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寄予极大的信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
新生开始入学,编为四队接受新兵训练。
正取生编为第1,2,3队,备取生编为第4队,分别以吕梦熊,茅延桢,金佛庄,李伟章为各队队长。
陈辉因为是个在读的大学生,又有文武全才,所以被任命为二队副队长。
何文斌与肖大昌也考上了,并且和陈辉分到一个队里。
兵最初规定学制为3年,因当时用人迫切,实际为半年至两年半不等。
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
孙中山发表演说,着重讲了办学宗旨和办学方针。
他首先郑重宣布,创办黄埔军校的目的,“就是创造革命军,求挽救中国的危亡”。
他强调办军校要学习苏联经验,指出俄国革命之能成功,是“因为有了革命军做革命党的后援。”
“我们现在开办这个学校,就是仿效俄国。”
他说,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
开办这所军校,“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他勉励军校学生要立大志做革命军人,“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他还指出:做革命军,除了要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和理想,还要有“高深的学问做根本”。
因此,一定要学好革命理论和军事技术。
军校宣布成立时,正式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但仍简称为“陆军军官学校”,悬挂在校大门上的校牌即如此书写。
因位于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在当时的口语中通俗称为“黄埔军校”。
其实,该校对外对内发表宣言文告和出版书报刊的署名,从来不用简称或俗称,而用全称。此后,黄埔军校先后四迁校址,屡改校名,另有不同时期不规范的简称或外加,冒充的名称,合计校名多达10余个,但一说到黄埔军校,人们一般都会明白所指即是这个起源于广州黄埔岛的军校。
孙中山对第1期学生寄予极大的信赖和深切的期望,在他结束讲话时,表示“要用这五百人做基础,造成我理想的革命军”,以完成拯救中国的大业。
他号召全体学员努力养成和发扬革命党人以一当百,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完成革命事业而奋斗。
陈辉他们要通过3个月的入伍教育,考试及格者升为正式学生。
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黄埔的岁月,是黄埔军校的全新年代,记载着黄埔军人的青春年华。
那时的黄埔军校,汇集了人的“红色”,国民党人的“蓝色”,甚至于还有点各地封建军阀的“灰白”等杂色,从而打造出了一个全新概念的“金色黄埔”。
二.
一部黄埔军校史,即是坚持还是背离孙中山倡导的黄埔精神的历史。
在它所培养的为中华民族独立而浴血奋斗,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而奔走呼号的众多黄埔生中,产生了一批令人景仰的军官。

孙中山选择长洲岛做校址主要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
长洲岛自古就筑有多处炮台,隔江与鱼珠,沙路炮台并峙,是兵家必争之地。
因为当时驻在广东的大小军阀随时发“山大王”脾气,弄不好就会突然袭击军校。
据说滇军第三军军长范石生,曾当面奚落蒋介石说:“你在黄埔办什么鸟学校,你那几根‘吹火筒’,我只派一营人就可以缴你的械。”
因为当时实力还不足以与军阀抗衡,蒋介石受此侮辱,不敢吭声。
孙中山知道驻军不可靠,可靠的是海军,他认为海军是最忠诚于革命的力量,把军校设在长洲岛,周围有海军驻泊,可以防范外来袭击。
长洲岛上环境幽静,四面环水,岗峦起伏,北高南低,黄埔军校位于长洲岛的北端,军校本部背靠扯旗山,面临珠江,坐南朝北,大门,二门后面是一座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
在军校前面左右两方,有娥眉沙和洪圣沙等小岛作“左右砂”,故谓之“左青龙”,“右白虎”。
在江对岸,有山形似蟹的蟹山作“案山”,有铜鼓山,牛山,将军山等山在远处作“朝山”。这些山与军校后靠的扯旗山互相“对揖”,“情意投契”。
这样一来,军校本部正处在山峰的“前呼后应”之中。
书称:“前呼后应,大将登台”,又称:“旗鼓相当,武将兵权”。
这些都表明古人认为这种格局十分利于培养军事人才。
这里是江心岛,绿色覆盖率甚高,尤似海上盆景,岛上河道纵横,除本岛外还有娥媚沙,洪圣沙,白兔沙及大吉沙等沙洲,这些沙洲低矮平坦,水涌纵横,岭南水乡特色浓郁。
看珠江浩浩荡荡向前奔涌,那通常已经到了黄昏,远处沉静的青山和眼前身后奔腾的动势,那时才知道,你要一个传奇,这里就给你一个传奇。
她惊叹这里的一方净土,又像一座水上村庄,林玉娇坐在湖边上,吹着习习凉风,有点想打瞌睡,偶尔有三两行人经过,为了顾及仪态,强打精神想让自己望却对陈辉的思念,坐在凉亭里久久发呆,甚至忘记已近黄昏,忘记是该回家的时候了。
在村庄里面还可以去菜园除草,浇水,有兴趣的话还可以摘新鲜的蔬菜上来炒,这几天还没有尝到黄埔美食“黄埔炒蛋,黄埔南瓜饼”,没能看到日出日落,因为日出之时她还在梦里,日落之时正下着小雨。
深井古村有近千年历史,村落内石板街和青砖房屋比比皆是,没去找到那口古井,没能走完深井村,没有进去农庄,更没能和农家大嫂聊一聊。
走出黄埔军校旧址大门,对面十米外相隔就是珠江。
渔家少女坐在船头吟唱那首粤曲,反复吟唱:“浮云散,明月照人来。”
彩云,明月,江水,棚船,幻成一幅天人合一的画卷。
清风徐来,撩开江面的沉沉雾霭,也慢慢拨散了多少年历史的烟云。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