坚决,便放弃了,说道:“也罢,你索性从此做个孤臣吧。”
朱高煦新修的园子就在他的府邸东北角,原先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后来朱高煦嫌王府的花园太小,不知用了什么手段将这些人家的宅子全都买了下来,修了现在的这个园子。
苏翔跟着王府的下人进了园子时,园子里已经来了不少人,当初参加清凉山诗会的人除了唐寅和解缙,其他人几乎都在。
赵王朱高燧最先看到了苏翔,起身打招呼道:“苏兄,这边来。”
苏翔走了过去,朱高燧指着身边的一个身材魁梧、面色苍白、眼神阴鸷的人说道:“这位就是汉王。”
苏翔急忙见礼,朱高煦虚抬了一下手,说道:“久闻苏先生的诗名,幸会幸会。”
苏翔连道不敢,旁边一人说道:“上次去杭州,本来想去拜访苏先生,却不了俗务缠身,终于还是没能去成,今日终于见到庐山真面目了。”
苏翔听着声音耳熟,转脸看去,果然是个熟人----赵巍。苏翔心里“咯噔”一下,脸上却是神色不变,略带迷惘的问道:“恕在下眼拙,不知这位兄台是?”
赵巍还未说话,站在他身后一直观察着苏翔的谷山说道:“这位是京城有名的大商人赵巍。”
苏翔一听,连连拱手,说道:“原来是赵巍赵大员外,久仰久仰。”
赵巍笑眯眯的说道:“在下似乎在哪里见过苏兄,苏兄是不是去过湖州?”
苏翔道:“这次来京的路上倒是经过湖州,只是在城里吃了顿中饭,并未停留,此外就不曾到过了。”
赵巍说道:“啊,那是在下记错了。”说着和汉王递了个眼色。
谷山此时说道:“苏公子才名远播,我家王爷一直仰慕的紧,王爷的新园子落成,这次请公子来就是想麻烦公子给这个园子留些佳句。”
朱高燧也推波助澜道:“正是,正是,汉王的园子美则美矣不过仍是凡品,倘若有了苏兄的佳句那就是人间仙境了。”
赵王说话,众人一起附和。
苏翔本想逊谢,但转念一想这不是正好给了自己机会么?倘若自己当众用诗词表明了不肯依附汉王的决心,岂不是比私下拒绝他更好?这样一来,众人都知道汉王要拉拢自己,而自己拒绝了,既可让汉王有些顾忌,说不定还会传到朱棣的耳朵里去。苏翔环视了一眼周围的人群,他可以肯定以朱棣多疑的性格,这些人里面绝对有朱棣的耳目。
想到这里苏翔笑道:“那就献丑了。”搜肠刮肚的想了一会,却没有想到有什么诗是适合这里的景色,又能表达自己的意思的,倘若做不出来这人可就丢大了。正在急躁,却突然看见远处的花圃里一片菊花开得正旺,有黄有白,煞是好看。看到菊花,又联想到自己走时刘伯温最后说的那句话,顿时想到了一首诗。
苏翔说道:“那片菊花开得好看,在下就以这菊花为题给汉王献诗一首。”吟道,“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首诗本是南宋故臣郑思肖所作,刻画了菊花宁带着清香枯死枝头,决不向北风屈服飘零落地的精神,实则是表达了诗人绝不向元朝屈服的心声。苏翔拿来用在此处,也是极为恰当。
在座的都是饱读诗书的人,哪有不明白苏翔诗里意思的?朱高煦顿时冷下脸来,场面十分尴尬。赵王朱高燧见状连忙打岔,将话题引开,场面这才逐渐活泛起来,只是大家都不再和苏翔说话。
天色渐晚,苏翔在园子里呆着也没什么意思,便去向朱高煦、朱高燧告辞,朱高煦令人捧出一盘银子,约莫有二百两,说是给苏翔的润笔费,苏翔知道,自己若是收下了这银子,就等于自认是汉王门下,自己刚才搜肠刮肚想起来的那首诗就白作了,因此坚辞不受。朱高煦的脸色自然愈加难看。
看着苏翔远去的背影,朱高煦从牙缝里蹦出了几个字:“不识抬举。”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