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生涯中辉煌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
他们年龄悬殊,最小的仅十六岁,最大的已有三十八,九岁。
化程度也不平衡,小学到大学都有。
军校开始训练,即采取戒备措施:每晚六时到翌晨六时轮派一队在江边警戒。
外出训练必须全副武装。
休假日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可去广州,时间不超过四小时。
三分之一可在本岛游玩散步,闻警回校。
另三分之一学生留校看守,以防敌人突然袭击。
在新兵训练期间,每天操课时间是十一小时,包括术科五小时,学科四小时,晚上自习二小时。开学后,术科减少一小时。
全部课程本来需要三年,而第一期是用六个月来完成的。
这并非只读六分之一的课程,把其余六分之五弃置不读,而是每一个小时吞下六个小时的功课。
这种教学方法,当时国民党党中央是有争议的。
有的认为这是食而不化,反而造成时间的浪费。
但只学习六个月的黄埔军校一期学生,比之后来学习三年的各期学生,在军事才能上是毫无逊色的。
这无以名之,名之曰革命精神。
军校建校后,即将青天自目的国民党党旗四周加上红边,即所谓青天白日满地红,作为校旗。迨军校成立教导团后,又把校旗兼作军旗,及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再将军旗作为国旗。
这说明先建校而后建军,建军而后建国。
开学后不久,校部颁发了一首“黄埔军校校歌”,他只记得第一句是“莘莘学子”。
因为当时师生中缺乏对音乐有较深造诣的人来教唱,只有蒋介石曾带动学唱过两三次。
他本人不懂音乐,唱起来词不合曲,怪声怪气,十分难听,大家始终没有学会,后来也就不唱了。
现在能记得第一首校歌有“莘莘学子”一词的人恐怕都很少。
后来,校歌上有“怒潮澎湃,党旗飞舞”句的,已是第二首校歌了。
黄埔第一期学生在校所受教育,至少军事教育与政治教育是并重的。
可是他们的课程表上没有政治课这一项目,也从未听过政治部主任或政治部其他工作同志以政治为内容的报告。
原因是要在六个月完成三年的军事课程,因此政治不能再利用课程时间,政治教育只用课外时间进行。
对这个问题,周恩来主任是煞费苦心的。
除了党小组每周一次,用于讨论学习政治问题外,周主任又建议学生分队成立政治学习小组,每周开小组会一次(自习时间),专门学习由政治部发下的讨论题,并扩大和充实了书报室。
但每天午饭后的四十分钟休息时间,将近五百名学生涌向书报室,连立足之地都没有。所订专供青年阅读的进步报刊为数不能算少。

可远远不能适应需要。
二.
黄埔军校建立后,孙中山从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方针政策上给予巨大的关心和指导,同时孙中山也非常关心军校的建设和发展。
1924年8月军校开学两个多月后,孙中山就到军校视察。
以后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到军校“海关楼”小住,检查工作,听取汇报。
要求师生严格掌握“政治与军事并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方针,并根据“亲爱精诚”的校训,倡导“团结”、“牺牲”、“奋斗”三大精神。
1924年11月,孙中山先生为商讨国是北上之前,特来军校检阅学生的演习,赞许学生“忍苦耐劳,努力奋斗”,还叮嘱师生:“不论是国民党员或是员,为了革命事业,都应该把鲜血流在一起”。
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病重,当他获悉以黄埔军校教导团为骨干的东征军胜利的消息时,马上电告广州黄埔学校党代表廖仲恺,校长蒋介石和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要爱惜黄埔学生,并对随军东征的学生表示亲切的慰问。
当军校领导向学生们宣读孙中山先生发来的电报,宣布军校学生克日开拔返校时,全体学生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军校的大部分学生在孙中山办校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学习和训练,都具备了良好的政治,军事素质。
然而历史的书写并非一厢情愿。
黄埔军校机构庞大,组织严密,从一开始就是全事精英云集之地。
黄埔军校第一任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人戴季陶因国共合作,在军校开学12天即辞职,预兆了未来黄埔师生的分裂。
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对创办黄埔军校给予大力支持,除派来军事顾问小组外,还向军校赠送了大批武器和经费。
而蒋介石则从保定军校,云南,广东,浙江的陆军讲武堂,江西海陆军讲武堂,日本士官学校中挑选众多人员任教职。
黄埔军校最大的价值在于培养了中国革命的军政人才。
这些年轻的革命者因他们代表着中国未来的希望,而成为国共双方争取的对象。
许多黄埔军校学员同时加入了国民党和,却因不同的理想分道扬镳。
随着两党的彻底决裂,不得不从同学变成敌人。
众多有志青年为共同理想来到黄埔,也是他们军人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
黄埔军人在国家和民族存亡面前都表现出革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有无数的黄埔军人血洒疆场。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