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去宽甸(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对于东江这次出兵的要求,关宁各营都劝谏孙承宗要三思而行,认为关宁军新练不久(其实已经三年了),军队未经沙场(去的基本都死绝了),将佐之间调令难以一致(大家的身份地位都差不多,论资排辈谁管得了谁),何况奴兵势大(主力不到关宁军的一半),“野战不能胜矣”(骑射无双啊!),总之一句话,要兵!没有,要命!更没有!
但是这次一向和蔼的孙承宗却像是下死了决心,无论诸将怎么劝诫,就是死咬一句:出兵!而关宁也都似乎铆上了劲,对于孙承宗的命令阳奉阴违,化为一句话:不出!
兔子急了还咬人,所以一直到了天启五年四月,宽厚著称的孙承宗终于一改往日的长者形象,以辽东经略的名义,不再挑选统属将领,只是严令各部挑选出精壮之士送往东江,务必给予东江支援。
关宁各营也知道这回孙老头是真的发飙了,既然不需要统属,各营的将领也就没有丧命之虞,虽然舍不得将手中的士兵送出去,但是在孙承宗一再表示会补齐空额,终归作出了妥协。
李信的蝴蝶效应在此刻终于体现了出来,在此之前,只派兵不派将这种荒唐情况就算想出来了也没人敢作,但是在关宁军的互相推诿之下,孙承宗无奈也就下了这种荒唐命令,在没有大将统属的情况下,这等于是将这些军士白给了东江镇。
“他妈的!”
当李信接到自己率部支援东江的命令,久不骂粗话的他也不禁破口大骂,要不是身边的几名亲兵拦住了他,他真的向把祖大寿派来的信使抓来痛打一阵。
“他妈的!”
营帐中,几名把总也同时破口而出,自己要被送出去送死,这消息自己却一点都不知道,平时在关宁军中也算是称王称霸的主,是到临头居然没人事先通个消息。
然而双方骂人的目的却是有所不同,李信大骂是因为自己接管关宁军方才两月,自然知道自己手底下的人是什么货色,这群家伙陪李世华在宁远同流氓或者纨绔子弟们打上一架那必然稳操胜券,但让他们去同后金真枪实弹地干上一场,估计都是被宰的份。
李世华等人大骂却是因为感觉自己很没面子,怎么说几人也是宁远几霸,居然没有人告诉自己这个消息。
“他妈的!”
外边的营地里,数百名迅速通过门哨得到消息的关宁士兵也同声大骂起来,这一趟去东江用**想都知道是九死一生,得知要派兵去东江的消息后,兵士们本来以为凭借自己几位上官的强大背景,还不断地再私下感慨其他各营的同僚运气不好,想不到最后要去送死的竟然是自己。
在整个营地的一片大骂声中,祖大寿的信使慌忙地逃了出去,一出营帐被怒极攻心的关宁士兵围了起来,直到被打得不**形才被丢到一边,军法?先别说李信手下的士兵平时都跟李世华等人是横惯的主,这次明摆着着去送死,打几下谁敢管?
“住口!”见几个把总还喋喋不休地打算着去找祖大寿理论,李信大声制止了几人的声音,笑话,李世华就是祖大寿的妻弟,祖大寿要是能控制,还轮的到营里这群人去送死。
李世华这才想明白为什么祖大寿这一段时间不让自己前往祖府,见营帐里的人都盯着自己,涨红了脸,憋了许久才愤然说道:“我去。。。。。。”

“行了!”李信无奈地甩了甩手,这次的调令明显是冲着自己这些人来的,不过李信倒是想不通为什么会派自己去东江。
李信缓了口气,向站在一起低头私语的金信直和柳国忠望去,问道:“端严,将士们的盔甲,粮草,用物可都准备妥当?”
被李信这么一提醒,众人顿时都醒悟了过来,既然打战不可避免,那么军士们就是自己保命的资本,统统死死地盯住负责军需的金信直和柳国忠。
金信直咽了下口水,见所有人都看这自己,哆哆嗦嗦拿出算盘才安定了点,拍着算盘答道:“军中现有战兵三百整,辅兵五百一十五人,马匹四百七十二匹,铠甲共计一千二百余,刀枪两千余件,箭矢。。。。。。”
“等等!”沈贺年打断了金信直,纳闷地问道:“才两个月时间,你小子是怎么多弄到了九百余具铠甲的?”
“嘿嘿。”金信直一说到这,看了看柳国忠,奸诈的表情立刻又表现在了脸上:“这几月不知怎么回事,宁远内要钱给钱,要粮给粮,甚好说话,我和柳兄弟还奇怪来着,想不到是想着让我们都是死人,白给!况且,大人也都知晓。”
张庭安见李信点头示意,恍然大悟道:“我就说军士们渐渐都有了变化,原来是多了身铠甲。”
“妈的,就算是辅兵我都把他们武装到牙齿。”李信咬牙讲道。“走的时候那些多余的那些军械全都带走,连根毛也不能留下!”
“壮丁不足,大人以为?”一直沉默不语地陈睿开口道,立刻引起了众人的一致肯定,李世华大声叫道:“对,要人,大人可带一千人,某这就进宁远,死也要把人凑齐!”
“还有,还有!”金信直急忙发言道:“守言别忘了多要马匹,这都是兄弟们逃命的本钱!”
“要!”李世华跺了跺脚,像是下定什么决心似的,继续道:“除了壮丁之外,我再从家里出三十家丁,都给带上!”
这次会议在众人空前一致的团结中圆满落幕,各个把总再得知自己就要道东江送死的消息之后,迅速奔赴宁远各地,疯狂地将自己能够捞到的东西都捞了出来,而宁远城内似乎知道这群人要去送死,对于几个把总的要求更是全都予以满足。
天启五年五月二十一日,李信所部的一千余人同其他从各营挑选的三千人马在关宁军士怜悯的眼神中,都登上了驶向旅顺的大船。
然而还没等这四千余人缓过劲来,东江本部的调令几乎是同时到达,要求将这些人送到皮岛,还未登上皮岛,毛文龙的信使又站在港口上宣布调令,命令关宁军沿鸭绿江驶向宽甸战场。
一直到了天启五年五月末,关宁的补充军士才头昏脑胀地登岸,不过又被急忙吹促走了半天,东江负责接受的军官告诉他们终于到了镇江堡(今辽宁省丹东市附近),不过又没等这群人休息上几天,东江镇的调令又一次来临,东江本部要求补充的关宁军迅速奔向宽奠,这次调令差点引起了关宁补充军的哗变,不过最后在众军官的弹压下终于平息,但是本就不高的士气却越发的低迷。
到了天启五年六月初,一行关宁军到达永奠时,东江的信使在关宁军士杀人的目光下缓缓驰来,告诉关宁众军:战已经打上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