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前妻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观”差异小的,缺点少的,相处得就比较容易,即使有矛盾,也可以通过沟通解决。毕竟双方的观念差异不大,遵循共同的行为底线,有着共同的善恶标准,有着共同的生活目标,崇尚类似的生活方式,沟通起来彼此很清楚对方想要什么,所以非常容易沟通取得共识。
“三观”差异太大的人组成的婚姻,麻烦就非常之大,因为二者所有观念都会截然不同。例如,无赖家庭把敲诈勒索、不劳而获看做是家常便饭,但遇到商人家庭出来的人,那就会产生激烈的矛盾。商人文化讲究诚信,讲究公平交易,喜欢斤斤计较;商人家庭绝不会做吸血鬼,却也没有足够的心胸去宽容无赖式的讹诈者。这样,商人家庭遇到无赖家庭,就会对无赖家庭产生强烈的鄙视;而无赖家庭遇到商人家庭,则会激发他们讹诈的贪欲,不发生激烈冲突才怪。
利益冲突尚可讨价还价,道德冲突则无讨价还价的空间。当夫妻中的一方对另外一方的道德观念产生了鄙视,那么这桩婚姻基本上就无可救药了——你可以跟一个你平视或者仰视的人去协商,但你无法与一个你鄙视的人去和解。
有些人简单地把贫寒家庭与市侩家庭、无赖家庭等同起来,这是错误的。贫寒与市侩、无赖并无天然联系。诚然,穷人中有很多无赖,但富人中同样也有很多无赖。“人穷志短、马瘦毛长”的人确实不少,但“人穷志不短”的也大有人在。同样是穷,为什么有些人志短,有些人志不短?有些人为了钱不择手段,有些人却不吃嗟来之食?因为个人的选择不同,换句话说,个人的品质不一样,家庭文化不一样。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可见贫穷容易让人为了生存而抛弃做人的基本原则而“移”,但富贵同样也可以诱使人抛弃礼义廉耻而“淫”。把穷人等同于无赖,是“穷生奸计,富长良心”的陈词滥调,缺乏逻辑支持。
事实上,一个人品质的高低与财富多寡无关。贫困只能对一部分人造成心理扭曲,而不是对全部穷人造成心理扭曲;而这部分因贫穷造成心理扭曲的人,即使他日后成了飞黄腾达的人物,他依旧还会心理扭曲,就比如那些贪官。
可见,贫穷不是心理扭曲的真正理由,它只是一部分人心理扭曲的一个借口。
贫困家庭不等于市侩家庭或者无赖家庭,很多虽然来自贫困家庭的人,厚道朴实,他们的家庭文化中,可能还有祖上传下来的商人文化,文人文化的因素。
所以,判断是否“门当户对”的标准,要看这家人究竟奉行什么样的家庭文化。假如你遇到一个跟你的家庭文化截然不同的人,而且那种家庭文化你又不愿接受,那么趁早拉倒,否则又会上演一场旷日持久的“文明的冲突”。
我和前妻之间因为家庭文化产生的裂痕,可以说在刚刚相处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但因为爱情的原因,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自觉地做了牺牲者,几乎把一个好男人能做到的都做了,两人尚能勉强维持婚姻。
这只是勉强维持,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她也越来越不耐烦。只是因为一种惰性,或者说对离婚后未知世界的恐惧,迫使我咬着牙支撑这段婚姻。
但就如那个婚姻专家所言,这样的后果往往是“纵容了对方逐渐高涨的暴虐心理,越来越多的牺牲都无法满足对方的欲壑”。婚后几年,前妻开始结交一些朋友,而这些朋友灌输给她的一些观念,让她变得更加暴虐起来。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就会去选择什么样的朋友,而这些朋友反过来会影响这个人。**择友与一起光**玩大的发小儿不一样,儿时的朋友,比如军子,强子,建国,我,小时候的唯一选择就是那堵高高的院墙和警卫岗亭之内的相同环境。有这几十年友谊作为铺垫,即使**后形成了不同性格、不同世界观、担任不同的社会角色,也能够互相帮助,彼此亲如兄弟却又不效仿对方的生活方式,即使我们互相骂,互相损,也丝毫影响不了这种根深蒂固的友谊。
而**是不会选择那种“话不投机半句多”的人当朋友的。某人选择某个朋友,反应了他自己的价值观,必定是这个朋友在某些方面,接近或符合自己的理想或者善恶标准。
所以,当一个人遇到一个异性开始一段感情之前,除了了解他(她)的家庭,最好还是看看他(她)的朋友圈子;甚至成了夫妻,也必须关注对方的朋友圈子,遇到有不良人士成了对方的亲密朋友,那一定要坚决采取行动制止,绝对不能姑息养奸。这是因为,有时朋友们的话甚至比作为夫妻所讲的话更顶用,进而可以影响到家庭的生活。
前妻喜欢和一些生活方式很奇怪的女人在一起混。她最亲密的朋友有两个:一个是他们单位领导的情人,原来是某歌舞剧团不出名的舞蹈演员,领导在一次看演出时看上了,就把她调到政府机关来做了情妇;为了掩人耳目,还给她找了个老实工人做老公,并把这个工人安排到了机关里边一个好一些的职位作为补偿。另一个是**,仗着家里有权有势,离婚后十几年也不正经结婚,而是不断地换小白脸,三十多岁了还有一群二十多的小白脸跟在**后面献殷勤,个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这两个女人有个共同点,就是都很漂亮。
前妻对这两个女人羡慕得不得了,觉得人家有魅力、有品位、活的独立,对男人不仰人鼻息,那简直就是她心目中“新时代独立女性”的杰出代表。她不断地效仿别人,连买衣服都跟人家买一个式样的,手机也买一个式样的,发型也搞一个式样的,甚至连背的包包都是一个式样的。即使她没有人家那么有钱,即使是买不了一模一样一个牌子的,也要买款式和色彩类似的冒充。
我和前妻刚刚结婚时,她就不用国内品牌的护肤品化妆品,而是用日本资生堂的,用了很有几年。后来,她听两个损友讲,资生堂的东西都是烂货,要用就用法国什么什么牌的,于是她就改了。
但当时我并不清楚她发生的变化,那一堆瓶瓶罐罐对我而言都差不多。有一次我到上海一个客户那里出差半个多月,帮助人家解决系统切换问题。忙完后,人家为表示感激,就要送一些礼品。大概是上海人比较精明吧,人家送的礼品不是买好的成品,而是一家商场的购物卡,面值是2000元。
临回北京前一天,我拿着这张购物卡来到商场,觉得没必要给自己买什么,就按照印象,给前妻买了一套资生堂的护肤品礼盒,大大小小的瓶子十好几个。
晚上下飞机回到家里,前妻却不在家。一打电话,她说她和几个闺密一起到密云玩去了。当时我心里就挺不爽的,我临回来前告知了她我要回来的,以为她会在家等我来个“小别胜新婚”呢。
第二天晚上她才从密云玩回来,见到我给她买的资生堂礼盒,一点都不高兴,反而撇撇嘴,用一种不屑一顾的口吻说:“资生堂的东西我早就不用了,你买这个是浪费,干吗不买法国兰蔻的呢?”
见她这个态度,我很惊讶也很失望,又有些恼怒。心想:妈的,真是不识抬举。人家资生堂的也是大牌啊,你那张破脸你他妈的也太当成回事了吧?
于是我回答道:“东西买回来了,我也不能再飞到上海去退,总不能扔了吧?你将就着用吧,资生堂的东西也是几千块的大牌呢。”
前妻见我流露出不快的神色,也没继续贬损资生堂的价值,而是用心不在焉的口气说:“行,就放那吧。”
就这样,那两千块的资生堂就扔在她的梳妆台抽屉里,从来不用,也没见她拿去送人,最后过期了,扔了。
从那件事情以后,我再不自作多情为她去买这些东西了,结果又落下了她“你对我一点不关心”的埋怨。
张天翼在其小说《包氏父子》里边描述了一个特别崇拜纨绔子弟的不孝子包国维的形象,里边有个情节:包国维看到他的有钱人朋友用“斯坦卡”牌雪花膏,就逼迫其父去东家那里偷。但是老人家不识得“斯坦卡”究竟是什么,根据包国维的描述,偷了一个装着白乎乎东西的玻璃瓶子回来。包国维对着镜子兴奋地一抹,才知道那是一瓶浆糊。
包国维的例子其实可以说明,以这种类似于偶像崇拜的心态交友,对方的观点将会深深影响接受者的思想和行为。对包国维而言,这种影响力远远大过含辛茹苦地抚养自己**的父亲;而对夫妻而言,这种影响力则远远大过因朝夕相处而彼此产生审美劳疲劳的配偶。应该说,我前妻身上的很多毛病,除了娘家带来的,婚后我宠出来的,还有很多来自于这些损友们的教唆。
男人在婚姻内遇到问题时,一般喜欢独自思考解决。可女人不一样,女人喜欢问这个问那个,特别是在夫妻之间产生矛盾时,女人尤其喜欢听朋友的意见。这时交友质量就显得非常致命了:一群贤妻良母组成的朋友,可能会给你忠告,让你多检讨自己,多体谅对方,从而珍惜婚姻;一群怨妇组成的朋友,会跟着你一起痛骂天下所有的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虽然让你解气,但最终的结果是让你觉得老公更加不堪,也就更不珍惜婚姻。
被很多女人视为偶像的俄罗斯总统普京说过一句话,很有道理:人首先应当遵从的,不是别人的意见,而是自己的良心。
等到真的失去了爱你的人,倒霉的是你自己。
我很早就知道前妻交了一些损友,也曾多次劝告她远离那些人。但那没办法,她是成年人,我没法限制她的人身自由,也无法改变她的择友观。直到最后,我们的婚姻彻底完蛋了,她才如梦初醒,断绝了和那些损友的来往。
但是,这个世界上,“亡羊补牢”并不是总可以“为时不晚”的,否则“无济于事”这句成语又是怎么来的呢?
我一直认为我的忍耐力属于超强范畴,如果再过了的话,那就真成前岳父那样的太监窝囊废了。但是,前妻和丈母娘仿佛不把我改造成太监她们就誓不罢休一样,步步紧逼,咄咄逼人,最终,把我逼上梁山。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