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之扬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文/文钦
三月的扬州,肯定是令人神往而迷恋的,不然就不会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的向往,更不会有“烟花三月下扬州”了;孟浩然的洒脱行旅,李白的深情远送,因扬州的美而竟然流传了千载,成了千古唱诵的名诗佳句。
概念中的扬州到底是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进入到我的脑海的,现在也说不清了。或者是语文课上接受了老师的讲解,也许是地理的描图时曾经添加过这个地名,也可能是李白的那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至少是在中小学时期。当时朦朦胧胧中的感觉,扬州是个很美的地方,至于有哪些美,能美到什么程度,是不知道的了。一个看惯了大山、领略了雄浑与粗旷的北方人,之前的条件下是没有办法能从更多的地方或是途径了解扬州的,从此也就有了一个向往,有机会一定要去扬州看一看,只要是能实地亲临,那怕是只看一眼也行。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曾去过不少的地方,可以说是大江南北都有涉足,其中也有许多江南的水乡之地,但是由于有公务在身,匆忙之中也多了一些疲惫,大多时间基本上是打发在了机关的穿梭与酒桌上,偶有时间也是疲累不堪,闲逸之情已悄然无存,游玩赏景也只是嘴上说说罢了。尽管去了不少的地方,但唯独缺了去扬州的机会,时长日久,反倒觉得自己既没有浪情才华,也没有什么专心一意的务求,多的是拙眼俗态,所以扬州也就成了梦中的一个向往。
虽然是个梦,但这个梦有时也会回到我的脑海里来,让我时不时的翻腾出一些情绪,一种思念,还有一个想往。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诗书画俱绝,当然是我钦佩的文人之一,在那里肯定会有他智慧的痕迹,我也许能沾惹一些灵气。“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是多么的灵动而慧娴,幽隐而绵绵。“十年一觉扬州梦”,尽显诗人为之风流而潇洒,倜傥而不拘的生活情怀,也为文人乐而思效,幽发而神往。竟杜牧有关扬州的诗句就有许多,羡慕神往之情日渐有加。至于杜牧的那个扬州“梦”,今人怕也是只能意会,不能真正的领略其中的俏滋味了吧。闲来拾书,每当读到这些名诗佳句,神往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所幸《忆清有约》大掌柜的,就如武侠小说中描写的那样,或为一些恩怨,或为一种仪式,用最现代化的方式,率先遍发英雄招帖,相约搜狐博友于烟花三月下扬州;我明知自己不是英雄,没有什么看家的本领,侠道江湖也没有我的名号,诸如东邪西毒之类的,凭空之中却也有了一个机缘,有了一个前往的理由,打点行装,尽管没有黄鹤楼的相送,但我也要去扬州。

虽然已经是春天了,北方料峭的寒意还会时不时的袭扰,些许的绿还在等待,还没有真正的出世;放眼展望,似有似无,朦朦胧胧的“草色遥看近却无”,然而南方却是绿柳尽染,婀娜飘曳;红花绽放,迷离神驰;春风荡漾,惬意畅怀。如此之反差如不亲临是难以感受到的,虽然在概念上已经知道了这一点。
相约扬州在如诗如画的瘦西湖拉开了序幕。
瘦西湖与西湖遥相呼应,它以瘦而领衔,以态而营势,以奇而致胜,以怪而纹缀,以水而穿流其中,把这一处又一处的景镶嵌成了一幅美妙的图画,突显水乡旖旎妩媚之风光。我们由南大门进入景园,长堤春柳迎面扑来,袅袅婷婷,层层绿浪,和着湖水泛起的涟漪,似要舞出千古风流来(据说长堤、春柳为一男一女名),烟花之景昭然若显,令人耳目为之一新,气息旋即舒畅。置身其中,环顾左右而难定去向;五光十色,意态犹浓而流连忘返。在慢移步频回顾之间来到了徐园,那一景未完,这一景又现。徐园的经典,就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当年;徐宝山是清末民初的一个将军,他的后人为他建的这个祠堂,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小巧玲珑的观赏景点;这里的地砖铺设的也很别致,一层一层象是水流过的一样,据说也有它独特的含意的。紧接着拾级而上,跨桥来到了小金山,向西展望,静静的流水迎面而来,吹台、五亭桥、白塔等远观近景尽收眼底,有人说,这里就是扬州的“明片”,游人们争先按动了快门,以捕捉自己的定格与美妙。沿着湖边漫步西去,一路的花树异草,一路的景色,一路的品咂,一路楼台直到山,注满了一路的愉悦。猛抬头二十四桥映入眼帘,忆清有约下扬州的大红横幅就在桥上,终于看到了诗中刻画、梦里思想的景点。在熙春台前,杜牧那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的诗就镌刻在这里,为**主席书写,一个洒脱的飘逸,又平添了二十四桥的妩媚。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载,古时这里确曾有二十四个桥,并有名字;也有传说盛唐时,二十四个美女常常在这里映照着明月,吹箫弄笛,杜牧下扬州时也常常欣赏这个活的美景,因此也就有了二十四桥的名字。
瘦西湖是我们下扬州的开始,也是《忆清有约》的序幕,随后逐次光顾了双博馆、史可法纪念馆、朱自清故居、八怪等名胜。简短的两天,虽只能走马观花的看一看,不能尽涉古迹,不能细品韵味,难以全揽总貌,却也是圆了二十多年前的一个扬州梦。
学作游札,是为至记。
2008.04.02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