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军倾国西征 皇太后为国捐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九回
大清军倾国西征皇太后为国捐色
却说王辅臣与亢英昼夜急行,赶赴剿贼前线,亢英还以为真有什么紧急军务呢。王辅臣心里明白;亢英是从大顺军河南营里出来的,也得严加看管。王辅臣原先也是流贼,因为豪赌,把军饷都输光了。李自成军纪特别严格,这可要了他姐夫的命。当姐夫的在营寨大门等着王辅臣,他一露面就破口大骂,向王辅臣连放数箭。王辅臣刚刚十六七岁,有些个狼性,也有些个狗性。见姐夫翻脸无情,王辅臣的狼性上来了,反手一箭正射在姐夫的咽喉处,回身便走,归顺了官府,引领洪承畴大军杀了李自成个措手不及,李自成差一点栽在王辅臣手里。
王辅臣武艺高强,作战勇敢,善用计谋,是军中出了名的小将,与乙邦才齐名。乙邦才军功多,又无傲气,人们视之为当代关公,人人敬重。王辅臣内心不服乙邦才,暗地里叫劲,所做所为胜过乙邦才一筹,在军中也是秦叔宝一类的人物。二人不同之处在于;乙邦才的忠贞侠义出于天性,而王辅臣是在那儿要誉。上面怕王辅臣临阵反水,总是把他安排到大同,宣化等处边防,与草原民族作战,不与流贼交战。
王辅臣一改以往消极防守的策略,带属下小队骑兵偷袭强虏,多次得手,弄得敌酋十分头痛。只要看到穿一身黄色衣甲,骑着黄骠马的人就知道是马鹞子出来了,说不上谁被他叼死?敌方避之唯恐不及。边防将领就让人装扮成王辅臣,三骑轮番出入,得以无事。马鹞子的大名,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摄政王早就留上了心。
李自成败逃陕西,清军一路招抚,前锋却是吴三桂。明朝官员们都认为吴三桂是效秦庭哭师,请来了外援,为先皇报仇,剿除流贼,日后天下还是朱明的,多赠友邦土地财物便是了。清军一路西进,前明地方文武借机反水,把李自成打得晕头转向。那些官员都是李自成原职留任,已经接受了大顺朝的册封,掉过头来就不是他们了。把李自成气得哇哇叫;‘前明狗官没一个好东西,都是喂不熟的狗。昔日背叛崇祯,现在背叛朕,全都该死。’除宋企郊,陈永福等少数有影响的降官外,顺风归降的前明官员几百名大臣都让大顺皇帝找茬砍了头,降人们个个心惊。
大同是最先反水的,姜瓖迎接了吴三桂,相向而泣,此时才想起了崇祯皇帝。听说陈圆圆已经找到了,吴三桂也就不报什么君父不共戴天之仇,而是与美人双出双栖,再也不肯进军了。若是李自成带陈圆圆回了西安,那就不是七战七败,而是七十战七十败,大顺王朝一天也存在不了。美人的作用是巨大的,止住了追兵的脚步,挽救了大顺王朝。可是李自成并没有建成什么穷人的政权,而是越来越乱,驻军就是公开的盗贼。
王辅臣随同众官员迎接清军入城,摄政王为人豪爽,反正的一律原职留用.官印册封却被收缴了上去,再换回来可就都稀里糊涂的换上了大清名号。降官们本来就没什么忠义之心,只从私人利益考虑,也就接受了.他们看重的是手中已有权势与地位,至于满人做皇帝还是汉人做皇帝,他们并不那么在乎,否则也不会为了身家性命而降了流贼.
明太子与两个王子都没了下落,满人放出风;被李自成给杀了,却不见死尸.李自成是带着三位皇子前往山海关的,清军一参战,大顺军就兵败如山倒,三位皇子在乱军之中就没人知道下落了.李自成连战连败,一路败逃回了京城,匆匆即位,马上火烧北京西逃.牛金星出主意道;‘不能把北京留与满人,莫不如屠了北京,一把大火烧成焦土,让后人也知道我等不次于黄巢.‘
李自成下令屠城,京城百姓一见火起,就知道流贼要干什么?各家各户把房门堵上,家人爬上屋顶,用瓦向下面乱砸,就保住了全家.清兵来的快,扑灭了大火,保住了北京,京城百姓才算是躲过了一劫.清军整队进入北京时,臣民们以为骑在马上戴着黄金头盔的是明太子呢,跪拜路旁高呼万岁.满酋觉得很好笑,将头盔摘掉,一看原来是满人亲王,臣民们大惊失色,不知如何是好?明太子连影子都没有,满人矢口不提拥立新皇之意.过了些日子,却把满清小皇帝从关外移驾进了北京,让归顺官员们更是惊疑.没办法只好跪拜高呼万岁,成了新朝的臣子。
南京拥立了福世子承继皇位,众文武对福王都没什么好印象,也就继续糊涂下去了。这些官员先归顺了李自成,现在又归顺了满人,就是南逃也难免一死,还不如留在北京给新朝做臣子呢.南逃的官员没几个好下场的,不是掉了脑袋就是花钱赎命,谁送上门去就整治谁,留在北京的反倒没事.满人不管降臣们过去的行为,只要现在忠于大清就行了,既往不咎.汉人大臣们窝里斗陋习不改,摄政王申斥了几次,煞了煞这股歪风,才算是安定了一些.
宣化与大同是紧要之处,京城的后院,不可大意.摄政王亲自出马安抚姜瓖等降官,恩结其心,为满人所用.只要不损害这些降官们的私家利益,就不会出什么大乱.摄政王一进入大同,慧眼识人,多尔衮就把王辅臣要了去,做了御前带刀侍卫.王辅臣也由一个最低级将官青云直上,成为摄政王的亲信.他的狗性就复活了,对摄政王忠心无二。
西征的主帅是英亲王阿济格,他本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个皇子,是多尔衮的哥哥。英亲王不顾父皇的反对,擅自主持了十五弟的婚事,被革了爵位,由十四弟多尔衮做旗主,现在的小皇帝是他们八哥皇太极的皇子,皇太后正与多尔衮打得火热。
清太宗的长子是虎口王豪格,平定草原各部立有大功,并在松山大败明军二十余万,活捉了明军统帅洪承畴.无论按伦序还是按军功,都应该由豪格继承清帝之位的.可硬是被多尔衮压了下去,并指使人加以诬告,削其封爵.多尔衮连豪格之妻也不放过,**侄媳妇是半公开的,有权就有了一切.豪格败于孝庄皇太后的手下,孝庄皇太后用美人计又保住了顺治小皇帝.满人的内斗不比汉人少,对外可是一条心,八家没有把天下分成八块。
军中特殊人物是前明天下兵马总经略,大明三分之二的将领都曾在其幕下的洪承畴。军师范文程十年前就说过;‘文得钱谦益,武得洪承畴,大明江山取之如草芥。’对于洪承畴,清太宗可是没少下功夫.皇后亲自出马使用美人计,方才降服其心,能否完全为大清效力还不一定?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为了彻底降服洪承畴,能用的办法都用到了。随同清军入关时,洪承畴也感慨万千,对着雄关叹道;‘没曾想还能活着进入此关。’
摄政王将前明的相府作为洪承畴的宅院,财物美人自不必说,想要啥有啥。许多人瞧不起败降将军,赠其匾额肆意嘲讽,洪承畴脸上也有些挂不住。崇祯是把洪承畴作为烈士准备亲自设坛祭奠的,如今却成了降臣,令人所不齿。连秦桧,张邦昌都不如,无廉无耻.华夏传统观念是赞成岳飞,文天祥这一类人物的。
起初洪承畴还觉得没脸见人,被母亲追打了一顿,被恩师臭骂了一顿,被老友嘲讽了一顿,后来也就想通了;‘管他那些呢,人生在世就是那么回事,胜者王侯败者贼,没什么对错可言。与其当一个受万人唾骂的汉奸,还不如当个铁杆汉奸,助满人平定天下,做个开国元勋,也比这么不明不白的强百套。将来人们都得称赞胜利者,没准还有人为我歌功颂德呢。’这人一坏就坏到了底,洪承畴一变脸还真就没人敢与对他说三道四的,除非是活腻了。北方是大清的天下,洪承畴是大清的重臣,看谁还敢乱放屁?

叔叔们都惦记着侄儿的皇位,皇太后拿洪承畴当个贴心人,经常请他进宫商量对策。洪承畴感激皇太后的知遇之恩,见了皇太后心里就乱跳,总想摸摸她的万金玉体。‘女要俏,一身孝’.皇太后一身白素,更显出风流韵致,与其它女子大不相同。既有蒙古王族美女的优雅,又有满族皇家的雍容大度。垂泪时令人怜爱,横眉立目时像个巾帼英雄。皇太后有时轻柔如水,有时性烈如火,这正是让男人入迷之处。摄政王离她不开,洪承畴也离她不开了。趁其站起时,洪承畴伸手扶了一下,真是柔若无骨,让人心醉。女人的感觉是最敏锐的,皇太后对他抛了个媚眼,搅得洪承畴三夜没睡好觉。
降伏洪承畴是摄政王与皇太后之间的默契,也是能否保住小皇帝的关键。不迅速的平定天下,军政大权就无法集中,哪个人不想趁乱夺取皇位?想要平定天下,还非得洪承畴出山不可。绝大多数明将都曾是洪承畴的部下,洪承畴一出山,局面就会一下子改观。明朝用人讲的是循资格,许多大将都是洪承畴提拔起来的,有知遇之恩。洪承畴招降百万大军也不是不可能,兵随将转,明军几乎都变成了私家武装了。有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汉人的微乎其微,当兵就是为了吃粮,是谋生的一种手段,没什么正义不正义的。明军欠饷半年八个月的稀松平常,清军可是足额发放的,所以归顺的明军都希望能够编入额兵。天下乱了垂二十年,壮丁们都是在战乱中长大的,没有受过什么教育。
皇太后设下美人阵,洪承畴一步步陷了进去.温柔刀将他砍的粉碎,为了皇太后洪承畴快要发疯了。皇太后赐宴,喝过了美酒,洪承畴的下体就硬了起来,浑身燥热,恨不能把身穿透明轻纱,里面红兜肚的皇太后一口吞了下去。宫女们都知趣的退下了,在红色宫灯的影衬下,如梦如幻,皇太后如同仙娥一般,一举手,一投足都风情万种。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灯下看美人,美仑美奂,还有什么好犹豫的?洪承畴本是盖世英雄,几百次死里逃生,有一股子狠劲。他直冲上前,把皇太后拦腰抱起扔到御床上,三把两把的撕下了她的衣服,就与皇太后在龙榻上**起来。皇太后似娇似嗔的拿着小拳头对他乱打,口里却兴奋的哼哼不停,迎合送往,尽情享受男女之乐。这一折腾就是一个时辰,两个人意犹未尽.皇太后紧紧的抱住洪承畴的身体,用牙咬他肩膀,玉体散发出自有的清香。
从那以后,只要摄政王不进宫,洪承畴准保在外面候着,随传随到。英亲王统兵西征,皇太后有些不放心.洪承畴主动要求前往剿贼,那些流贼都是他昔日的死敌。摄政王大喜,委任其赞襄军务,英亲王也很高兴。大清起倾国之兵不足四十万兵马,而李自成马步军一百余万,后勤二百余万,又占据着地利,险关重重,英亲王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洪承畴一出山可就大不一样了,首先是姜瓖特别卖力气,愿为先锋。吴三桂等汉军都听从洪承畴的调遣,各处新归顺的明军也都是洪承畴的旧部,用起来得心应手。山西与陕西接壤,山西兵马熟悉地利。姜瓖大显才华,将流贼在榆林重镇的守军打个落花流水,立下了奇功,砍掉了李自成的一只臂膀。汉军打前阵,等双方都拼得筋疲力尽时,满人才出手,一战而定。汉军十万不敌满人一旅,满人壮士极其珍贵,不轻易使用,所有汉人将领都明白这个道理。
满人丁壮全都是兵,八旗总共十二万人,满人总数不超过六十万,是个新兴民族。与蒙古王公结盟,蒙古八旗十二万,其它骑兵六十余万,各不统属,也怀争夺天下之心,不可令其进入腹地。汉八旗十二万,其他驻军多达百万,都没有什么战斗力。吴三桂‘冲天一怒为红颜’,才与李自成以命相搏,美人一到手就不追了,马上退军,满人是信不过汉军的。
李自成渡过黄河向北京进军时,号称带兵三百五十万,无人敢于抵抗.只有一个不知趣的周遇吉以卵击石,被屠了全城.前面骑兵六十万,第二队步兵四十余万,车队,炮兵,杂役,后勤,不下二百万,三百五十万大军并非是个虚数。沿途降军不下六十万,有二三十万随大军进了北京。各地草贼蜂拥而至,京畿一带凭空多了五百万吃饭的,每一家都住了兵,管吃管住管行淫。
部队已经失控了,李自成的好名声一下子就崩溃了。西逃的不下三百万人,都进了关中.论起兵力来,大顺军是满清的五倍。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原本首鼠两端的前明文武,一见到洪承畴,就都铁了心随顺大清了。与流贼有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大清是友军,是盟军,是替先皇报仇来的。前明文武们随顺其变,都接受了大清的王封,将大顺将领砍杀驱逐。清军顺利到达潼关,潼关乃是进入关中的咽喉要道。
李自成败退回陕西之后,在西安称帝,降臣被杀得没剩下几个,也没有什么法度.学子们将其视为贼寇,都裹足不前,李自成的皇帝当的并不顺利.马上打江山容易,走到哪里抢到哪里,大军不缺粮饷.治理江山总靠抢就不行了,没人愿意种庄稼,几百万大军谁来养活?李自成命李锦带兵二十万向西北打粮,结果损兵折将十多万,大败而归,险些被李自成砍了脑袋.命刘体纯率兵八万攻打商州,主要目的还是打粮.死伤无数才进入商州,立脚未稳就被三千清兵打得狼狈逃窜.贺珍割据汉中,兴安一带,有强兵十万,谁来打谁,李自成也无可奈何.试着向四川进犯几次,都被张献忠的兵马挡了回去.李自成百思无计,陕西饿殍遍地.
数百万大军都是流贼的班底,没有吃的就是个抢.李自成制订了严刑竣法全不当用,偷一只鸡也是个死罪,当兵的就干脆偷牛了.李自成占领区人口不过七八百万,当兵吃粮的就是二三百万,哪个肯去开荒种地?李自成封侯封伯无数,哪个也不当真事,大顺王朝在陕西也是立不住脚了.
贺珍带兵七万屡次窥视西安,李自成也不能不防。李自成此时才后悔不该杀了李公子,军心大乱,治国无策.将领们都心存疑忌,离心离德,多数不听皇命。罗汝才与老回回的旧部逃入了宁夏,甘肃一带,拥兵十万,流窜不止。革里眼,左金王的旧部不告而辞,南下湖北,都成了土寇。自从李公子被杀之后,连袁时中手下的二十万河南兵,也都陆续逃走了,留下来跟着李自成的都是没地方可去的陕西旧部,流贼的老班底。在这些旧人眼里,李自成还是个大首领,并不把他当做什么皇帝.都是为贼为寇,与从前没什么不一样,就是占了些地盘。
山海关一战,满人的双翼如同两把尖刀,撕裂了大顺军二十余万兵马,如同砍瓜切菜一般,令大顺军一想起来就后怕。游牧民族的骁勇远胜于这些西北大汉,李自成也被满人打得不敢东出,只想保住自己的地盘。治国无策,留下的文臣们都不敢说话,武将就知道打打杀杀,别的不会。将领们各揣心眼,与李自成并不一条心,占山为王是他们的老习惯。陕西地瘠民穷,抢无所抢,首领们更希望李自成领着他们南下,到江南去做流贼,明军没有什么战斗力。李自成不想离开西安,只希望清军不要打过来,清军还是打过来了。若知李自成与首领们如何抵御清军?且容下回分解。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