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心忧天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21.心忧天下
左宗棠虽然蛰居乡里,和老农为邻,与桑植稻菽为伍,看秧苗初茁,田水淙淙,草新土润,一片太平。但他时时关注着国事。朋友相聚,也总是纵谈国家朝政兴衰,天下大势。
进入19世纪中期以来,国家发生的一桩连一桩、一件连一件令人忧心如焚的大事,使左宗棠如一弘池水一样的田园生活连表面的平静也维持不下去了。巨石投入深潭,掀起一**浪涛。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强盗的炮声震惊了沉睡几千年的神州大地。鸦片战争爆发了,而堂堂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泱泱大国,王公大臣们吓得魂灵儿出窍,一时手忙脚乱,不知怎么办才好。
左宗棠这时正在安化,消息闭塞,如蛰瓮中。但他身居乡野却非常关心时局,总是千方百计打听外面世界的消息。可是,此时的左宗棠只是一介书生,无职无权,纵有满腹的爱国热忱与报国之策,也只能是徒有悲伤了。
置身于偏僻安静的安化乡间,以近而立之年的左宗棠心情十分沉重。这一年,他二十九岁了。生日那天,他独自提着一壶酒,来到安化小淹的印心石潭前,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一边独酌独饮,一边吟诗道:
犹作儿童句读师,
生平至此乍堪思。
学之为利我何用,
状不如人他可知。
蚕已过眼应作茧,
鹊虽绕树木依枝。
回头二九年间事,
零落而今又一时。
湖北学政贺熙龄简陋的府邸,年过七旬的贺熙龄与老夫人正在谈话。
“老爷,这是左宗棠先生从安化派人送来的。”家人将一黑布口袋交给贺熙龄。
贺熙龄急忙将口袋打开,里面是一摞用工整的楷书写的书写材料。他匆忙浏览一边,不无感慨地对夫人说:“唉,左宗棠虽然身处偏僻的山村,却谨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实在难得呀!”
夫人问:“季高写的什么呀?”
贺熙龄说:“季高认真研究了对付英国侵略军的战守策略,写出了六篇军事战略的文章。”
夫人取过书信,一一展开,只见封皮上分别写着《料敌》、《定策》、《海屯》、《器械》、《用间》和《善后》。
贺熙龄说:“左宗棠在这些文章中系统地阐述了战前、战后以及战争期间各种谋略和方法的运用。提出了练垒屯、设碉堡、简水卒、练亲兵、设水寨、省调发、编泊之船。凡造船之厂,讲究大筏,软帐之利,更造炮船、火船之式等工具措施。如增设碉堡、简练兵卒、更造船炮等建议。”
“这可是如今对付应夷最有效的办法呀,若我大清守卫部队采用左宗棠之法,英夷能奈我何?”贺夫人道。
“不仅仅是这些,”贺熙龄说,“季高在文中还建议政府充分发挥海上渔民、水勇的积极性,投身到抗敌斗争中去。鼓励他们乘坐小艇,趁黑夜用火炮袭击英国侵略军。”
“的确是民心可用,听说三元里百姓将英夷打的溃不成军。”夫人感慨地说。
“谁说不是啊!”贺熙龄将桌子敲得咚咚直响,愤慨地说,“可那些掌握实权的庸官却偏偏看不起百姓!”
过了一会儿,贺熙龄情绪稍微稳定,他又说:“左宗棠信中还认为,英夷劳师远征,舰船、兵源不足,供给困难,只要举国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坚持抗战,是完全可以打败敌人的,决不能屈辱求和,更不能割地赔款,不战而降。”
夫人说:“你得赶紧将这些材料上交总督衙门,由他们转奏朝廷!”
贺熙龄无奈地摇摇头说:“我乃一个小小的学政,总督衙门哪有我说话的份呀!奸臣当道,小人弄权,有志之士报国无门啊!”
“季高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但自有一线希望也得争取,可不能愧了季高一片苦心呀!”贺夫人劝道。
贺熙龄伸手拿起书信装进袋子,叹口气说:“只好死马当作活马医吧。”
说完,贺熙龄拿着袋子出门。
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军占领香港后再次增兵,占领广州、厦门,逼近浙江。
湖南安化陶宅书房

左宗棠心急如焚,写了《感事》诗四首:
其一:
爱水昏波尘大化,积时污俗企还淳。
兴周有诰拘朋饮,策汉元谋徙厝薪。
一怒永维天下祐,三年终靖鬼方人。
和戎自昔非长算,为尔豺狼不可驯。
其二:
司马忧边白发生,岭南千里此长城。
英雄驾驭归神武,时事艰辛仗老成。
龙户舟横宵步水,虎关潮落晓归营。
书生岂有封侯想,为播天威佐太平。
其三:
王土孰容营狡窟,岩疆何意失雄台。
痴儿盍亦看蛙怒,愚鬼翻甘导虎来。
借剑愿先卿子贵,请缨长盼侍中才。
群公自有安攘略,漫说忧时到草莱。
其四:
海邦形势略能言,巨浸浮天界汉蕃。
西舶远逾狮子国,南溟雄倚虎头门。
纵无墨守终凭险,况幸羊来自触藩。
欲效边筹裨庙略,一尊山馆共谁论?
书写完毕,左宗棠扶案而泣,陶夫人与孤子陶桄端着热饭而入。陶夫人看着左宗棠的诗默默无语。
陶桄走到左宗棠身旁安慰道:“老师,不要哭了。”
陶夫人却说:“季高,你哭吧,哭出来就好受了!”
“可恨英夷,占我疆土,杀我同胞,季高与尔等生吞活剥!”左宗棠捶案顿足道。
“妈妈,英国人不好好在家待着,跑到我们中国来干啥?”陶桄问。
陶夫人说:“英国人来强占我们的领土,掠夺我们的财富。”
“英国人真可恶,长大了我要去打英国人!”陶桄说。
陶夫人抚着陶桄的头说:“好还子,有志气,我们一定要把英国人赶出去!”
“更为可恨的是,一群昏弱无能之辈把持朝政,误国误民!”左宗棠愤恨地说,“据说林大人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他坚信民心可用,招募水勇,操练教习。正是他的积极备战策略,使战争初期英夷放弃对广东、福建的进攻。”
陶夫人点头表示赞同。
左宗棠接着说:“然而奸人进献谗言,林大人被革职流放;琦善一到广东,一改林大人积极防御的策略,拆毁炮台,解散水勇,广东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陶夫人说:“林大人曾在子霖(陶澍字)手下做事,廉洁耿直,忠勇爱国,是大清国难得的人才。林大人遭排斥,确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左宗棠说:“季高虽一介书生,虽怀救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看到国破家亡,百姓涂炭,痛心啊!”
陶夫人无奈地摇摇头说道:“只可惜子霖去世,否则他能助季高一臂之力。”
左宗棠说:“我相信陶大人的为人!”
“听说祸国殃民的琦善被革职拿问了?”陶夫人问。
左宗棠说:“琦善以奸谋误国,遗祸边疆,遂使西人具有轻中国之心,将士无自固之志,东南海隅恐不能数十年无烽火之警,其罪不可仅与一时失律者比。皇上欲伸天讨,似宜驰使封剑,斩首军前,数其输国之罪,布告中外,庶有以壮三军之气而寒彼族之胆。庙堂(指朝廷)战胜之策,无愈此者矣!”
“仅仅杀掉一个琦善能够解决问题吗?”陶夫人说。
左宗棠愤慨地指出:“以一二庸臣一念比党阿顺之私,今天下事败坏至此。百尔君子未闻有以公是公非诵言于殿陛间考。仕风臣节如此,古今未有也。天下无不了之事,无不办之寇,亦未尝无了事办寇之人。然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伤,则正未可知耳。”
1841年8月25日,英酋璞鼎查率舰再次入侵定海。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率守军激战六昼夜,相继战死。
道光二十二年(1842)六月,英军先后攻陷吴淞、鎮江。
七月二十四日(8月6日),清廷在南京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江宁条约》。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左宗棠感到国事垂危,前途茫茫,再加之自己的一腔报国热忱也付之东流。他不由得想要逃避着丑恶的现实,决定仿效东汉末年的诸葛亮,“躬耕自食,苟全性命于乱世”的韬晦哲学,过起隐居生活来,打算从此做一个“太平有道之民”。试图通过“力耕读书,以自勉其所未至。”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