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回 神医华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六月的最后一天,萧锋向王琦报告,华佗来到了曲梁。
王琦得到消息,立刻让萧锋亲自赶到华佗下榻的客栈,无论如何要以请他治病的名义,把华佗请到司令部。
华佗字元化,出生于豫州沛国谯县。华佗通晓多种医方和养生方法,发明了麻醉药物麻沸散和养生术五禽戏,著有《青囊书》等医学著作。
作为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名医,华佗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是德艺双馨的一代名医。
华佗自幼刻苦攻读,习诵经书,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汉朝,读书人以出仕做官为荣,而华佗则不然,他选择了一条完全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终身以医为业,矢志不移。华佗目睹官场之**和苍生之苦难,更决心弃绝仕途,以医济世。
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医学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渐臻大成。华佗在多年的医疗实践中,非常善于区分不同病情和脏腑病位,对症施治。华佗还善于使用心理疗法,利用喜、怒、忧、思等心理活动调理机体,以愈其疾。华佗对民间治疗经验十分重视,常吸取后加以提炼,用来治疗一些常见病,既简便易行,又收效神速。
华佗深入民间,足迹遍于中原大地,行踪地域广阔,在内、外、妇、儿各科的诊治中,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世以“华佗再世”来赞扬医术精湛的医者,说明了华佗在医学界的地位。
王琦把华佗请回司令部后,没有让华佗诊治病人,却把华佗请到静室,要和他切磋医术。
王琦身为太守,又执掌雄兵,华佗根本就不信他还通医术。可是,当王琦把自己掌握的人体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知识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之后,华佗不得不服气了。
以汉末的医学发展水平,华佗虽是神医,也无法深入了解人体的奥秘。对于王琦的说出的医学知识,华佗虽然绝大多数是认同的,但对于王琦的一些说法,仍然固执地不予认可。
王琦见说服不了华佗,情急之下,背着华佗命令士兵速速到曲梁死囚牢里提来一名家里没人的死刑犯,立刻吊死,然后搬到后勤部医院的手术室,随即拉着华佗解剖尸体。
华佗大惊失色,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在来自22世纪的王琦看来,解剖尸体是学习医术的必修课程,哪个医科大学的学生不剖个几具?在汉末名医华佗看来,死者的尸体是不可侵犯的,怎能切得零零碎碎。
王琦无奈,只好苦口婆心地劝说华佗,说什么这个死者是个死囚犯,活着的时候是个大奸大恶之徒,坏事干尽。临死之前,此人幡然悔悟,但悔之晚矣,于是,自愿把尸体捐献出来,让行医之人研究医理,也算是抵偿他生前犯下的罪孽云云。
华佗虽然半信半疑,但对医学的好奇心终于战胜了伦理道德观念,于是,半推半就地被王琦拉到了手术台前。
除了华佗以外,王琦还命令后勤部医院和第1军、第6军的高级军医都到场观看解剖。
王琦穿上军医的麻布工作服,戴上麻布口罩,把华佗拉到近前,硬塞给他一把匕首,自己亲自主刀。
一开始,只有王琦一个人一边分解尸体,一边一件一件地给大家讲解。后来,华佗被王琦讲的内容深深吸引,不知不觉地也下了刀。这第一刀切下去了,以后就容易得多了。一时之间,王琦和华佗双刀飞舞,把旁观的各位军医看得呆若木鸡。
解剖完尸体,王琦命令军医继续研究,和华佗洗净手上、脸上的血迹,换了衣服,回到司令部。
华佗通过解剖尸体,对王琦的真知灼见已经心悦诚服,当下就要拜王琦为师,真心地向王琦讨教医术。
王琦怎敢托大到收下这位绝世神医当徒弟,他坦诚地告诉华佗道:“我只是了解人体的基本构造,至于行医之道,却不在行。今后我和元化互相切磋尚可,元化若有疑问,只要我知道,定当详细相告。至于传授医术、拜师学艺,实在是不敢当。”
华佗闻言,转而要求跟随王琦,研究医术。
王琦心中暗喜,道:“如果元化有意留下,就请元化投入我军中,一边研习医术,一边为我军将士和平民百姓治病疗伤,不知元化意下如何?”
华佗听出了王琦话里的招揽之意,却又犹豫起来。
华佗志在行医济世,热心于在民间奉献自己的精湛医术,要他隔绝百姓,专门侍奉某个权贵,他定然不肯。但王琦毫无官僚们的凌人傲气,不因为自己是医者而有丝毫小看,王琦还答允自己让他为士兵和平民治病,更主要的是王琦身负未来绝学,天下无人能及。

考虑再三,毕竟投身军旅也没有违背初衷,又可随时请教王琦,了解人体的奥秘,华佗跪倒在地,道:“蒙主公垂青,佗愿为主公效力。不过,请主公一定要把人体的秘密传授给我!”
王琦心中暗想:“你就是不想学,我都不干。你不学,谁给我当保健医?你愿意学,我怎么会不教?”
接着,王琦召开圆桌会议,把华佗引见给在曲梁的高级将领们。大家对鼎鼎大名的神医华佗也是闻名已久,见华佗加盟,都觉得自己的健康会更有保障,无不欣喜。
王琦随即任命华佗为第1兵团后勤部医务总监,副军级,少将军衔,后勤部医院和各军医务团所有医务事项都属于华佗的职权范围之内。
万事开头难,华佗通过解剖尸体,很多原来对人体构造不了解的地方甚至错
误的认识都恍然大悟。尝到甜头之后,华佗上瘾了,经常买下死囚的尸体,用来解剖。后勤部为此还拨了一笔专项资金,用于购买尸体,给华神医练刀。
华佗不仅自己解剖尸体,还要求全体军医和高级护士都亲手解剖尸体,深入了解人体结构。华佗还对全军的军医进行轮训,丝毫不藏私地传授医术,第1兵团军医的业务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
赵雨虽然也参加了华佗的培训班,可是说什么也不肯去解剖尸体。华佗也知道她是自王琦以下所有高级将领的宠儿,再说也挺喜欢这个小姑娘,赵雨也不是医务兵,也就高抬贵手,不坚持让她解剖。至于军医和高级护士,如果胆敢不奉命解剖尸体,则会被降为普通护士或者责令退出第1兵团。
王琦为了兑现对华佗的承诺,命令后勤部医院对平民开放,所有平民都可以到后勤部医院看病。医务团在没有战事时,由战士护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派出医疗队到驻地乡村巡回医疗。为此,王琦亲笔书写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这句经典语录给华佗。
所有医疗服务都需要按照后勤部统一制定的价格表向病人收取药费和医疗费用,军人和公民则继续全部免费,军人、公民的家属和特别贫困的平民可以酌情减免费用。
医院和医疗队的深入民间,解决了贫苦百姓治不起病的大问题。通过军医的辛勤工作,第1兵团在老百姓的心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经过十余年的医疗实践,华佗的医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再加上王琦把自己所知的传自未来的生理学、解剖学、西医西药知识倾囊以授,华佗逐渐融会贯通,医术登峰造极,冠绝当世,成为一代神医。
作者按:崛起于中原动乱中的曹操患有头风病,并日益严重,每发,心乱目眩,头痛难忍,诸医施治,疗效甚微。华佗应召前来诊视后,在曹操胸椎部的鬲俞**进针,片刻便脑清目明,疼痛立止。
曹操十分高兴。但华佗却如实相告:“您的病乃脑部痼疾,近期难于根除,须长期攻治,逐步缓解,以求延长寿命。”曹操听后,以为华佗故弄玄虚,因而心中不悦。
公元208年,曹操操纵朝政,自任丞相,总揽军政大权,遂要求华佗尽弃旁务,长留府中,做他的私人侍医。华佗以行医济世作为终身抱负,要他隔绝百性,侍奉权贵,自然不愿意。另外,曹操早年为报父仇,讨伐徐州陶谦,坑杀徐州百姓数万人,尸体壅塞,泗水为之不流。徐州是华佗后期行医和居住之地,与当地百姓休戚与共,内心早有愤慨。因此,华佗决心离开曹操,便托故暂回家乡,一去不归。曹操几次发信相召,华佗均以妻病为由而不从。
曹操恼羞成怒,遂以验看为名,派出专使,将华佗押解许昌,严刑拷问。面对曹操的淫威,华佗坚贞不屈,矢志不移。曹操益怒,欲杀华佗,众谋士虽一再进谏,说华佗医术高超,世间少有,天下人命所系重,望能予以宽容,但曹操一意孤行,竟下令在狱中处决华佗。
华佗临死,仍不忘济世救民,将已写好的《青囊书》取出,交狱吏说:“此书传世,可活苍生。”但是,狱吏畏罪,不敢受书。华佗悲愤之余,只得将医书投入火中,付之一炬。
后来,曹操的头风病几次发作,诸医束手,他却仍无悔意,道:“佗能愈吾疾,然不为吾根治,想以此要挟,吾不杀他,病亦难愈。”直到曹操的爱子曹冲患病,诸医无术救治而早夭,曹操才深深悔恨。
为了将医学经验传于后人,华佗晚年致力于撰写医书,著有《青囊书》、《枕中灸刺经》等多部著作,可惜没能流传后世。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