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灌输忠诚服从意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
黄埔军校如同一块“磁石”,吸引着包括众多人在内的热血青年、有识之士,齐聚在革命的旗帜下。
真为书生必投笔,从来志士皆从戎。
短短的几年里,“革命的黄埔”培养了不少军事,政治人才,“黄埔学生军”驰骋沙场,开展了极其壮丽的伟大斗争,取得了巨大功绩,为完成打倒列强,铲除军阀的历史任务,开辟了武装斗争的道路。
初夏的珠江,一泾汪洋,水云连天。轮渡缓缓开动,从东郊码头驶向广州东南方向的黄埔区长洲岛。
当时黄埔军校每逢周二,周五晚上七时起,那被称为大花厅的礼堂里总是人头攒动,座无虚席。
那个时代的诸多风云人物,纷纷被政治部请来为黄埔师生做“特别讲演”,比如:彭湃讲广东农*动,何香凝讲廖仲恺革命事略,鲁迅讲与革命之关系,,,张太雷,邓中夏,苏兆征,吴玉章等,也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身影,他们的思想,主张在这里得到传播。
黄埔早期,苏联派来大批军事教官,其中有名可查的40余人,分布在政治,炮兵,步兵,工兵,军需,交通,通讯等各个教学岗位上。这些教官如加伦,蔡尔帕诺夫等,大都身经百战,战功卓著,有的指挥过大兵团作战,有的从事军事教育多年。
他们不仅为黄埔师生带来了苏联红军的优良传统,同时还带来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思想,最新式的军事技能。
矗立在长洲岛黄埔军校位置上的建筑物是广东陆军小学堂的校舍。
原为“将牟学校”,是1903年两广总督岑春煊开办的。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遂改称陆军小学堂。
1915年停办。1924年筹建黄埔军校时,孙中山先生将其校舍拨给军校使用。
岁月的风尘尽管一点点冲洗淡了黄埔将士的辉煌,但黄埔军人的精神却从不曾磨灭。
黄埔军校的创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它直接催生了一支新型的军队,这支军队“改造得和中国任何一个历史时代的军队都不相同,而和世界现代国家的军队却大体相同”。
黄埔建军中的军队改造,包括武器装备等硬件方面,更主要的则是组织结构、思想意识等方面的改造,这是使它区别于传统军队的实质性内容。
黄埔建军的成果,包含着国民党长期革命奋斗的经验总结,是国共两党合作致力国民革命的智慧结晶,而作为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在其中发挥了独特的个人作用。
深受中国传统精神的浸润,虽然黄埔时期有意识地表现出与时代同步的趋向,但在精神教育中也不忘传统精神的灌输。
他最为重视,向学生,部下提及最多的是《曾胡治兵语录》。

书中严格练兵,选将,治兵应恩威相济,“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等观点蒋都多所强调,同时胡林翼等“忠诚朴拙”的人格精神尤为蒋所激赏。
二.
为向军校学生推荐该书,蒋特为该书增补《治心》一章,改题为《增补曾胡治兵语录》,发给军校学生人手一册,将其列为“最要紧的几种书籍”之一。
蒋极力赞扬胡林翼为“学问才力,以及其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的识见,实为有清一代之数一人物”。
高度推崇胡林翼等的精神修养,指出:“其苦心毅力,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之道,盖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
虽然当时他对曾国藩不无微词,批评其“欺诈虚伪专以借债手段待人”。
但在大多数时候,蒋还是把曾,左,胡作为一个整体,将其所代表的人格修养视为可以效法的样榜。
胡林翼等体现和灌输的忠诚,服从意识,是蒋希望在军校学生中看到的品质。
毕竟,蒋介石紧跟时代的种种努力,离不开造就一支听命于其本人的武力这一现实目标。
《曾胡治兵语录》由蔡锷编辑,是曾国藩,胡林翼治军,作战的言论选录,其中还包括选编者的大量按语,编辑于1911年。
全书共分十二章,前十章谈治军,包括“将材”,“用人”,“尚志”,“诚实”,“严明”等,后二章谈作战,包括“兵机”及“战守”。
该书包含了近代的作战经验,曾,胡又是白手起家的练兵好手,加上蔡鄂的精彩点评,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陈辉在黄埔军校期间,除了苦练家传武术和军事技术外,还潜心攻读古今兵法,“学术两科,冠于全校”,校长蒋介石“爱之如手足”,校党代表廖忡恺认为他是“军校中最可造就的人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说他是“军校中的高材生”,被誉为“黄埔的后起新秀”希望之星”。
当年,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中基本上没有党派之争。
第二期开始萌芽,第三期比较激化。
一部分顽固分子在校内和军内制造活动,经常用反动语言诽谤的同志,从而引起学生和干部思想上的两极分化。
青年军人联合会成立后,军校学生参加者甚多,在军校以外的各军青年、干部纷纷前来要求参加。他们说:我们也是青年军人,希望不要把我们置于青年军人联合会之外。
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周恩来同志指示可以扩大组织。
于是把会址从黄埔迁到广州。
各军青年,干部中的许多人都把青年军人联合会作为他们革命精神的寄托。在很短的时期内,在黄埔,在广州掀起了参加青年军人联合会的。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