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起兵自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服了康福,在可能是未来最大的敌人曾国藩身边安插了一个棋子,无疑使得韦俊的心情变的很轻松,而且此时还有消息传来,因为石达开部人马众多,而福建之地又地贫民瘠,多有瘴气,根本就养活不了十几万人马,很多士兵也因受不了福建的气候而患上了各种疾病,因此,石达开不得不于1858年4月份率领所部人马离开了福建,现在正在江西瑞金,南安府一带驻扎,有迹象表明其部有西进四川的可能。
如此,韦俊久久不能释怀的几个顾虑就基本消失了,而天京的洪秀全对韦俊的逼迫也越来越紧,所以这天韦俊便召集了手下师帅以上将领和其他一些重要助手召开会议,宣布准备正式脱离太平军,起兵自立的消息。
在明确了将要于近期正式脱离太平军后,韦俊便要大家商讨脱离了太平军又该往何处去的问题。虽然韦俊心中早有定计,未来准备以福建为根据地,但这个意思韦俊也仅仅和几个心腹透漏了,并没有对大众宣布,他也希望能借助这样的一场讨论来活跃将领们的思维,扩展其视野,同时也看看能不能借此发现几个有战略眼光的人才。
话匣子一打开,就越说越热闹了,说什么的都有。总结起来,大致上有这么几种意见:一是要北上,联络捻军,占领河南、陕西等中原腹地,循李自成当年旧例,然后在分兵略定全国各地,以主力北上灭清,而以一偏师招安剿灭南方各处反抗势力;一是要西进,占领蜀地,蜀地易守难攻,可以慢慢的积攒实力,等待时机成熟,再以猛虎下山之势北取关中、东攻湖广,最后再收天下之兵以伐北,消灭满清;一是要南下,与石达开部汇合,共同作战;一是要求要重回广西老家。
这几种意见都没什么新意,而且根本就不用韦俊反对,他们互相间就根本说服不了,各自把自己给否定了。要说起来吧,如果此时没有外患,这几种方案倒也并非是一无是处,但是此时的中国虽然还不至于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但也是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地步了,所以这几种太保守的方案韦俊是不会赞同的。
不过倒是有个意见引起了韦俊的兴趣,这个意见是刘铭传提出来的。不过显然响应的人少,所以他自己说起来也显得有些底气不足。他说此时我们应当全军南下广东,收取两广之地。原因在于两广一带刚受“黄毛夷”寇境,就连首府广州也曾被“黄毛夷”占领,而且“黄毛夷”还在广州一带无恶不做,所以当地的老百姓们对于丧权辱国的清政府是很不满意的,而且清政府在两广一带的军事实力也因受到了“黄毛夷”的打击而十分薄弱,所以,如果此时韦俊能率领全军进占两广,是很容易站住脚跟和得到民众支持的。此外,占据两广还有一个好处,通过近年来清政府和“黄毛夷”的两场大仗,可以看出,“黄毛夷”的实力是远在清政府之上的,有很多地方都值得我们学习,而两广地近香港、澳门,便于和“黄毛夷”联络,有利于“师夷长技以自强”。
听了这番话,韦俊不由大点其头,同时他也很移祸,这样一番深有见地的话难道真的能是刘铭传这个昔日的地痞流氓能想出来的?于是他便紧紧追问刘铭传,初时刘铭传还不愿承认,但后来禁不住韦俊的一再逼问,他才不得不说出了实话,这番话是他的一个幕僚说出来的。
原来,当年刘铭传于庐江一带做地痞,一次被关进了大牢。同牢的还有十几个犯人,由于刘铭传敢拼命,还有些小聪明,所以很容易就成了这伙犯人的头领。不久刘铭传就对其中的一个犯人起了兴趣,那犯人整日里沉默寡言,而且身体瘦弱,怎么看也是个文人举子,而不应该是囚徒呀?因为他体弱,所以便成了同牢的犯人们欺负的对象,初时刘铭传也没发现什么不对,久了他就发现虽然那文人是受欺负的对象,但他眼中时常会有精光流露,而且还对他们这些地痞之流非常不懈。刘铭传自幼爱听评书,所以知道,但凡这种人一般都很有才能。所以刘铭传从此就禁止那批小混混欺负这个文士,还经常照顾他。
初时那文士依然沉默寡言,对刘铭传的照顾也视而不见,但日子久了,也对刘铭传起了一丝好感吧。通过聊天刘铭传才知道此人名叫侯文若,就是庐江本地人,也有着举人身份,但屡次举进士不第,后来一次因酒醉,提了反诗,被人告发了。按他的罪,本来是该腰斩的,但幸好他曾当过知府公子的西席先生,所以才在知府的照顾下仅仅是被关了监牢。后来,正是通过他的指点,刘铭传才找到了机会越狱逃跑,因此一直对他心怀感激。
次韦俊领兵攻破庐江,刘铭传作战勇猛,被他攻破了城中大牢,没想到侯文若依然在牢中,所以刘铭传就将他放了出来,因他也无处可去,便一直将他收留在身边作为幕僚。

这些话都是刘铭传和侯文若私下讨论时侯文若说的话,开始刘铭传也对这些想法感到不顾一屑,但今天见众人的意思韦俊都不感兴趣,而且韦俊手下的几个大将和谋士也都没发表看法,所以他就想到了这些话,想说出来引起韦俊的注意。
韦俊听了刘铭传的话,大喜道:“省三兄(刘铭传字省三),你今天确实是立了一大功呀,我会给你记上的,现在就带我去见见你的那位幕僚吧。
经过刘铭传的引见,韦俊终于见到了侯文若,但见他身穿一身长衫,虽然身处军营,但依然一尘不染;面色微黄,腭下三寸长须,还真有些文士的气派。
于是韦俊便摒退了左右,拉着侯文若,留下了黄藩,就连刘铭传这个主人也赶了出去,三人便于帐中长谈。这一谈就是三个时辰呀,韦俊和黄藩都对侯文若的才能佩服不已。
在三人携手出来后,韦俊和黄藩就亲自引着侯文若进入了韦俊的帅帐,并再次召集了众将,当即宣布了两件事:一是宣布脱离太平军后全军的战略目标确定为福建;二是通令全军,任命侯文若为全军的副总参谋长。在宣布了这两项决议后,韦俊便宣布散会,要求各位将领各回所部,速做准备,三日后便要正式宣布起兵自立了。
让我们记住这个日子,1858年5月4日。在这一天,韦俊正式发表了脱离太平军,起兵自立的宣言。宣布全军改名为中华民族民族自强军,服从“民兴党”的领导,建军的目的便是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新中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伟大复兴的远大目标。
宣布由韦俊任民族自强军的总指挥,黄藩任政委兼参谋长,侯文若任副参谋长。全军下辖四个师一个独立团,分别由韦以德任一师(由原韦俊中军改编)师长、黄元济任二师(由原前军改编)师长、李崇义、白宗盛各任三、四师(仍辖其本部)师长、刘铭传任独立旅(由原康禄部和部分庐江降卒改编)旅长。四个师各有七千余人,其中正兵五千左右,预备兵两千余人;独立旅三千余人,正兵两千人,预备兵千余人。
师下按旅、团、营、连、排、班序列排列。满编为一师四旅(三个旅加一个预备旅)、一旅三团、一团三营、一营三连、一连三排、一排三班、一班十人。同时定师为最高平时建制,如果战事规模过大,则另组军或军团(下辖数师到十数师)为临时性战略编组,战后即撤消。
因此,按照正规编制,一个师的战斗人员有万人左右,再加上附属支援人员等,一个师满员应有一万两千余人。而独立旅则又和师辖旅有所不同,要多编一个预备团,所以一个独立旅满编也应有四千人左右。不过由于此时韦俊手下兵员有限,所以各师及旅多不满员,师仅辖两到三旅,旅也仅辖二团。要想齐装满员,只有等到日后再逐渐补充整齐了。
然后,韦俊、黄藩、侯文若等人分别做了动员讲话,无非是勉励全军一心,共创伟业之类,在此不作细表。之后,全军便正式开拨朝着福建进发了。
在走的时候,整个池州城几乎万人空巷前来送行。池州城的老百姓多希望韦俊能留下来呀,但是在走之前的几天,韦俊便已经命令军中的政工人员到处宣讲自己不得不离开池州转战他地的苦衷,所以池州城中的百姓们也都很理解。在今天自发的组织起来为韦俊的军队送行。
在行军的过程中,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面,几个老百姓围住一个士兵,在他的身上挂满了鸡蛋、馒头、鞋子、草帽等等,并不住的嘱咐这、嘱咐那、到最后往往是相涌而去,然后再静静的目送着即将奔向远方的孩子一步三回头的渐渐远去。
看着着一幕幕感人的场面,韦俊和所有的民族自强军战士都被感动了,他们不由的在心里暗暗的发誓:我们一定要竭尽我所能,来努力的帮助我们善良、可爱的老百姓们过上幸福的好日子。不达此目的,我们将战斗不止!
池州城渐渐看不清了,行军的士兵们走的很伤心,也走的很高兴。伤心的是他们离开了养育他们、支持他们的可爱的池州老百姓;高兴的是他们知道,他们是一支人民的队伍,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所以,他们感动,他们愿意为了民族的未来而跟着韦俊一起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在沿途的路上,韦俊也让军中的政工人员散发了数以万计的文告,述说他不得不脱离太平军的苦衷,以及传播他的政治理想、政治目的。走到一处,便宣传到一处,留下一定的党务人员和情报人员,种下一颗颗的种子、撒下一颗颗的钉子......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