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三件大事(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春秋战国时代,特别是战国时代,经常出现近乎屠杀的歼灭战,如早年的“晋阳城逆流战”,当时最强盛的智伯瑶军团便遭到几乎全部溺毙的命运;马陵之战,魏国将军庞涓率领的五千轻骑兵全军死于齐军的乱箭之下;到了战国晚期的伊阙之战、长平之战,遭到歼灭的军队数量分别高达20多万和40多万,如果我们考虑到当时的中国大地人口还不到1亿的话,您就可以知道当时战争的残酷性如何了,相当于现在杀掉了数百万人,几座大城市就荒无人烟了。
当秦始皇进入赵国,屠杀赵都民众以报复该城当初对于自己的不恭,只是战国时代比较突出的一个屠城事件,实际上此类事件常常发生。
这个时代是一个“拳头大的就是赢家”的武夫时代,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霸主,没有了什么君主的影子,有的人野心勃勃,口出狂言,要征服天下,实际上只是一个被野心激发起来的庸人,什么春秋五霸、什么战国七雄,都是争强斗胜的主儿,有谁能够更大度的对待江山和利益,有谁能够胸怀天下而去做大事业呢?那个“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不过仅仅是为了复仇而已!那时的大量思想多是为了争斗而准备的,当然,也就在那样的时代出现了大师级的思想家孔子、老子,但在那个时代,他们的思想并不是最受欢迎的,我们看看他们的一生境遇就完全明白了,那时候的帝王、诸侯们都想要的是什么?苏秦一开始到赵国说赵王的时候,首先谈起了天下大势如何如何,本以为赵王喜欢听,哪知赵王打起了瞌睡,当他讲到如何称霸、如何用兵的时候,赵王的眼睛亮了,开始来了精神!这东西实用啊!
当年,由于子之专权,燕国一片混乱,齐国乘虚打入燕都,齐王打算占据燕国,后又觉得不妥,就请教当时客居燕国的孟子:
“先生,现在有人要我不要占据燕国,也有人要我占据燕国。我想,一个万乘之国这么快就被另一个国家灭掉了,应该也算天意吧!不如占领了它算了!”
孟子深沉的回答:
“占领燕国而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占领呗;古代也有这么做的,比如周武王攻商;如果老百姓迎来的是更大的灾难,那么,他们也会迎接别人的!”
齐王没有太听明白,还是不想离开燕国,继续在燕都抢占财物,士兵也觉得到了占领地,四处烧杀掠抢,燕太子平求告于邻国,其他诸侯国发出警告,要求齐国立即撤出燕都,齐王急了,又来找孟子:
“先生,现在的情况很不好,其他诸侯打算攻打我国,您看怎么办呢?”
孟子还是那样慢悠悠地说道:
“《书》上说,贤君来了,我们就去迎接他。现在燕国老百姓都很痛恨他的国君压榨他们,因此,您才来到这里,可是如果我们同样拆掉人家的宗庙、抢了人家的粮食和珠宝,甚至杀了人家的家人,您觉得能够在这里呆住吗?如果施以仁政,现在还来得及!”
齐王心里老大的不爽:我是来请教对策的,你却来教训我不仁道。
不久,诸侯的兵没有到,燕国的老百姓起来了。齐王才明白了孟子的告诫,但是一切晚矣:“我实在愧对孟子呀!”
楚王就更加直截了当了,当被张仪说动联秦为纵可以得到秦地以及诸多好处的时候,面对大臣的劝谏是一声怒喝:
“闭上你的臭嘴,这都是书生之见,看我怎么得到更多的土地吧!”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楚王不仅不能如愿得到秦国承诺的地,而且与秦国闹翻,两家打了起来,他哪是秦国的对手,几次大败,反而向秦国割地求和。
如此利令智昏的诸侯王在春秋战国时代很盛产,只知道征战得地称王,至于以后如何、如何治理似乎都是小事一桩,甚至认为那都是文人的没有用处的东西!
我们评价领导者肯定是在一定价值观的框架下,我们要用道德的标准衡量,如果仅仅是看战绩、看是否强有力,希特勒不也是最有力的之一吗?还有很多黑社会领袖也是比较强有力的嘛!有些领导者(包括君主帝王)他们未必是打算做坏事,未必不是打算做好事,但是他们的做法引发了人们的偏执、仇恨和复仇的,甚至自身为了美好的理想而动用了残酷的方式,违背了人类最基本的人性,难道还值得人们歌颂和称赞吗?
希特勒是极端的,只要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可以动用一切手段和方式,不管是屠杀还是谎言。在入侵波兰之前,希特勒告诫他的将军们:
“不要心怀怜悯,要残忍地去战斗!”
他蔑视和平和别人的生命,赞颂英勇作战的美德。在希特勒看来正是因为其他生物在斗争中消亡,生命才得以维持。”而且在这场斗争中,强权就是真理。“只有权力统治一切。权力是第一法则”,或者叫“暴力权力是第一法则”。

古代斯巴达时期的残忍争斗也贯穿了类似的思想,而我国战国时代的很多诸侯君主也不乏这类的权力至上者,崇拜暴力解决一切。不过,我们的不少评价者,包括不少的历史学家,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忘记了价值观的心理基础,用所谓“客观”进行非常势利的评价,他们是典型的“胜者王侯败者贼”的提倡者,忘记了很多诸侯的暴行给人类带来的苦难!当看到人们遭受残暴蹂躏的时候就骂他,过了以后又觉得那个时候挺好,我也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理,不过,这使我想起了德国哲学家在《历史哲学》中说得一句话:
“人类在历史中学到的惟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当然,这句话似乎过于悲观,但往往是对于事实的洞见。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指责岳飞是惹是生非者甚至说秦桧实际上是个大好人、是个很有才气的高层管理者的心理背景。
三国时代是另一个容易被人误读的时代,诸多研究者和其他人津津乐道于三国时代的争锋厮杀,甚至将三国时代视为管理优秀、战略伟大的时期,其中的很多领导者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均被视为管理与战略的典范。这不能不说作品给人带来的影响是多么强大,也反应了传播方式决定了很多人对于事实的判断。其实,三国时代本来是中华文明历史上非常短暂的一刻,而且是一个战乱纷飞的时刻,根本不能成为中国王朝的管理典范,可谓权谋化的时代,那个时代被妖魔化了!
请问:张良与诸葛亮相比,谁是更伟大的谋士?
对于很多人来讲,这个问题似乎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因为由于《三国演义》的缘故,当代的诸葛亮“粉丝”很多,几乎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智者。但是,大家忽视了一个特别基本的事实,张良辅佐刘邦成就了一代王朝,诸葛亮则费尽心机地建立了一个当时最弱的偏安小王朝。有人说,那时(是)诸葛亮出生的时间不如张良,实际上,张良跟着刘邦的时候,刘邦的力量还不如刘备呢?而且项羽的力量在当时远远超过曹操等。
诸葛亮的悲剧不在于跟错了人,而在于缺乏大思维,自从他加入了刘备阵营后引进的人才在综合方面没有一个能够超过他来前那几位的(关羽、张飞、赵云),当他死的时候,几乎无将可用,这究竟是谁之一个积弱小国,不是修养生息,而是连续主动征战,究竟何用?为了证明自己还是真的完成遗命?他的连续征战不仅耗费了自己的精力也耗费了国家的精力,他死了,蜀国也亡了。假如能够持续的休养生息,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说不定蜀国可以成功再存活数十年!
三国纵横时代,究竟谁在关注百姓和社会?那些所谓的英雄们只顾了争夺,计谋第一,曹操最是典型,成了很多人的偶像,曹操的用人方式成了很多人的圭臬。但是,很多人似乎忘了,曹操之所以被视为奸雄,并不是由于他好像是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而是他在本质上并不是一个胸怀大志的潜在君主,而是地道的一个诸侯军阀思维,缺少让人民臣服的大思维,利字当头,极其短视,大行权宜之际,不讲诚信,狡诈,心中不能容人,如果与他的主人头刘邦相比,无疑是两个层级的人。
用笔者的话说,曹操是军阀的狼思维,而刘邦则属于君主的狮子思维!
对此,我们可以从他对待孔融、祢衡等人的做法以及杀死吕伯奢一家就可以看出。平原人祢衡是个口才极好、目空一切的人,孔融把他推荐给曹操,他经常讽刺曹操,气得曹操对孔融说:
“祢衡这小子,我杀掉他就像杀死个麻雀、老鼠一样!但是这家伙有点虚名,如果杀了他,人们会说我不能容人!”
最后,曹操还是把祢衡送给了刘表,刘表更坏,把他送给了脾气暴躁的江夏太守黄祖,黄祖这样的粗人怎能容得了祢衡,几天后就在弥衡当面顶撞黄祖的时候,被黄祖一刀劈死了!跟着曹操的人不少都心惊胆战的,因为不知道会有什么下场,也很难猜透他的心思,动辄坑杀袁绍7万兵众。这样的人怎能成就王道?
三国时期应该是中国的“世界大战”期间,我们应该总结的是如何避免而不是欣赏战争本身!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