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有意向行动的非预期后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战斗的结果已经是毫无疑问了。城内的清军在亲自目睹了几天前城外的那场可以说并不激烈的战斗后士气本来就不高,而且人数上和韦俊所率领的太平军相比也处于绝对的劣势,只是凭借着防守的主场优势才使得他们能在太平军的围困下趁下去。但现在,好像连老天都在帮太平军,城内有密道连我们这些庐江城里的老兵都不知道,太平军是怎么知道的?
既然太平军已经进城了,我们所依靠的城防优势已经不再有了,打又打不过,还是跑吧。所以,韦俊的大军一进城,有组织的大规模抵抗就基本结束了。
其中当然也会有些不和谐的插曲,也有很多的清军拒不投降,其中大多都是满族的八旗兵。他们和汉兵不一样,过惯了欺负汉人的日子的他们无法想像被太平军俘虏后会遭受怎么样悲惨的命运,想必不会比自己欺负汉人时差多少吧,所以,他们必须要抵抗,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
既然他们要反抗,那也没什么好犹豫的,就地歼灭,大势已去的他们就像在大海中翻起的浪花一样,仅仅一瞬,便沉寂了下去。
只有城中将军府的抵抗最为持久、最为激烈,这股清军有百余人,他们的首脑就是庐江城的守将副都统麟瑞。麟瑞曾经被授予过满洲“巴图鲁”的封号,就是英雄的意思,所以即使是为了自己的尊严,他也要抵抗。自然的,平时吃他的,拿他的的亲兵们,也不好意思独自投降,只好跟着自己的主将共进退了。
当韦俊来到这里的时候,战斗还没有结束。地上到处都是横七竖八的尸体,有清军的,但更多的是太平军的,因为在这里防守的清军基本都是麟瑞的亲兵,战斗力强劲,而进攻的则仅仅是太平军的普通士兵,所以伤亡多一点也很正常。
但韦俊认为很不正常,他很恼火。这不,此时的战场上清军就剩下麟瑞一个人了,他所有的亲兵都已经消耗殆尽了,而他为了保住自己满洲巴图鲁的尊严,仍然决定抵抗到底,投降他从没想过,至于自杀则更可笑了。身为将军,没有死在敌人手上,却选择自杀,在他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他已经被太平军团团包围了,四处都是太平军,起码有上百支弓箭此刻正在瞄准着他。他环望了四周的太平军一眼,双手紧握着佩刀,声嘶力竭的大叫:“我是满族的巴图鲁,决不会投降!你们这些汉狗,根本就不是我满洲勇士的对手,谁敢与我公平一战?好叫你们见识见识满洲巴图鲁的厉害。”混战显然自己没有机会,但是单条的话说不定自己还能再拼掉几个太平军,反正自己早就够本了,能赚几个赚几个,他这样想到。
听到了他的话,四周的太平军将士显然群情激动,此时韦俊手下的几个大将也大多在此了,他们显然都跃跃欲试,想给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满洲鞑子一点厉害瞧瞧。还是韦俊的亲兵队长韦有强嘴巴够快,他连忙说道:“国宗爷,就把这个小子交给我吧,我一定要让他知道,我们汉人也不是好惹的。”说完,用热切的眼光注视着韦俊。
韦俊看了他一眼,又看了看四周,见周围的将士们的眼中大多都流露出和韦有强一样的想法,韦俊不由的心头火起,他大声对韦有强道:“你给我退下!你以为你是谁?以为你能包打天下吗?有两下子尾巴就翘到天上去了,告诉你,你还差的远。”
说完,又看了四周的太平军一眼,继续说道:“看到你们尤其是你们这些将领,竟然都有着这样的想法,实在是令我很是失望呀。什么是战争?什么是兵法?就是要以强击弱、以多打少;要集中优势兵力,给敌人以重创,不打就不说,要打就要打死;就是要用最小的代价去获得最大的战果。可是,看看你们,看看你们身边有多少弓箭手,明明大手一挥就能马上送他见阎王的,可你们身为高级将领,竟然想去和最后一个敌人单条,胜了能说明什么?本来就是要胜的;可要是输了呢?输了就是白白付出了不必要的代价。明明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歼灭敌人,可你们非要和别人硬拼,去争那五五开的机会。你们好好想一想,这值得吗?亏你们还是我所器重的高级将领,我看你们一个个只配当个小兵!”
听了韦俊的话,韦有强小声辩解道:“可是他话说的难听嘛,我也是想给他个教训,给我们汉人争口气。”
韦俊一听,不由气乐了。“你打赢他你就争气了?难道狗要了你一口你要要向狗一样在咬它一口吗?要记住,你是人,是人就不应该向狗一样,而要用人的方法去教训教训这只不听话的狗!用鞭子,用刀子,用什么都行,就是不能用嘴!而不费代价的杀了他,就是最好的方式!”听了韦俊的话,韦有强慢慢的低下了头。
韦俊又看了看四周的诸将,继续说:“别的部队我不管,从今天起,在我的部队就要立下这样一条规矩,坚决不允许再出现任何向今天这样的逞匹夫之勇的行为!一旦有人再犯,即使胜了也要重罚,要降职!而现在,弓箭手听令,给我放箭!”
听了韦俊的话,麟瑞也知道自己的打算要落空了,他只好绝望的举起佩刀,大吼一声,希望能让他抓住那可以说百万分之一的机会,将韦俊这个最危险的敌人斩杀于刀下。可注定,他丝毫没有这样的机会,他仅仅向前跑了两步,浑身便插满了箭支,永远的和这个世界告别了。

除了这个小插曲,可以说此战简直是尽善尽美了。自麟瑞以下庐江城五千守军全部被歼,无一漏网,其中俘三千,毙两千;而太平军的损失,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仅仅三百余人,其中至少有一半就是牺牲在将军府里的。
至此,整个皖中,就几乎再没有大规模的清军活动了。可以说太平军此时在安徽的形势已经恢复到石达开率军出走以前的大好形势了。但是,随着此战的结束,韦俊也产生了新的烦恼。
刘铭传倒是如愿以偿的升官了,而且还是连升三级,直接又两司马升到了师帅,统辖此战归降的近两千清军降卒,这着实是羡煞了不少的人。可对于其他人的升迁问题,就不是那么好解决了。此战前,韦俊就已经向士卒们保证了,只要你献的计策有可取之处,就不但能得到赏钱,还能升官。虽然大多数的建议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可还是有很多的建议对韦俊是很有帮助的。
问题就出在这了,很多的人按规定都应该得到升迁,但是韦俊军中缺没有那么多的职位可供。韦俊所部本来就有四个军六万人的编制,可是他为了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实际上仅有编制的三分之一人马,两万人,本来军官就多,现在又有一大批要升迁,就很难再安排了。
黄藩向他提议可以向清军那样加虚衔但不升实职,可韦俊不愿这样,这样就失去了他的初衷。最后经过两天的思考,韦俊终于作出了决定。
他开始尝试在军队中引入政委和参谋制度。由于在九江时韦俊就开始在军队中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在政委方面也储备了一批人才;而此次的全军大献计,也涌现了一大批有想法有战略眼光的人。同时军事长官和政委互相制衡,这样还有利于改变兵为将私有的缺陷;而参谋制度的引入,也可以使一批因作战勇猛而升迁的战将少犯错误,减少损失。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借着这次机会,韦俊便把这一套给搬了出来。
听说了韦俊的意见后,众将倒是出韦俊意料的没有人反对。一方面,现在韦俊军中的将领,基本上全是韦俊的心腹,对他忠心耿耿,所以没什么特别想法,对于韦俊的分权目的并不在意;而且,他们也从这件事情中受到了教育,认识到了好的作战建议的重要性,平时让他们想想不出来,现在有一批人帮他们想不是更好吗?于是韦俊的这两个决定就全票通过了。
根据目前军中的人力资源状况和军队的实力情况,最终决定:初步将政委和参谋制度推广到师一级,因此,在韦俊的部队里就有了师、军、总部三级参谋体制。各师、军的政治委员和参谋长由韦俊和手下的将领、谋士共同商议后任命,此次庐江一战涌现出来的几个比较杰出的人才,如王孝杰、卢子泰、赵东全等,都被任命为了军一级的参谋长。而全军的政委和参谋长,则由黄藩兼任。还是缺少人才呀,本来想把政委和参谋长分开任命的韦俊在考虑人选时才发现,除了黄藩,他手下几乎没有可用的这类人才。文人倒是还有几个,可让他们坐坐文书、统计的工作还行,要用来做政委、参谋,还是算了吧。
还规定,一支部队里政委和部队长同为主官,参谋长与下一级的部队长同级。部队长管指挥作战和训练;而政委则管动员和军队士气,总理庶务;参谋长则负责协助部队长指挥作战、搜集情报、提供建议等。
最主要的还是参谋制度的设立,参谋长以下,还分别设有作战参谋,分理作战计划的草拟;敌情参谋,负责收集情报;情报参谋,负责整理情报;地形参谋,负责行军营地的选址,防务的安排。这些参谋和参谋长就构成了一个健全的参谋体系,当然了,由于是初创,各方面还需要改进,所以,现在韦俊所部的参谋制度还是不完善的,但是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增加,这个太平军中由韦俊首创的参谋制度是会越来越完善的。
这就是所谓的有意向行动的非预期后果了,发动全军一起出主意,本来仅仅是为了能够以最少的损失攻破庐江城池,可没有想到它竟然最终直接或间接的促成了韦俊所部政委制度和参谋制度的创立,不得不说,世事难料呀。
可是换句话又说回来,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的发生都是那么的偶然,原来的世界里参谋制度和政委制度的创立,是不是来源一个偶然的事件?这样的事情又有谁能说的清呢?
呵呵,一直光请大家推荐和收藏了,还忘了说一句,如果您对本书感兴趣的话就请加入本书的讨论群吧。群号:51864636。今天发现有好几个书友留言发表了对本书的看法和建议,也指出了本书的一些不足之处,这些都让我深感欣慰,说明我的付出得到了大家的接受和认可。但是由于讨论区毕竟不怎么方便交流,所以还是请关注本书的朋友加入该群吧,这样会更方便些,谢谢。)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