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母棒打洪承畴 自成重用马世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回
洪母棒打洪承畴自成重用马世耀
却说洪承畴主动请战来到了剿贼前线,与英亲王见了面,英亲王大喜。论冲锋陷阵洪承畴抵不上英亲王,但对于汉人的了解,洪承畴远远胜于满人。汉人是缺少团队精神的,每个人都想让别人在前面为自己挡枪炮,想当英雄人物的并不多。几千年来的奴化教育起了主要的作用,所以游牧民族只要过了长城,汉人就成了任其宰割的绵羊。大敌当前,唯有铁与血能指挥得动汉军,不遵令者杀无赦。潼关天险易守难攻,硬攻是不行的,伤亡过重而且时间太长,连大军供应都是个问题。两军对阵,攻心为上,洪承畴就在这方面下起了功夫。
洪承畴是个大孝之人,洪母年青守寡,就靠着十指针线把儿子培养成才,文韬武略无人可比。洪承畴屡建奇功,成为了三军统帅,洪母也感到很是荣耀。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儿子四下剿贼,担当重任抗击满清入侵,洪母都很能理解。因为皇帝催战,兵败辽东,洪母认为儿子绝无活理。朝廷既没有人来慰问,也没有人来问罪,洪母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不知道为的什么?
令洪母万万未曾想到的是;儿子死而复生,随满人入了关.洪母又喜又忧,也不知道这是件好事还是件坏事?儿子派人来接母亲进京,洪母思念儿子心切,顾不得其他,洪母坐车就来了。母子相见,劫后余生,自不必说。儿子诉说了一番委屈,崇祯皇帝已死,流贼进了北京,为报君父之仇随满人大军进了关,满人可以帮助明臣们剿灭流贼。洪母听儿子说的也有些道理,也就没往旁处想。洪母虽说是个妇道人家,却自比岳母,鼓励儿子精忠报国,这是华夏的传统观念。洪承畴知道母亲这些年过的不容易,崇祯没治母亲的罪,他也很感激。洪承畴如今身居高位,也想尽尽孝道,补偿一下母亲的河海之恩。
皇太后请洪夫人入宫,按一品诰命礼仪。洪母有些惶恐不安,问儿子见满人皇太后怎么个礼节?洪承畴答道;‘现今是大清的天下,自然行君臣大礼。’洪母一听这话就变了颜色,指着儿子大骂道;‘老娘今年七十岁了,黄土埋半截子的人,你竟然让我去跪拜一个胡妇?你丢了几十万大军还不算,还投降了满人,为虎作伥,我前世做什么孽了,生下你这么儿子?’
洪承畴辩解道;‘胜者王侯败者贼,天下事就是这么个理。岳飞死了又怎么样?文天祥死了又怎么样?大宋一样得灭亡。依孩儿之见,秦桧,张邦昌都是识时务的俊杰,休要听说书的胡说。不须百年,大清就成为正统,后人一样歌功颂德,谁敢说孩儿一个不字?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先享受享受再说。’
洪母说不过儿子,抡起棒子就打,洪承畴逃跑,洪母且骂且追,下人们都出来看热闹。洪母一夜也不肯住,租辆车就回了福建老家,不再认这个儿子了。洪承畴见母亲寻死觅活的,也不敢阻拦,只是埋怨老太太不识抬举。洪母回去羞于见人,将院门紧锁,谁叫也叫不开。多日之后,人们才发现洪母已经死于屋内,是服毒自尽的,脸上蒙个块布,羞见地下之人.洪承畴大哭一气,此事也就过去了。洪承畴与别的降臣不同,无论是皇太极还是多尔衮,都不把他当臣子看,而是视为贵宾。洪承畴自命不凡,也想露两手以报满人的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讨伐流贼也是为报君父之仇,无可厚非。
洪承畴知道把守潼关的陈永福,白广恩都是孝子,被迫归顺的李自成。这两个人都是智勇双全的猛将,李自成对待他们比曹操对待关云长还要厚重,不可以势利说动,必须采取非常手段。这两位将领都曾是洪承畴的属下,对功名看的很淡。崇祯已死,明朝已亡,但他们绝对不能归降满人的。在他们眼里,满人是异族入侵,几十年来双方一直是敌人。李自成是汉人,归降李自成可,归降满人则不可,他们是有些民族气节的。
王辅臣的到来,令洪承畴十分高兴。王辅臣与其它御前侍卫大不一样,对待洪承畴如同奴才对待主子,尽心尽力的小心侍侯,比下人还要尽心。道路泥泞时,王辅臣可以将自己作为马匹,背着洪承畴长途跋涉,毫无怨言。遇到黑夜,步行牵马,免得洪承畴发生意外,把洪承畴感动得泪花闪动。
先来的御前侍卫可不一样,敢跟洪承畴平起平坐。有时候不顺心,直接跟洪承畴要官,恶声恶气的道;‘我跟你这么辛苦,怎么还不让我当个总兵?’总兵就是方镇领兵大员了,位居三品,战乱时期比三品文官权力要大。王辅臣到来之后,洪承畴马上举荐那位做了总兵,除去了个心腹之患。彼此都明白;御前侍卫就是监督汉人官员的,以汉治汉,摄政王就是一个当代的曹孟德。
洪承畴交给王辅臣一个重要任务;把大顺军把守潼关的家眷们尽可能押赴到军营,然后再做安排。李自成轻易的进了北京,又很快的逃出北京,降将们根本无暇顾及家眷们,也不敢跟大顺皇帝提及此事。王辅臣带着三千大同兵换上百姓的衣服,装扮成客商,就没人盘查了。押解敌方家眷,每个人头到军中换十两银子,往返花费都由军中负责,将士们兴高采烈的出发了。
王辅臣让老部下带队分头行动,未及一个月押解了三百余人,对家眷们都说是提供保护,有人想加害于他们。洪承畴让家眷们向潼关守军喊话,写劝降书,每天都很热闹,两下里遥遥相望,哭声震天。将领们忙于征战,与家人也多年没见过面了.没曾想在潼关两军阵前,以这种方式全家见面,百感交加,说不出来的甜酸苦辣。李自成对降将并不放心,秘密安排旧部加以监视。这么大的动静瞒不了人,下绵侯袁宗第,太平伯吴汝义,下泽侯田见秀,分别向大顺皇帝秘报了此事,防止军心有变。
大顺皇帝密调光山伯刘体纯带兵三万,磁侯刘芳亮带军一万,义侯张鼐带军八千,刘秉义,胡登先,米国珍三员参将各领三千兵马,突然接收了潼关.将原来的守军全数调入关中,分散安置。陈永福与白广恩犹如兜头被浇了一桶冷水,含着眼泪离开了潼关,恐怕再也见不到自家的亲人了。大顺皇帝不信任降兵降将,也在情理之中.可人心都是肉长的,洪承畴首战告捷,新来的部队并不太熟悉这个防区。
刘体纯与刘芳亮本是族亲,三位参将也是自家侄儿,外甥,都是高闯王的老班底。张鼐是大顺皇帝的干儿子,从十二岁就跟随大顺皇帝打天下,二十多岁就已经封侯,是大顺皇帝的亲信,起监军作用。潼关天险,只要上下一条心,清兵是难以飞越潼关的。
大顺皇帝派人送出密信,让郝摇旗断绝清军粮道,授其总兵之职。郝摇旗听封不听调,他的手下已经有了四万兵马,非侯伯之封他是不会接受的。郝摇旗索要饷粮数额巨大,气得大顺皇帝把龙案砍下了一个角。一上急火,那只被陈永福射瞎了的眼睛就疼痛,对于陈永福就不肯重用,有些记仇。陈永福也知道大顺皇帝对他有些疑心,索性以身体患病为由,辞去了权将军之职,交回了军权。权将军在朝内是一品武将,制将军为三品,陈永福的权位在李岩之上。连李公子都被坑杀,宋献策弃军而逃,牛金星被迫降清,陈永福等降官们真不知道日后自己的下场究竟如何?
李自成是折箭为誓,陈永福才率全军归顺的,明朝已是覆灭了,陈永福是真心想辅佐大顺王朝的。看到李自成后来的所作所为,陈永福与白广恩也是心冷。他们本是宿将,行军布阵,把守关隘轻车熟路,潼关万无一失,没曾想洪承畴使出了这么一手。对于家人的劝降,二将并没有动心.满人是在利用汉人,日后还不一定怎么样呢?别看洪承畴现在神采飞扬的,卸了磨就该杀驴了。为臣谋忠,为子谋孝,这两位宿将对李自成并无二心,李自成的猜疑来自于贫困农村的狭隘。

大西北的风土人情使得李自成刚狠过人,办事毫不犹豫,说干就干,连张献忠都怕他,没有李自成那么狠。罗汝才,左金王等人与高闯王一同起事,那时候李自成不过是个偏稗。十三家枭雄被李自成杀了八家,老回回交出军权之后,也肚痛而死.张献忠溜的快,才没遭毒手。宋企郊,韩铨等降官倍加小心,才保住了性命。大顺皇帝眼睛一痛就想杀人,看着什么都心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愁吃不愁穿的大顺王心情反不如征战的时候有股子闯劲。一安定下来就看清了自己,看清了身边这些个人,连自己都讨厌自己。
短暂的辉煌一闪而逝,李公子,牛金星等人都已作古。闯王的神话破灭了,李自成变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他对女人提不起半点兴趣来。被逼而反之后,一直在为活命而挣扎杀戮,如今为了什么?军心尽失,民心尽失,李自成在旧日兄弟眼里,看到的是恭顺后面的恐惧,旧兄弟都在防着他诛杀功臣。
老首领都是些个粗人,啥也不懂,就知道作威作福。下面的将士不改旧习,抢掠成风.关中千里荒原,没有人愿意种地。为了解决粮草,大顺皇帝不得不出重兵攻打宁夏,平定汉中,进取保宁,与张献忠的大西军交上了火。皇太子李锦折损兵将过多,收效却不大,气得大顺皇帝命人将他押赴西安,革除了爵位。没有一件事顺心,报上来的全是坏消息。部队纪律极坏,百姓跪于皇宫外喊冤的成百上千,李自成连问都不敢过问,整治到哪个首领头上哪个首领就率部不告而辞。
历朝历代都是重用文臣,用文臣辖制武人的.大顺朝则不然,武人就是地方最高权力机关,武人的话就是法律。税赋无处征收,将士们见了粮食就抢.大顺朝委派的地方官员,经常被武人吊起来鞭打,许多就逃官不做,无影无踪了。户部尚书张第元本是大明户部侍郎,大顺皇帝指望他恢复生产呢,结果一事无成,还强词夺理,列举种种理由,控诉武人不法,将大顺朝的武将们全都否定了.结果引起了众怒,连李自成都救不了他,被铜铡当殿铡成两截,以平息众怒。刑部尚书耿始然不能实施刑法,将责任推到将领们头上,犯了众怒,也被当殿铡死。大顺皇帝颁布严旨;官贪一钱者铡,民盗一鸡者死,军中同此例。可是并没有见成效,百姓还是不敢种地。
高一功举荐了一位世外高人,乃是小诸葛马世耀。其人有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邦之策。大顺皇帝思才若渴,与其谈了三天三夜,就留在宫中与圣上抵足而眠,大顺皇帝一刻也离他不得。李自成不是刚愎自用之人,自从听从了李公子,宋献策,牛金星的劝告,二三年之间就拥有雄兵百万,声望如日中天,鼎革之事顺理成章。李自成从未想到过做皇帝,能够占住长江以北,他就心满意足了。大军过黄河时,他打算如果崇祯派人讲和,封他为秦中王,他也就撤兵了。没想到轻易占了北京,把他推上了顶端,李自成是一点精神准备都没有的。
败退回西安后,那些谋士一个也不见了.降臣们有话也不敢直说,大顺军辖区越来越乱。李自成没有治国方略,高皇后与高一功见识也很有限.马世耀腹中藏书数千卷,引经据典的滔滔不绝,把李自成都听呆了。马世耀对皇帝道;‘民知法不知恩,不可与之虑始,只可与其乐成。民少兵多,应当迅速屯田,半数留戍,半数耕种,不废武事,不误农时。三兵夹一民,民是常守,兵是轮换。朝廷只取三十分之一,余下的军民各半,设农官监督执行,一年就可大见成效。’
皇帝大喜,颁旨施行。将领们也觉得这是个好办法,起码能吃上个饱饭,现在抢都没处抢去了。各种政令与法令陆续颁布下来,陕西,关中都在进行此事。马世耀不须新法,只要照搬诸葛亮的治国方略就可以了。汉末天下人口不足千万,当兵吃粮的多达二三百万.曹操,孙权,刘备三家全都实行屯田,后来才三分天下。民以食为天,足粮方可兵精。满人入关之后,听从汉人大臣的忠告,首先恢复生产,才有了王者之师的气象.迅速形成了强大的政治集团与军事集团,二三十万大军控制了半个中原。
满人是密切注意大西北的动向的,知道流贼恶习不改,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便没有及时进兵.而是巩固已占领的区域,加强政权建设,一二年间已是大见成效。官员还是那些官员,从前的事一概不过问.归顺大清之后,必须遵守大清的政令,法令,贪赃受贿十两银子就要受到重处,监察御史察的十分仔细。满清并不轻易授官,得有大臣举荐为之作保.下面犯罪,举荐之人也得受到处罚。赋税很轻,百姓耕种热情很高,官军为之提供有效的保证。各地方的土寇都被赶出了巢**,无立足之地,大多数洗心革面再做良民。中原广大地区,只有满清是个朝廷的样子,治国的能臣,还是崇祯视为无用的那些大臣,可见人才不缺,缺的是会用人才的君王。
密探将马世耀的情况飞报于清廷,摄政王一听有着急.百日之内不出动大军西征关中,流贼一有了足够的粮草,就成了气候。一二百万大顺军就是再不行,也能抗清七八年.尚且还有潼关天险,进可攻,退可守。秦国以潼关为门户,统一了六国.也是先发展农业生产,兵精粮足,满人跟李自成可是耗不起。摄政王一言九鼎,大军马上出动,各地方供应粮草,四十万大军进抵潼关。潼关一战决定着满清与大顺王朝的未来命运,大顺王朝若能一战而胜,满人只能退出关外。
对于这场大决战,李自成也是非常重视的。调集了大顺军全部的精锐,兵发潼关,这是与满人的一场大决战。李自成很少打败仗,前一阵子,被满清追赶的狼狈不堪,李自成想起来气就不打一处来.他认为那是因为将士们腰里都别个小富贵,人无死战之心,所以连连战败。四五十万大军让吴三桂三万兵马撵着打,屡战屡败,与以往大不相同。此次大战李自成下令;任何将士不准携带家眷,不许留有钱财,违令者杀无赦。大顺王朝是个军国,政令与军令是分不开的.调集全国的军粮供应大军,三十日之内没啥问题。
各路大军迅速的汇聚于潼关,军威甚壮,连营百里,兵精粮足,很长时间没有进行过大战了。首领们也清楚此战的重要性,不敢违犯军令。大顺军向来都是闯王统一指挥,滚动前进,首领只听从闯王的号令,相互之间各不统属。最难选的就是主帅人选,李自成有病,双腿发软,不想为此影响士气。皇帝御驾亲征,也不合乎常理。盘算来盘算去,怎么也找不出个全军主帅,李锦是肯定难以服众的。
高一功是个文人,又是国舅,正气有余而谋略不足。百万大军分成延安帮,富川帮,甘泉帮,宝鸡帮等三四百伙,都是家乡父子兵,兄弟兵.整村整族的随高闯王吃大户,首领们也就是家长,族长。这些首领互不相下,谁也不服谁,没有一人可担当大任。刘宗敏若是活着,一顿臭骂就可制服这些武人们.现在是群龙无首,李自成也从未考虑过此事。
只有马世耀是外人,与各帮各派都无利害冲突,智勇双全,堪当大任。高皇后提醒李自成;昔日汉王筑坛拜将,赐韩信尚方宝剑,才成就了伟业.用人须不拘一格,授以大权。全军统一指挥,打败清兵不是没有可能。满人在军中不超二万,汉军近四十万,对满清也是首鼠两端.只要一战而胜,局面就会大为改观。满人多次入侵,其实汉军并不愿意做满人的臣民,都是迫不得已。打仗容易治军难,马世耀文韬武略是三军之冠,用人不可疑惑。
高皇后是大家闺秀出身,见识总是高人一等,李自成也很敬服,主帅人选就决定了下来。大顺皇帝表示希望马世耀担任主帅,统领全军.没曾想马世耀说什么也不肯答应。若知小诸葛为何不愿意担当主帅?且容下回分解。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