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山的记忆与槐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文/文钦
“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古树哪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冈,羊肠小道哪难行走……”这是一首《歌唱二郎山》的歌词,曾经一个时期唱的很是红火,那时我还很小,听到这个歌我才知道还有一个另外的二郎山,绝不是我家乡的二郎山。
我家乡的二郎山,位于陇东黄土高原北部的山陵区里,它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地方,没有什么丰饶的物产矿藏,也没有什么山青水秀的迷人景色,谈不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更不会有人编了歌来唱了。它之所以被称之为二郎山,是因为山上有一个庙,庙里敬的是二郎神,因神而命山,以山而命地,因此也就叫了二郎山,也绝不是为了要借别人的名而扬自己的万儿。
经过搜索查找,有名气的二郎山竟有三处,一是四川的天全县境内,也就是歌词中唱的那个,它是康藏公路的必经处,红军长征时曾经过了这里。这里峰峦叠翠,林海茫茫,峡谷幽深。歌词唱的是修康藏公路时的事。二是河南舞钢境内,据说是二郎担山追太阳至此而得名。这里也是依山而连,临水而立,山清水碧,风光旖旎,四季分明,景色各异,幽林蔽日,峭崖奇石,百鸟齐鸣,百花峥嵘。是属于国家森林区。三是陕西神木县境内,这里是山势蜿蜒跌宕,巍峨险峻。明代正德十三年(1518),武宗皇帝曾来此山,他观山状似笔架,曾御之曰:“笔架山”。据说这里仅殿庙亭阁就有一百多座,也是一个旅游的好去处。有名有望的二郎山竟然不止一处,不知还有没有排不上座次,象我的家乡一样不为人知的二郎山。当然我这里说的二郎山与上面的是无与伦比的,不高、不险、不名,但那里却有我的父老乡亲,是我生长的地方。
二郎山上的庙毁于文革时期,稍加改造,便成了学校,二郎山一度也叫成了红山,校名也是红山小学。校园里有很大的一棵古槐树,足有三个人的合抱之围,能遮挡多半个校园;它苍老而挺拔,尽管树身已有很大的一个烂洞,可以容纳两个孩子,但每当春暖时节,它依然青春焕发,枝叶碧绿,奉献无私,它就是校园里唯一的一个绿色景点。再有一个戏台子,座落在槐树的左前边,是从庙里留下来给学校的资产,我们的教室就设在戏台子里,几个年级合用一个教室。每当上课时,树枝绿叶摇曳在窗前,掩影在教室里,那一个美景也是妙不可言的,我们认为这就是村里最美的地方了。戏台的对面靠西有一个窑洞是封了的,虽然还有一些小的缝隙,可是谁也不敢去向里面看到底有什么。老师曾让我们就大槐树写一篇作文,为此我们问了村里许多年长的老人,谁也说不清这个树植于那个年代,只说他们还是娃娃的时候,就是这个树,也是这个样子。稚嫩的笔下写了一个苍老的槐树,事后不久,县教育局局长不知怎么能够光顾了我们这个偏僻的小学校,检查了我们的作业,也看了我们的作文,自然获得了赞扬与肯定。

晃眼间三十多年过去了,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学校那个地方也没有再去过,自然也不知那个大槐树是否还是那么的绿。有古迹名胜的二郎山我都没有去过,唯有这个二郎山才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在梦中,我时常会去那里,也能见上儿时的玩伴与同学,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一草一木,还有那棵陪伴我们走过启蒙教育的大槐树,总是真切如现实。听着那首激越亢奋,**四溢的《歌唱二郎山》,我已醉在其中,仿佛间唱的就是有大槐树的二郎山。
2008.01.14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