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回 在夜不闭户的村寨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传统文化中,我们的老祖宗一直把“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作为崇高的理想境界在追求,古代是否出现过这种盛世,我们无可知晓,但是在七十年代,我却发现了很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村寨。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在一个农村小学度过了整整八年,家访了成百上千的农户,深刻地体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这并不是因为当地民风纯朴、社会和谐,而是因为他们太穷,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可遗,更没有什么东西值得去盗。用社员们一句最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吃的在坡上,穿的在身上。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门都用不着关闭,更不用上锁。
有一天,秋风瑟瑟,落叶萧萧。二年级学生张大宝没有到校,我想到他家里去问问情况。
张大宝家特别贫困,这个我早有所闻。他家座落在半山坡上,叫小坝生产队,是一个独家户。当我走近他家时,只见一只小狗在长满荆棘的院坝边旺旺地叫着。这里都是木屋,一般的木屋要有三个列子才能固定两间房,而他家的房子却只有两个列子,两侧都用树杆撑着,后来才知道那一列是被生产队拆走了,因为他家欠生产队的口粮钱,无钱缴款,就拆了一列房子。他家房屋的四面墙不是木板,而是一些柴和包谷杆围着,我绕着屋走了一圈,却找不到进屋的门口。
“张大宝!”我大声喊了一下,张大宝听到了是老师的声音,从包谷杆之间的缝隙里钻了出来,然后挪动了一捆包谷杆,就让我进去了。
“老师,我感冒了,我妈叫我不去上学。”张大宝说着。我见他有点发抖,畏寒畏冷的样子,就让他赽快上铺躺着,他嗯了一声就回到了床上。我靠着床边坐着,一股股汗臭味不时扑鼻而来,好在屋里四面通风,气味散得也快。床上垫的是包谷壳,被压得平平的,张大宝就睡在包谷壳上,盖的是一床破棉絮,其破败程度无法形容,像是一砣黑不溜秋的破鱼网。据了解,这床烂棉絮还是五二年土改时分的胜利果实,已足足用了二十多年。室内四壁空空,除了这张床,不远处还有一个用黄土筑的土灶,灶上有一口缺了口的破锅,几只大小不一的土碗就在灶上,这就是他家的全部财产了。

按理说,他家只有三口人,爸妈都在生产队劳动,只有张大宝一人吃闲饭,生活应该过得去嘛。但是,大锅饭害死人!他爸爸不识字,长得人高马大的,是一位憨厚的社员,只有几斤蛮力气。他每天在队上拼死拼活卖苦力,挣十个工分,是全队最高的,但一分却只值八厘钱,辛苦劳作一天,只值八分钱。他妈妈劳动一天,只有五分多钱。说来好笑,像这样的强劳动力家庭还年年欠生产队的口粮钱,他们喂不起猪,养不起鸡,没有任何手艺,连家门口的两棵桃子树,也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给割掉了。
张大宝的学费,每学期一元五角钱,从来都交不起,都是他父亲给我送两担柴,算抵交了学费。他们吃的在坡上,主要吃洋芋、红苕,都是种在屋的周围,吃一顿挖一顿。他们穿的在身上,几乎每年政府给他家发一件救济棉衣,冬天过冬,夏天过夏,一年到头就那件衣服穿得破烂不堪了。第二年又申请救济,年复一年,这就是贫困的恶性循环吧!
张大宝家从来没用过锁,不管家里有人没人,都是绝对安全的。当然,像张大宝这样不用锁门的家庭在那时比比皆是,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零零零年元月三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