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澶渊之役的定量分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下面我们不妨对宋朝的皇帝和辽朝的孤儿寡妇、宋军和辽军、宋将和辽将,做个对比,看看到底谁厉害?也许看过之后,你会痛恨儿童时代从《杨家将》里面得到所谓“宋史”,但历史是无情的。
宋辽战争的双方,在“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层面,赵宋方为太宗炅和真宗恒,辽方为承天皇太后萧绰和圣宗耶律隆绪。作为中原人,我还是奉正朔,先表一表咱大宋天子。太宗赵炅,本名匡义,说老实话,我对他没甚么好印象,简单说就是“刻薄寡恩”。宋初,据说太祖、太宗的老妈杜太后借鉴前朝倾覆之鉴,搞出了个“金匮之盟”,老妈妈本着国赖长君的道理,遗命定下大位继承的顺序,兄弟叔侄,依次嬗进。匡胤而匡义,再传位魏王廷美,传位燕王德昭,天下复归于太祖的子孙。暂且不说这是真是假,赵匡义背盟的举措就让人寒心。先是在开宝九年冬夜把老哥给“做”了,接着“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至于他的军事才能,这里只提对辽方面。我最崇敬的后周世宗早年真对南北局势提出过一个“先契丹后北汉”对辽军事斗争方略,盖辽朝当时的君主是大名鼎鼎的“睡王”穆宗耶律璟,基本就是“主昏于上,民怨于下”的态势。太宗避重就轻,颠倒主次,失掉了伐辽复地的极好良机。在消灭北汉再伐契丹,辽朝内部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过景宗和萧后的改革,辽朝逐渐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此时,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和严密的军事部署是很难达到收复失地的目的的。消灭北汉后,太宗不顾诸将异议,仓卒发动对辽战争,结果是惨败而逃。我说他“刻薄寡恩”,还有一点就是太宗在伐辽之役前,没有实践自己对将士们赏太原之功的承诺。这也算是失败的一个原因吧?
再说赵宋真宗恒,我们说他简直就是一典型之阿Q式的皇帝。澶渊之盟之后他是完全丧失了对辽军事斗争的信心,“澶洲既盟,封禅事作,祥瑞沓臻,天书屡降,导迎奠安,一国君臣如病狂然”。试图通过造神活动掩盖澶渊之盟的耻辱,为粉饰太平,进而大搞迷信浪费活动提供有力的借口。在这个欺骗天下的活动中,宋真宗本人扮演了主要的角色,是天书迷信活动的一手创造者。再看他用的人,“(王)钦若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时谓之‘五鬼’。”这样的结果,导致了非常恶劣的后果,在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消极影响所及,一直延续到南宋甚至后世。对比伯父、老爸的勤俭,他不珍视民力的举措,开创北宋历史上不良先例。佞道造神,消磨了君臣意志,使进取精神化为乌有,更以自身撒谎而作《大中祥符》,迷信天下、愚弄百姓,为极端坏榜样!

而辽方,萧燕燕“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习知军政,澶渊之役,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燕燕十七岁为贵妃,寻册皇后,辅佐景宗十三年,辅佐圣宗廿七年,共计四十年。其间,以韩德让、耶律斜轸协理朝政,耶律休哥负责对外军事,妥善处理契丹、汉族臣僚关系,使文武听命,令行禁止。她能在母寡子弱和边防未靖的危难之中挺身而出,率领圣宗皇帝与文武百官亲历战阵,屡败宋朝君臣名将。大抵不愧是文治武功的女中豪杰了。我们翻检《辽史》之**有20位后妃,除了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和世宗妃甄氏,剩下18个都姓萧,这也与这位“铁娘子”的影响不无关系。忘了介绍了,这位美女姓萧名绰,小字燕燕,乃辽国宰相萧思温之女。好像记得在那本书上看过,耶律阿保机曾自比刘邦,要他的大臣效法萧和而姓“萧”。不过这萧家,原是回鹘人的。
对于圣宗隆绪,脱脱的《辽史》中是这样评价的,“圣宗幼冲嗣位,政出慈闱。及宋人二道来攻,新御甲胄,一举而复燕、云,破信、彬,再举而躏河、朔,不亦伟欤!.....其践阼四十九年,理冤滞,举才行,察贪残,抑奢僭,录死事之子孙,振诸部之急乏,责迎合不忠之罪,却高丽文乐之归。辽之诸帝,在位长久,今名无穷,其唯圣宗乎!”除了“宋人二道来攻”不实外,基本公允。当是时也,东路曹彬、崔彦进,中路田重进,西路潘美、杨业,名将云集,三路大军会师幽州。而战场双方实力悬殊,结果我们都看到了。
孙子曰:“主孰有道?”高下贤愚,立判也,“吾以此知胜负矣。”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