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曾德施琅叛降 挟黄廷黄梧变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七回
杀曾德施琅叛降挟黄廷黄梧变志
却说郑军中有个人物唤做施琅,惹起了很大的风波.施琅是福建晋江人,性情刚狠,狼目豺声,为人凶残,不甘为人之下。穷困人家是没有什么家教的,艰苦的生活使得人们的心灵有些麻木了,生存需要占了主导地位.穷人家的孩子从小就在打骂声中与艰苦的劳作之中挣扎着.命大的就能够生存下去,命短的就会死掉.贫困家庭几乎有半数子女不能够存活,女婴一出生就被父亲浸死,穷人的命并不值钱.越是低级生命繁殖能力越旺盛,如同野草一般,施姓在晋江也是个大姓,人口众多.施家门风不良,祖祖辈辈不孝敬先人,对于祖宗从来也不祭奠.
有其父必有其子,当年其父施大宣曾将瞎眼老母丢弃在山上喂了狼,施琅又将老父抛在山里,任其生死。施琅为乡里所不容,被驱赶了出去.施琅无处投奔,就投靠了海寇郑芝龙,吃上了江湖饭。施琅凶悍非常,人人惧怕,在海寇中间也无人肯收留他为部下,都说他脑后有反骨,说不上啥时候就置弟兄们以死命.其性情还特别的贪婪,都对他敬而远之。黄梧见其果敢坚忍,若是驾驭得当是个可用之才,将他收为帐下。黄梧是跟随郑芝龙一起下海的,在军中威望很高.主张用人如用器,什么人他都能够很好的使用。施琅对他心存感激,作战时舍命向前,多立大功,就成为了一个小首领。
郑芝龙接受朝廷招抚后,施琅授职左冲锋,有三百名部下。有钱之后,打听到老父施大宣没死,被兄弟施显所收养.不禁天良发现,将父亲与兄弟接了过来,尽孝子之道,从前的事也不再提起了。施显有些文才,军中缺少这样的人,黄梧就让施显跟随在左右,很是勤奋。
黄道周救援赣州,施琅受命随行。黄道周的门生表示愿意献城,黄道周就信以为真.施琅怎么劝也没劝住,就告辞而去。果然不出所料,黄道周被自己的门生所卖,被押解到了南京洪承畴处,不肯投降,绝食十四日后被杀。施琅对此有些个大惑不解;清廷认为黄道周归降比攻下几十处州郡意义还大,降了就是公侯之封,何乐而不为?施琅遗憾自己没遇到那个机会。能够升官发财在施琅眼里就是光宗耀祖,满人做皇帝与汉人做皇帝在他心里没什么区别,他关心的只是自己.黄道周与郑成功等人是浩瀚君子,对于气节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民族大义远远胜于自身的生死荣辱.而施琅之流都是些愚昧无知的小人,他们只晓得江湖上的事,民族大义对他们来讲如同对牛弹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施琅这类人物只可晓之以利,黄道周与郑成功的心胸他们是难以理解的.在离开黄道周之后,施琅没有回到福建,而是带着部下投降了李成栋,愿意报效大清。在平定广东的期间,多次立下大功.李成栋却瞧不起他,让他很是失落。施琅是吴起一类的人物,求取功名对于他来讲是最重要的.李成栋反正归明之后,施琅就又回到了福建,成为黄梧的手下。对于施琅曾降清一事,黄梧也能够理解,只是原来的军职没有了。
郑芝龙降清,将领们谁也不跟他走,施琅也就留了下来。清兵淫掠了同安,郑成功之母被淫自缢,许多将士也是身受其害。在这种情况之下,黄梧跟随了郑成功,施琅也成了一名抗清将领。施琅作战勇敢,多有谋略,可是郑成功就是不肯重用他,始终是员稗将。施琅是想将功折罪,让郑成功恢复其左冲锋之职.可是郑成功任命的是他所瞧不起的苏茂,成为他的主将。施琅的副将万礼升任总兵,连施显都官居援剿左镇.这些人的才干远远不如自己,官职却在自己之上,施琅心中的怨恨难以遏制.
施琅不顾阻拦,闯进了大将军营帐,高声说道;‘施琅用兵不让孙吴,请大将军给末将以施展的机会。’郑成功鄙其为人,不愿让其带兵。黄梧也曾私下劝过郑成功;‘施琅狼目豺声,其心难测,不足其欲恐怕要吃人。’郑成功只是冷笑,并不作答。
见施琅大胆闯帐,郑成功有些恼怒,厉声喝斥道;‘孙子用兵合乎道义,汝这小人能做出来杀妻求将的事来。汝若真有才干,何不自行招募,就是称王称帝也没人干预,我这里却用不着你。’
施琅的德行就是一个兵也招不来,听到这番话当时气就瘪了,蹲在地上说道;‘既然那样,我出家当和尚去罢?’施琅心雄万夫,诡诈百出,屈居人下心有不甘,就使出了杀手锏,想逼迫郑成功重用于他。对于这样硬要官要权的人,郑成功从来不客气,命人将其轰了出去。施琅一气之下,真的把头发剃了个精光,向郑成功示威。
黄梧密奏道;‘施琅阴险狠毒,或是用之,或是杀之,不可如此处置。倘若变生不测,届时悔之晚矣。’
郑成功道;‘彼无大过,杀之无名。可令其随同杨才,康明等将士去取漳浦。如若失利,杀之有名。’施琅也知其意,在漳浦上游,每夜漂下木桌数百面,木桌上点着十几支蜡烛,如同水军大举进攻一般.漳浦清军以为是明军攻城,枪炮乱打,习以为常。后来发现乃是明军的诡计,就再也不上当了。施琅见时机已到,连夜大举进攻,带领人马真的攻上了城头.清军抵抗不住,漳浦被明军攻下,清将施大来被明军捉住。
施大来本是明将,与施琅是族亲,同一乡里。愿意献出藏金五万两换取活命,施琅答应想想办法。郑成功认为;人心不古,不讲道义是中国的积弊,而不在于有什么样的皇帝,有什么样的大臣。隆武是个有道明君,一二百万明军走的走,降的降,敌不过清军十万,并非皇帝之过,而是人人缺少忠义之心。对于施大来这样的民族败类,是可杀而不可留的,就派曾德前往漳浦就地监斩。曾德过去曾为施琅的手下,施琅被免职之后,被调到郑成功警戒部队,很受器重.施琅对于苏茂,曾德等将领本来就心怀嫉妒,过去的部下如今都爬到他的上面去了,心有不甘.见曾德受命而来,施琅百般阻挠,曾德不肯让步,将施大来等清将就地砍死,悬首示众,施琅心中大怒。
施琅将曾德绑了起来,军中飞报郑成功,郑成功传令刀下留人。施琅把心一横,将曾德一刀挥为两半,看郑成功能把他怎么样?郑成功命人将施琅抓了起来,欲军法处置。派右镇黄山以议事为名,将施显扣押,施父施大宣也被关了起来。不知为何,竟让犯下死罪的施琅挣脱了绳索,杀了看守,亡命而逃,降了满清。郑成功按军法处置,施大宣,施显及其家眷全家被斩。
施琅一走全家必然被杀,这一点施琅心里是很清楚的.施琅违犯了军纪不过一死而已,郑成功命人监禁施大宣,施显不过是小心行事,并无治罪之意.施琅一降清性质可就大不相同了.起事之初,众将领就订下一人叛降,全家处死的军令,遏制住了降清的风潮.如今施琅走降了满清,依靠施琅来到军中的施大宣,施显罪在不赦,这也是杀一警百.
有了施琅,清军等于有了双眼睛。明军各处的情况施琅都非常清楚,引领清军连续攻陷顺德,东莞,三水,新宁等处,残害旧日相识,比豺狼还要凶狠。施琅如同疯魔一般,大肆进行屠戮,连清军将领们也心有余悸.有这样的人在身边,清将们心里也是发怵,便将其送入京城闲挂起来。大臣们都劝说皇帝早日除掉这只恶狼,留着乃是心腹之患,皇帝没有同意。
施琅不甘寂寞,多次主动请战,清廷也没有答应。对于施琅这种人,只可利用,不可重用,任何时候也不可把军权交付他手。大臣们都躲着他走,与郑芝龙他也不敢来往.为了表示忠心,施琅屡次上奏皇帝弹劾郑芝龙纵子为逆,应当严加惩处.郑芝龙恨死了这只白眼狼,当年是自己好心收留于他,并无得罪施琅的地方,怎么对自己咬住不放呢?郑芝龙的处境已经够糟糕的了,清廷从来无人与郑芝龙往来,都怕沾上私通海寇的嫌疑.郑芝龙一家穷困聊倒,微薄的俸禄不足以养家糊口.当年归降本以为可以世世代代永镇八闽,没曾想清廷背信弃义,将他骗到军中不由分说就挟持到了京城,将他软禁了起来,封赏都是做给外面看的.郑芝龙唯一的指望就是郑成功能够早日归顺大清,自己就可以回到福建去了.清廷开出的受降条件比当年答应郑芝龙的还要诱人,就看郑成功是否愿意归降?
清廷不让施琅管任何事情,就是个闲挂起来的内大臣,这样的内大臣很多,都是归降的二臣,洪承畴也成为了内大臣.施琅作为内大臣无所事事,提出了许多剿除海寇的建议,希望能够得到重用。清廷采用那些建议,却交给别的将领前去施行,施琅一直很不得志。清廷也是同样,对于奴才类的降人可以委以重任,这样的奴才没有威胁.作为四镇之一的刘良佐降清之后仍旧统领十万大军,在江阴这个弹丸小城居然折了七万有余,清廷并无责怪之意.施琅这样的人物则大不相同,乃是虎狼之辈,说不上啥时候就要吃人的.满清方面水师屡屡受挫,郑军的水师锐不可当.施琅心里清楚;想要打败郑成功,清廷非启用他不可。在郑成功与郑亲王济度大战时,他的机会来了。

海澄大战之后,满清方面退守不战,郑成功自设六部官员,祭祀海神,演练海师,准备再度进取。隆武曾训诫将士们;‘兵宜练,必练心,练胆,练力,练气,练忠义,方成劲旅。’郑成功也以忠义治军,颇见成效。进攻揭阳之战,左先锋苏茂避敌怯战,致使右路损兵折将。郑成功按律将苏茂斩首,主将黄梧也贬了三级,留在海澄协助城守。苏茂之弟苏明想报杀兄之仇,就秘密与满清进行了沟通。清廷大喜,启用施琅,策反黄梧。
这就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差别所在,郑芝龙走降满清,郑成功竖起了’杀父报国’的大旗,以民族大义为重.苏茂罪有应得,苏明却因私情而背民族大义,主要是愚昧无知.郑军中绝大多数都是昔日的海寇,是重利轻义的.苏明与施琅等人情况差不多,不懂得太多的道理,只是些出身贫贱的渔民.这些人没有太高的威望,有威望的是老将黄梧.黄梧字君宜,是福建平和人,是郑成功帐下的总兵官,七十二镇之首.
黄梧是元老型人物,乃是郑成功的父辈,他的儿子黄芳度曾与郑成功义结金兰,策反黄梧并不太容易。黄梧在郑军之中威望很高,乃是宋公明一类人物.肚量大,能容人,许多将士都随着他转,郑成功对他也很尊重。黄梧之弟黄廷,黄山,都是军中大将。要是能策反黄梧,郑成功就垮了一半。当初施琅逃走时,是苏茂与黄廷两个人有意放走的,为的就是日后留条退路,此事黄梧并不清楚。施琅先写了封感谢信,故意错投到了黄梧府里.黄梧不禁大吃一惊,黄廷惹下了塌天大祸。
黄梧秘密找来黄廷询问此事,果然不差,此事乃是苏茂与黄廷合谋。施琅降清之后,如同恶狼般的屡次咬住郑军的要害部位,损失不可估量。此事若是被郑成功知道了,黄氏一族哪个也保不住性命。黄梧因苏茂一案刚刚遭到处罚,这可不是件小事.郑成功军令极严,连叔叔郑芝莞都敢杀,别的人更不在话下了.黄梧命黄廷秘密与施琅接头,看其是何用意?两下约好了时间地点,黄廷潜出海澄与施琅见了面。
施琅一见到黄廷,纳头就拜,感激其救命之恩.对黄廷道;‘大清皇帝非常敬重黄总兵,许以海澄公封爵,世袭十二世,永镇海澄。识时务者为俊杰,明祚已尽,鲁王,永历自身难保,覆灭在即。郑成功一旅之师,万难成事.恩公不可为其殉死,徒死无益。钱谦益,洪承畴是何等人物?尚且弃暗投明。良禽择木而栖,英雄择主而事。天兵二十万就要杀到。何不转祸为福,献了海澄立一大功?’
海澄乃是郑军老营所在,粮草屯聚之处,也是进军的指挥中心。镇守主将乃是王秀奇,华栋,黄梧因罪贬职乃是助守。清军此次进军东南主帅乃是郑亲王世子乌金王,统领满汉大军二十余万,重点进攻的就是海澄。郑成功先攻下了普宁,杀死清将胡希孔。大战南台,桥北,教场,活擒了延平援军清将张礼,攻克了连江。台州清将马信,冯用,张洪德开城出降.形势对郑军非常有利,郑成功准备与乌金王展开一场大决战,此战一胜东南非满清所有.
郑成功将漳州,安平,惠安,南安,国安一带全部平掉,坚壁清野,将军民都集中到中左所,改中左所为思明州。派出机动部队,专门截断清军的粮道.郑成功大军与海澄郑军形成犄角之势,准备一举全歼进剿清军。郑成功命大将林察率兵三万,会同李定国共取广州,平定广东。这是一次大型军事行动,战略目标是攻下福州,控制福建全省.与李定国大军联合收复广东,将两广与闽浙联成一片.然后水师逆长江而上,江南可一战而定,数十万清军成瓮中之鳖.郑成功帐下谋士如云,武士如林,都欲大显身手,再造中华,驱逐鞑虏,复汉人衣冠.鲁王的各路大军也自愿听从郑成功的军令,共同对敌,打开局面,联合作战.朱明宗室在郑军中的不下百余位,都把复明的希望寄托在郑成功的身上.郑成功将中左所改为思明州就是为了表明态度,并无自立之意.清廷大造谣言,在郑军中挑拨离间,分化瓦解,认为郑成功就是想要自己称王称帝.
大将陈六御奉郑成功将令救援潮州,潮州乃是李定国部将郝尚久镇守。郑军一到,清军寡不敌众连忙败逃,潮州之围已解.如此一来,两广与闽浙就可以联成一片,百万明军可以联合作战了.郑军欲进潮州,郝尚久却严阵以待,不许郑军进城,更不许进入广东.因为当年郑鸿逵曾夺了揭阳,赶走了李定国的守军,郝尚久怕再度中计,不敢让郑军进城.过不去潮州,就无法进入广东,陈六御只好率军回去.靖南王耿继茂,满将哈哈木合兵趁虚攻陷了潮州,李定国,郑成功两军又被隔离开来。
李定国向郑成功求援,林察的前锋大将周瑞见李定国进兵不利,没敢贸然进兵.李定国的大军在窝里斗中损失很大,被清军所败。郑成功大怒,喝令杖责周瑞五十军棍.李定国的使者与众将苦苦相劝,才从轻发落.革去了周瑞的所有职务,留在军中效力。
黄梧是个重义气的人,临阵倒戈有些于心不忍。黄廷,黄山劝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施琅本非善类,如若不从,必然将前事抖搂出去,借郑成功之手,除掉我黄氏一族。乌金王带着泉州海师已从海上发起进攻,等郑成功一败,恐怕到时候降清也就晚了。’黄梧粗通文字,所懂的就是江湖之事,得先从自身利害考虑。算来算去,也只有降清一条路好走,也就答应下来。趁王秀奇出城议事,叛军杀了主将华栋,宣布归降大清。大将康雄不愿降清,被黄廷砍断了一只手,栽于城外,忍着疼痛前往思明州报信。
三万精兵与重镇海澄一归降了大清,等于在郑成功的背后插了一刀.黄梧传檄旧部率军归降,数万郑军以及数百将领人心浮动,形势陡然逆转.郑军将领大多是海寇出身,名利在他们心里份量很重.见黄梧被封为海澄公,是一等爵位,可传承十二世,都有些眼热.只要一归顺满清就可以封侯封伯,这个诱惑力是很大的.郑成功虽说礼贤下士,与将士们同甘共苦,毕竟不是什么帝王,也就是个草头王,大军连粮饷都发不出来,更不用提将领们的俸禄了.成为新朝官员可大不相同,按级别分有府第,按月领取钱粮,连妻子都成为夫人,有下人侍候着了.这是穷人梦寐以求的好事,舍生忘死为的什么,朱明王朝对自己又何恩何德?
黄梧是很有号召力的,旬月之间招降郑成功麾下的文武二百余人,大军三四万人,海船千余艘,数十处城镇转瞬之间成为敌国.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郑成功惊骇不已,万万没有料到施琅竟然有如此大的能力,连老将黄梧也被拉了过去.郑军所控制的疆域减少了一半,都处于清军的威胁之下,整个防线出现了重大的漏洞.郑成功是个武士,他并不了解华夏的将士们,世世代代处于奴才地位,奴才性是普遍的.奴才忠于主子就是忠仆,也就是顺民.背叛主子就是恶仆,也就是刁民.如今已经没有了明朝皇帝,天下无主,新皇帝就是坐在北京的满人皇帝.华夏民族是没有国家与民族观念的,只懂得服从强权,不管这种强权来自于何方?五胡乱华汉民族并没有同仇敌忾进行反抗,而是选择了屈服.金元入主中原,汉人也是选择了屈服,汉民族曾无数次被异族所征服,主要在于深入骨髓的奴才性,而这是实施封建**统治所必要的.种什么收什么,郑成功的人格力量能影响一部分人,却无法影响所有的将士.都是家乡子弟兵,兵随将转,家族利益远远重于民族利益,在重大诱惑面前,将士们改变了初衷,雉发易服,背弃了华夏衣冠.
郑成功欲哭无泪,悲愤不已.也希望西南地区掀起抗清的巨浪,转变目前的形势,减轻东南沿海的压力.欲知西南方面吕大器有何举动?且容下回分解.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