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通读2.04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为政篇第二2.0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有,在整数与零数之间加有,其词意同又。十有五,就是十五的意思。
耳顺,历来有很多解释,其中较具代表性的解释是郑玄的“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
从心所欲中的从,应该看作是纵的意思。
孔子享年七十二岁,本章实际上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经历的简述。
十五岁时,他就立下志向,刻苦学习。当然,这里的学不光是指书本知识,而且包括人品的修炼,即学习怎样做人。
三十岁时,他已经成家立业了。当时,孔子已经开始收学生,靠授课的收入维持家庭生计,且在社会上颇有名气了,这可以用两件事来说明:第一件,孔子婚后第二年便有了儿子,鲁国国君专门派人送来一条鲤鱼,以示祝贺,并因此孔子给儿子取名孔鲤第二件,就在孔子三十岁那年,齐景公访问鲁国时曾特意拜访了孔子,并与他一起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四十岁时,孔子经历了世事沧桑和人间的冷暖,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已经完全确立了,不再有疑惑了。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孔子经历了鲁国的内乱,流亡到齐国。在那里,因为批评了齐国的实权人物晏婴而不得不赔礼道歉;后来,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想留在那里谋事;最后,又为了避免齐国贵族的谋害,匆匆逃回鲁国。正是这段起伏不定的经历,使孔子决定寄情于教书育人。
五十岁时,孔子已经知道了自己一生的命运。如果说人命天定,那么五十岁时人的状态,已经几成定局:一方面看到了自己的精力已大不如从前,因而认识到自己人生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则看到了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正处于生命的顶峰,因而也增加了可以把某件事做成做好的把握。所谓知天命,也就是对自己的命运(一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自己最终将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已经有了十分清晰的判断。

六十岁时,人生阅历极其丰富,不管听到什么都能泰然处之了。所谓耳闻其言,而知其微,就是无论别人说什么,他都能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作出大致准确的判断。耳顺,不仅仅是对逆言而顺,对不顺心的事能坦然自若,而且对于巧言令色者的当面吹捧等,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飘飘然了。耳顺,也可以说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即使面对他人的极端言论或过激行动,他也不会跟着冲动,而是面不改色甚至面带微笑,心平气和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让人肃然起敬。
七十岁时,自己修炼的道德修养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因而一切言行都自然而然地循规蹈矩,纵心所欲也不会逾越于礼制规范之外了。孔子是礼制规范的倡导者和坚定的维护者,越到晚年他越注重礼制的重建和社会道德的规范。他用自己一生的实践,成为我们华夏子孙千百年来学习的楷模。
这是圣人的一生,也是君子修身养性的艰辛历程。孔子把人生整个的修炼历程分为六个阶段,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现在一一对照如下社会现象,不知该有何种感想:十五岁还懵懵的,只知道玩耍;三十岁还不能自立,要靠父母;四十岁还定不下心,到处乱撞;五十岁还想入非非,不切实际;六十岁还脾气暴躁,怨天尤人;七十岁还胡作非为,违法乱纪。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