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美国文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文/文钦
文化现象、文化底蕴、文化素养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内在标志。我曾经看过一个资料;俄罗斯人很爱读书,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有空闲,甚至于连等公交车也不放过,确实是一个爱读书的民族,很少有其他民族能与之相比的。
但是号称世界强国的俄罗斯一夜之间分崩离析,发生了巨大的国家治理的悲剧,是因为能读书的缘故吗?
近有资料显示:美国对此作了认真的总结。俄罗斯人虽然能读书,但是今人大多读的是“时髦”性的文章和书籍,对传统性的、具有文化底蕴的东西涉猎太少,以至于国人普遍浮躁。此论不见得全对,却也有一定的道理。所以美国人在注重读书的同时,引导国人尽可能的读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传统性的东西,以戒除浮躁,强化素质。
看来美国人还是略高一筹,不亏为西方国家的代表,有一定的文化魅力,怪不得世人多以美国为鼻息。
中国是个文化大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传统文化的厚重、灿烂鲜有媲美者。但是今人尤其是年轻人好读书的不多,凡有读者,也是好读时髦文章,听流行歌曲,哼爱情小调,除了专门搞研究的,其他人对传统的、有底蕴的似乎兴趣不大,甚至于干脆不看。许多人认为只要能挣更多的钱就行,学习好不如挣钱多,钱多能享受。这种现象是否值得忧虑,是否应当给以重视,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进行八荣八耻教育的同时,值得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
几千年来,中国人以儒教为本,深受熏陶和教育,历史上的许多名流大家无一不是苦读圣贤书的榜样;同时形成的非儒家圣贤不读,不说,不想的大一统的理念,深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时代至今,事情的两面性,使得今人逆反了传统,背弃了很多好东西,同时在一部分人中产生了崇洋媚外的思想,认为凡是美国的就好,就是精品。不能不承认,这是我们发展进程中的悲剧。

**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巨著的同时,也大量的研读了中国的古籍经典,正是如此,他成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充分结合了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者。传统的东西能流传至今,自然有其生命力,不能因为曾受其禁锢,就全部舍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如何让人们爱读书,而且不仅能读时髦的书,更愿意读许多传统的古籍名著,汲取其中的素养与精华,这与政府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出版部门也当作出相应的努力,降低成本,编辑出版一些能够启迪智慧,强化素养的古著名作,是国人的幸福,是民族的希望。
既然美国人能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为何不能意识呢?小平说过:“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也是我们处理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处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准则。一些以为美国都好的人也当从这里仿效了!
2007.11.23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