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合理权威(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汉武帝显然不太赞同这种论点,说:“周王朝后期那么乱,礼义何在?史上那么多靠仁义治国的国家和诸侯都完了,为什么?”董仲舒当然是有备而来,说:圣王之继乱世也,扫除其迹而悉去之,复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习俗已成,子孙循之,行五六百岁尚未败也。至周之末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秦继其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尽灭先圣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岁而国破亡矣。自古以来,未尝有以乱济乱,大败天下之民如秦者也。其遗毒余烈,至今未灭,使习俗薄恶,人民嚣顽,抵冒殊扦,孰烂如此之甚者也。汉武帝问道:“在先生看来,我朝的治理问题何在?”董仲舒没有用太多的修饰之词,说:孔子曰:“腐朽之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之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今临政而愿治七十余岁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则可善治,善治则灾害日去,福禄日来。也就是说,在他看来,汉朝建国以来的持续动荡就在于“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完全是用刑罚治理而没有注重从思想上进行统一,没有注重以德治国。他的药方就是“更化”!汉武帝的眼睛露出了亮光,问道:“如何更化?”董仲舒的答案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务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如所从矣!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用儒家思想统一人们的思想。而且他要求,这种“更化”要从皇帝和百官开始。董仲舒的理由是: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四海之内闻圣德而徕臣,而王道终矣!这些言论深得汉武帝的赞赏,一下子就明白了董仲舒所言对于其治国的重要性。随着窦太后的去世,儒学理论逐渐成为汉武帝治国的思想工具,从此也成为历朝历代帝王治国的主要思想工具。俗语讲:得人心者得天下!这种“得人心”可不仅仅是让人民满意,而更为重要的一个核心是能够从理念的高度达成一致,让人们拥有与帝王基本一致的理念体系。罗马祈祷:另一种统一思想的模式尽管西方文明的源起—罗马帝国的开创者没有像东方的远邻如此系统、完整地运用理念体系征服人心,但罗慕路斯也非常清楚使命感对于罗马军队的重要性,他一定要给予他们征服与战斗的精神理由,让他们意识到为国家献身、为国家去战斗是多么荣耀的事情。当有一次被萨宾人包围的时候,人数占据劣势的罗马军人对自己的使命产生了怀疑,一种恐惧迅速在人群中蔓延,罗慕路斯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将双手伸向空中,向罗马城的庇护天神朱庇特祈祷,请求他不要让自己庇护的军队失败。这种祈祷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罗马军队如同中了魔一样,很快恢复了自信和士气,在战斗中表现出了惊人的威力。可见,对于一个追求持续的帝王来说,获得人心不仅仅是自己的行为让人民认可,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思想让人民认同。没有精神上的根本认同,帝王的权威总会从根本上遭遇挑战。纵观几千年的王朝帝王思维轨迹,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思维是其治理国家中的理念原则,这些原则理念构成了帝王统治合理化的精神内核。思维支柱一管理的核心是人性而不是事务圣经?摩西的关注点《圣经?旧约》“律法书?出埃及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摩西坐下来评判众人,众人从早到晚站在摩西的周围。当摩西的岳父目睹了他的所作所为……他对摩西说:你这样办事是不得法的,无疑是在浪费时间,包括你和与你在一起的众人们,因为事情对你来说是过于繁重了—你不能单独去完成。现在你听我说……你是上帝派遣管理众人的人,要把你的事业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直到向上帝交代,因而,你要把法规和法律教授给众人,向众人指出他们应走的道路和需做的工作。此外,你应从众人中挑选出畏惧上帝的、诚实的和憎恶不公平所得的能人;并使这些人成为万户长、千户长、百户长和十户长,并让这些人一年四季审理众人的事。他们会将每件大事向你汇报,并将自己审理小事。这样,对你自己来说事情就比较好办了,他们会与你共同负担担子。看来,西方人很早就在思考管理人们的方法,也就是当西方早期先哲在思考形而的精致理性概念的时候,其落实在具体的行为中就是对于管理人类方法的追求,从亚里士多德的“人是理性的动物”到古代希腊、罗马时代的“议会组织(如元老院等)”整天开会讨论政事,对于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变换,都体现了西方管理的渊源—关注具体的事务。尧与舜的交接:中国管理的原点反观中华文明中的王朝开创者以及管理思想的先哲们,他们认为,管理应该关注什么呢?看看我们的远古祖先是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的。帝尧在感到有些力不从心的时候,问身边的谋臣:“谁可以继承我的王位?”臣子放齐答:“您的儿子丹朱可以呀!”尧马上说道:“唉!这小子愚顽、好斗,不能用!”接着,他又问:“各位,你们看谁还可以呢?”有人说:“共工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可用!”尧说:“共工能言善辩,貌似恭顺,其实为瞒天过海之辈,不能用!”他抬起头,大声说道:“嗨!四岳(四大元老),朕在位70年了,你们能够接替我的王位吗?”四个人都说:“我们德行太薄,不能不能!”尧说:“你们推荐的都是皇亲国戚,民间肯定有很多仁人能士,你们并没有发掘出来!”此刻的元老们也放开了思维,其中一位说:“陛下,民间确实有一位很出色的人才,叫虞舜。”尧笑了:“好,我也听说过这个人,他怎么样?”“哦!他是个盲人的儿子。父亲心性顽劣,母亲也很刁蛮,弟弟不务正业,但是,他都能够用孝心感化他们,所以家里很和睦!如果让他治国,应该没有问题。”尧说:“我先试试他吧。”于是,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观察他的家庭之德。舜经受住了考验,最终登上了帝位。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