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安徽诸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十月上旬,韦俊率所部主力到达太平军安徽首府安庆,太平军安庆守将叶芸莱闻讯亲自领众出城相迎。
这叶芸莱原来本非安庆守将,而是桐城太平军首领。他原本是和北王韦昌辉一起以谋逆罪被诛的燕王秦日纲的旧将,受北、燕二王谋逆一案牵连被由指挥降为总制,带罪立功,以观后效。此人亦是太平军中参加过金田首义的广西老兄弟,一直对天国、对天王忠心耿耿,虽然因受秦日纲牵连而被降职,但依然无怨无悔,每战必奋勇当先,多有战功。因此,虽非翼王一系,但仍然甚得太平军原安庆守将石达开族兄石祥桢看重,被任命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桐城守将。
翼王从天京出走以后,四处招揽旧部,准备率军前往江西。因石祥桢多次在翼王面前极力称赞推荐叶芸莱,所以叶芸莱也引起了翼王石达开的浓厚兴趣。他亲自前往桐城,先视察了桐城的防务,见其军械齐整,守军士气高昂,不由频频颔首;后又和叶芸莱亲自交谈,交流经验、探讨局势,两人相谈甚欢。
在离开时,石达开明确的向叶芸莱表达了招揽之意,不料竟被叶芸莱一口回绝,他推辞道:“末将虽对翼王之才干、风范敬佩不已,常愿追随翼王左右,聆听教诲。但末将又深受天王厚恩,为一方守将,末将虽出身草莽,但也深知忠义,食君之禄,自当忠君之事。若翼王仍尊天王号令,末将自当唯命是从,在所不辞;但如今翼王却出走安庆,独树一帜,请恕末将不能从命了。”听完叶芸莱的话,石达开不仅没想别人猜测的那样勃然大怒,反而颔首称赞道:“真乃忠贞贤良之将也。是某无德,所以不能得足下于麾下,而非将军之罪也。将军为人忠义、带兵有方,异日必为天国栋梁。既然足下不能想从,达开这便告辞了。”说罢领众而回。
后来,石达开于七月离开安徽,领兵进入江西,导致安徽战场太平军实力大减,各地太平军在清军的反击之下纷纷败退。只有叶芸莱部因安庆无军驻守,所以撤离桐城,缓缓向安庆退去。在撤军的路上,不但没有向其他各路太平军那样纷纷溃败,反而回身反击打了两个漂亮的逆袭,尽歼追兵,得以安全到达安庆。
时安徽战场太平军多退至安庆附近,因互不统属,乱成一团。又是在叶芸莱的建议下众将才静下来商讨,推举一员安庆守将,统一指挥附近太平军各部,以解决纷乱的局面。最后叶芸莱众望所归的被推举为安庆守将,负责统一指挥附近兵马。叶芸莱也果然不负众望,上任仅仅数天便稳定了安庆局面。后天王洪秀全听闻安徽战场的消息后,也顺水推舟的任命叶芸莱为安庆守将,还升其为检点,统一指挥安徽战场太平军各部残余人马。
在听说了安徽战场的这个太平军风云人物的事迹后,韦俊不由对其深感兴趣,此人即使是在唐浩明的书本上,也被抹上了重重一笔,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其坚贞不屈的英雄形象还是跃然于纸上。所以初次见面,韦俊不由细细的打量了对面的叶芸莱起来。
一看就知道是个有血性的汉子。一百七十多公分的身高,大概一百五十斤的体重,在身材普遍不怎么高的南方人当中算得上是很魁梧了。三十来岁的年龄,棱角分明的五官再配上因长期征战奔波而略带沧桑的黝黑肤色,挺立的笔直的身板,又为其增加了不少的威严。
两人虽是初次见面,但由于都算是一方风云人物了,所以惺惺相惜之下两人倍显亲热。在稍微的寒暄了几句之后,叶芸莱便一边走,一边向韦俊介绍起了安徽战场的形势。如今安徽战场的太平军大多集结于安庆一带,归叶芸莱指挥的大概有两万五千人左右。此外,在安庆北方的怀宁和东方的池州,也都各自驻守着一部分太平军,作为安庆的外围据点,和安庆成犄角之势。怀宁的守将叫刘怆林,是安徽太平军中最为勇猛善战的大将,手下有五千余人;池州的守将叫康禄,此人本是翼王心腹,甚得翼王看重,但也因心向天王而留在了安徽,没有和翼王一起去江西。但由于他所部本为翼王心腹,手下有很多士兵也追随翼王去了安徽,所以人马不多,只有两千余人,但却都是精锐,不容忽视。

此外,叶芸莱还又向韦俊介绍了一些此时也在安庆的太平军将领。但显然,韦俊在听对这些将领的介绍时远没有象听那两位将领的介绍那么认真。因为刘怆林和康禄,也是唐浩明的小说里留下了姓名的人物,韦俊早就记在心里了。
除了知道刘怆林是个难得的猛将外,韦俊还记得他手下的另外一个在后世留下了大名的将领程学启。他本是太平军的将领,但后来在随刘怆林驻守集贤关时,被李鸿章招降,出卖了刘怆林,加入了淮军,而且还是淮军中和刘铭传齐名的最得李鸿章看重的两名将领之一。另外,对于康禄,韦俊就更熟了。康禄和他的同胞哥哥康福,一个加入了太平军,一个加入了湘军,站在了对立的两方,最另人惊奇的是,两人既能都对各自所效忠的对象忠心耿耿,又没有反目成仇,依然相亲相爱,几乎是贯穿了唐浩明的《曾国藩》一书始终的人物。他们两兄弟的际遇,也是书中着力描写的对象。韦俊尤其记得清楚的是这两兄弟中的哥哥康福,善于下围棋,后来就是他招降了原来的世界中在太平军中混的十分不得意的韦俊,使得湘军兵不血刃就得到了安徽战略要地池州,为曾国藩立了一大功;而弟弟康禄,则使得一手好镖,几次差点要了曾国藩的命,后来和天京城中最后的数千太平军一起于天王府,上演了一曲壮烈的英雄悲歌。
想着想着,韦俊突然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我不是一直想组建一支情报组织吗?这个康禄不就是最好的人选吗?而且那个程学启不是李鸿章的心腹大将吗?康福不是曾国藩的亲兵吗?如果我在能把这两个人收服,那不就是最好的卧底吗?在关键的时候一定会有大用。我一定要将他们收服,为我所用!为我所用!为我所用!
由于心里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念头,所以韦俊对于其他的事的处理就有点随便了,这让一直跟着他的叶芸莱奇怪不已。韦俊不应该是一个粗心的人呀?可能是在思考怎么挽回安徽的糜烂局面吧,自己用这样的理由说服了自己的叶芸莱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了。他不由的惭愧不已,我真是没用,稳不住安徽。自然的,他也走神了。所以,两人在交接安徽战场的指挥权力时草草的就完成了。哎,真是一对活宝!
在刚从叶芸莱手中接过了安徽战场的指挥权力之后,韦俊便开始行使起了他的职权,连下了两道命令。一是命令叶芸莱、刘怆林等安徽将领在林绍章的指挥下率部前往六安、舒城、霍山一带,与安徽绿营和团练对峙,稳住安徽北方局势,收复近来被其占领的城池,并寻机联络皖北一带的捻军,共同作战;一是命令胡以晃接手安庆防务,巩固安庆附近的太平军根据地。而他自己则带领本部和周国虞、周国贤兄弟的水军以及驻池州的康禄部,继续沿江东下,寻找江北大营主力决战,以收复、仪征等天京外围据点,保证天京的稳定。虽然,下命令时这样说,但实际上韦俊东进故意拉上康禄,目的就是想要找机会收服康禄,至于打破江北大营,在韦俊心里却是次要的。
实际上,要是放在以前的韦俊身上,甚至是几个月前,韦俊也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的。毕竟,与打破江北大营,解救天京比起来,收服康禄,只是私心,是次要的。而且,虽然他在刚刚融合原来的韦俊和上官明的思想时,也就存下了脱离太平军自立的想法。但是那种想法却是不成熟的,而且在他的心里还是要忠于太平天国、忠于天王多一些的,所以他才会在守住了九江后便出征湖北,存的便是为天王打江山的心思。
但是,随着太平军中他最敬佩的翼王石达开也从天京出走,举旗自立后,他的心态就慢慢的改变了,所以他才会去见彭泽石达开。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了。到了现在,已经把收服康禄挖墙脚看的比解救天京还重要了。是不是也该再找个机会和手下的心腹将领再沟通沟通了?在顺江东下的路上,韦俊也存在着这样的心思。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