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锻造三军欲争霸(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众将领中唯一没有露面的只有张清,从演习开始的第二天,这位前东阿府禁军正将就消失在众人的眼中。与张清私人关系混得不错的史进曾向打听过张清的行踪,鲁达只告诉史进张统领正在训练新兵,至于这支新兵属于什么性质,是骑兵还是步兵,鲁达以机密为由搪塞了过去,弄得史进好不郁闷。
攻城演练获益最大的当属史进和武松这些以前没有接触过军事训练的大小头目。以现在每军一千五百人的规模,若是真正的让他们攻击或防御一个城池,那是痴人说梦,但是将一千多人放置在一个演习用的局部城墙上,无论是攻是守,都足以安排一半以上的兵力作预备队,用来展开梯队攻防序列。再者自第一日攻城演练开始,鲁达便着手调拨后寨守备士兵补充进各军中,每次补充的人数为各军的百分之二十,按照鲁达分批补充新兵由各军消化融合的计划,当第五次攻城演习结束,四支步军将扩编一倍,尤其是盛武、宏武和兴武三军,完全达到了当前朝廷编制的军规模。
除了在演习一线指挥作战的各军统领,鲁达、李纲等人也各抽时间到现场观看,李纲更是积极,亲自加入防守阵营出谋划策。
亲临演习现场的鲁达这回算是长了见识。中国作为千年古国,战争艺术不仅表现在兵法战策上,自秦朝始皇帝兴建长城起,以城池为主体的防御战技术逐步演变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守城时有侦听用的器械如瓮听、地听,在防御用的城防器械上,不仅有竹立牌、木立牌、布幔、木幔、皮帘、垂钟板、蔑篱笆、皮竹笆、护城遮架等遮挡器械,还有加强城门和城垛防御的插板、墙门、槎碑、塞门刀车、木女墙等。尤其是用浸透水的木头制成的的木女墙,能在城门、女墙被敌摧毁时进行应急性的补救,以阻止敌军从突破口冲入城内,还有抵御和托阻敌军云梯的叉杆、抵篙等稀奇古怪又功效显著的专用工具。
而针对进攻方使用的撞击砸打式守城器械更是五花八门,足以显示出宋朝守城方面已经具备的成熟技术。有撞毁敌军云梯和尖头木驴用的撞车和铁撞木,有击砸敌军人马和攻城器械的各种檑木(夜叉擂、砖檑、泥檑、木檑、车脚檑)、奈何木、坠石、狼牙拍等。
至于阻止敌人行动和杀伤敌人而用人工制作的各种障碍物,如铁莲黍、拒马、鹿角木、地涩等物件不过是守城战中为不足道的一部分。
鲁达不得不承认,由李纲亲自参与主持的演习用城墙施工和攻防器具准备工作极其到位,当面对花样繁多的守城器械和攻城器具的时侯,他自内心深处感到了自己对冷兵器时代战争认识的不足,其复杂性和多变性远不是自己当初想象的那么简单。自醒之余,鲁达也是偷偷恶补匮乏的相关知识。以他脸皮之厚,在李纲向他虚心请教攻城演练设置方面不足的时侯,这位什么事儿都能说上几句惊人之语的大当家也难得的表现出了谦逊和不耻下问精神。
不过如此学习实践一锅烩的美事在密州城墙下却变了模样。塌陷的城墙宽度足有十余丈,在这段残垣断壁处,任何一方作为防守者都叫苦不迭,因为城内城墙受周围充作房屋的土堆所影响,无论守军以添油战术分层抵抗,还是组织以百人为单位的反冲击,都因地形限制了兵力运动而无法取得效果,连用来充当临时障碍物的拒马、鹿角等物也在这段坍塌的城墙处也无法起到应有的阻挡效果。四支步军,包括史进率领的最喜欢搅成一锅粥肉搏战的近卫军都对担当防守一方苦恼不堪。
对于假设密州城墙部分塌陷为目标的特殊演练,鲁达要求以进攻方冲进城内并击溃守军的时间为评分标准,这个评定方式无意中产生了一个后遗症:近卫军、盛武、兴武和宏武三军后来各自形成了一个具有自己风格的“精英部队”。这种带有各自军队风格的军中翘楚后来也成为各军用来攻坚或誓死抗击时的杀手锏。

杨志部在守城作战上以橹盾加枪林造就了盛武军防守坚盾的美誉,在杨志的盾墙下,任何一支人马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才能撕开一道缺口,还要谨防盾阵内隐伏的刀斧手反扑。这种坚韧顽强的防御方式和杨志的性格颇为相似。
秦明部则是十足的体现了霹雳火的脾气。在攻城战时一波接一波的攻击永无休止,便是守城的时侯也擅长防守反击,绝不会被动防御。以秦明为首领,宏武军中召集的二百名手持大棍的军汉组成的三角冲击阵所凝聚的强大攻击力为四支步兵之首。但是秦明的宏武军也一直是演习中理论伤亡数字最高的队伍。
史进带领的近卫军除了把单兵作战能力和肉搏能力发挥到极至,还逐渐表现出一个独有个特征:狡猾。
无论是此前的对垒演习,还是后期的攻防演练,近卫军可谓是机关算尽,什么陷阱阵、疑兵阵、声东击西法,总而言之是花样百出,这么一支没有副统领也没有参军设置的队伍,竟然是小聪明不断。
最可恶的是面对杨志坚盾阵,头一批进攻的三百名近卫军撞壁后自称败回去要领受严厉军法而集体投降,杨志当时也一阵犯晕,还没有听说过演习中有投降这一说呢。好心命令盛武军士兵将投降的近卫军安置到盾阵后方不久,一面近卫军的大旗在杨志守卫的密州城墙内高高扬起,合计着这些近卫军是假投降,杨志当时气得哭的心都有了。在鲁达的默然微笑下,近卫军假投降取得的胜利算入了成绩中。
事后的杨志、秦明等人一直在琢磨一件事情,你说史进看起来挺忠厚一人,咋做起事情来就这么诡计多端不厚道呢?还是受了冤枉的史进解释出了道理:“你们怎么不看看这支队伍是谁的近卫军?”
抛下如醍醐灌顶状的杨志、秦明等人,史进在胜了杨志后的第二日,美滋滋地把出这个主意的指挥使提拔为近卫军参军,这还是二龙山头一个以武职转为文职的特例。自此以后,近卫军多了一个称号—————不择手段的“卑鄙军”。
武松率领的兴武军旗下有一位本套书里很肝胆狭义的人物担任统率五百人的指挥使,此人来自河北东路蓟州府,姓石名秀,江湖人送外号拼命三郎。石秀与结义兄弟杨雄因为摊了人命案逃离蓟州,来到青州一带临时落足,正赶上二龙山广招人马,二人商议后觉得与其整日里东躲西藏不如上山入伙,便双双投奔了二龙山。石秀凭一身武艺入了军中,杨雄则因公门出身,在李纲手下听差,协助管理山寨的日常治安。
武松加拼命三郎石秀合在一起,各位看官以为这样的队伍该是什么风格?您就猜吧,猜到电视台推出超男节目你也猜不出来这个!
——————————————————————————————————————————
PS:首先感谢梦浮生朋友在简评区对宋朝度量衡与当代度量衡的换算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说实话,这个东西也曾折磨了我半天,我甚至忍不住想直接用公里、平方米、米、公斤这些现代测量名词了,因为古代的十六位进制和十二位进制的确很消遣人。不过我也想开了,有些东西稀里糊涂一下吧。
然后回狼武士朋友,关于鲁达是开展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还是攻占大城市辐射农村的战略,这个以后书中会有交代。
仅我个人观点,抗战时期GCD运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是对的,因为大城市本身是重兵集结的地方,而且在当时情况下,以铁路、汽车等高速运输工具提供给统治阶级后勤高效率运作的可能,又因起义者和统治阶级在武器装备上的过分差异,形成了“全面对抗等于找死”的因果关系。
而在落后的古代,当工业还没有上升到那种高度的时侯,城池并非望不可及。尤其是大型城镇,拥有乡间无法具备的资源:粮仓、官库银子和工匠。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