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讨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请各位读者大大支持,看在我辛苦写书的份上,多多给票——
长生带着旺信三福,请了姚先生,一起下去讨债。姚先生四十多岁模样,是家里的帐房。这一次长生说什么也不敢再建议走着去了,要了辆车,和姚先生两人坐了。旺信与三福却没有资格,还是劳动双腿。
旺忠目送长生几个出了大门,向城外行去,心中却在思量,将那帐本献出去到底献给谁好呢?老爷么?不成的。老管家跟了老爷几十年,相比自己,只怕老爷还是更相信老管家一些。且不说老爷未必会责罚老管家,就是罚了,对自己也未必有多大的好处。大少爷的长随是老管家的儿子,当然排除在外;此事对二少爷利害关系不大,他未必会下大价钱;那么剩下的也就只有三少爷会对之有意了。出人意料的是,昨夜那二少爷倒来找自己说话,还微露招揽之意。草包旺孝却在自己面前炫耀,二少爷如何器重他,甚至说要替他做媒。但愿旺孝还没有蠢到家,只听了些空口无凭的暗示就把自己卖了。如果决定要献给三少,什么时候好呢?
北方冬天晴朗无风的日子,并不太冷。今天就是这样。早晨热气腾腾的早餐下肚,阳气正盛,长生又年轻,坐在车中不觉得寒冷,反而因为出门前的一阵忙碌,头上微微见汗。出城里许,道路两旁房屋渐希,收割后空旷的田野倒足以纵目。长生运目眺望,精神不禁一振。
他这里初掌权柄,年轻气盛,姚先生却已是个中年人,暮气多于朝气,更兼长年久坐不动,气血不旺,如何受得了。现在少爷打开三面车帘只顾贪看风景,他却有苦说不出,只能缩了缩身子,望棉袄中躲。
长生见此,边放下两边的窗帘。如此一来,姚先生顿感好多了一些,道了声谢。两人由此开口,谈起了天气。
长生初执权柄,原本不过是不管事的纨绔子弟,与姚先生也没有什么交往,正有些话想与对方谈,便自然地从天气谈到收成。
“姚先生多年来一直掌管家里帐房,长生有一事不明。请问先生。何家五百余亩良田,田租几达四成,却为何田庄上,五年倒有三年亏钱,还要每年贴进去几十两?”
长生粗粗翻了遍田庄的旧帐,工夫没有白费,让他看出了一些问题。
姚先生沉吟着,回道:“三少爷,你这一开口,就难倒了我。帐房只管记帐,这些问题我可不清楚了。”
长生心中自是不信,却也无法,只是问:“那谁会清楚呢?”
姚先生想了想,说道:“那只能问老管家了。向来是老管家怎样报来,文炳就怎样做帐。”
长生见问不出名堂,心中却怀疑是否另有猫腻。便换了个话题,问道:“那请问姚先生,咱家这些田地,田赋可是由我家负担?”
姚先生一笑:“田地既在何老爷名下,不是何家负担,倒是哪个负担?”
长生一窒:“我是说,田赋是否包括在佃户所交的四成租子中?”
“那是自然。否则,田租也不会如此之高。”
“田赋不是只有三十税一么?”
“洪武爷定了三十税一。”姚先生又解释道,“那不过是正赋。还有徭役,加派,火耗,还征要棉布,丝绸等。”
“那总共是多少?”
“大概是平年出产的两成多。”
“我算下来为何不到一成半?”长生提出异议。
“少爷大概未算损耗。洪武爷定下规矩,纳税交粮,由农家自己运往军镇或仓库。这路上人吃马嚼的损耗却也要算在里面。”
“咱们这里竟没有行那条鞭法么?还要自己运粮?”
“文柄也听说,东南沿海行那条鞭之法,官民皆都称便,只是陕西为何不行,却非文柄所能得知。”
“即便如此,那田租尚还有余,怎会要家里贴钱?”
“少爷有所不知,这一县之地方圆百里,县上算上县太爷,县丞,衙役,所有在册官吏也不过十多人,夏秋两赋,却是如何收得过来。自然要靠那些不在册的白役帮忙,奔走催粮。这些人难道不要吃饭,自然要加在这赋税之中。”
长生既然前世是历史系教师,自然心中有一笔帐,对姚先生之言仍然将信将疑。只是这白役催粮,也没个凭据,就算老管家有什么猫腻,却也拿他无法。长叹一声,说道:“都说百亩粮田就可耕读传家,竟是以讹传讹。”
姚先生顿了一下,说道:“也不是不能。不过那些人家,都是有功名在身,得免田赋。不然的话,那自是清苦得紧,有个风吹草动,这家可就难再传下去了。”
长生听来,姚先生口气似乎轻松了点,想是知道长生问完了话。
何家的土地都租给了佃户,每家佃田少则十几二十亩,多则三四十亩。总共有近十**家,不欠何家银子的倒是少数。在帐本上看,每家所欠,一两二两的居多,最多的近五两。

陆大还是那样一副讨好的笑容,三福第一次来收债,忽然觉得自己重要起来,兴致很高,问道:“少爷,咱们这就开始?那先上哪家?”
长生苦笑一下,看看这几人,陆大常年住在庄上,却不属家里人,姚先生只管打算盘,过会儿能担纲万恶的狗腿子,也只有旺信和三福了。旺信倒是一脸平静,也不知道他是否有做狗腿子的觉悟。只是想不到三福还真有狗腿子的天分,如此跃跃欲试。
长生心中早有定计,却从欠钱最多的人家开始。
高家虽然只是三间土坯房,外面看看倒也还整齐。陆大上前叫人,过了好一会儿,人才出来。陆大介绍说,这就是高家当家的,人都称他高柱儿。高柱儿只是常人高矮,听说这是何家三少爷忙不叠地打招呼往屋里请,长生摆了摆手,看看两个狗腿,旺信当即上前说明来意,姚先生一查帐本,一共四两十钱,外带利钱五成,连本带利共计六两十五钱。高柱也不多话,进去半柱香工夫,才出来嚅嚅地抱歉道:“我这只有三两二钱银子,余下的,请三少爷再宽限宽限。”
三福上去拿过银子,掂了掂:“三两一钱。”长生一看姚先生,姚先生扒拉扒拉算盘:“还欠三两十四钱。”
“高当家的,你可听清了?”长生不动声色,扮演恶霸地主的角色,“还有近四两银子,那你倒说说,什么时候能还上呢?”
高柱嚅嚅着,最终还是重复原先的一句,只是求告宽限。
长生说道:“那你倒说说,宽限到什么时候呢?大年三十可成?”
高柱摇摇头。“那么正月十五呢?又不成?那正月三十呢?”高柱还是摇头。
“你这也不成那也不成,我看你还是退佃得了。”长生不耐烦得扔出了这颗炸弹。
却不想高柱听了只是愣在那儿,一动不动。长生心里苦笑,碰到这样的蔫人,自己的戏可就难以往下演了。
陆大倒机灵,提醒高柱:“还不跪下,求求三少爷?”
高柱跪下了,也不说话,只是嗑头。长生心里一松,这一出还能继续唱下去。脸上仍然冷若冰霜,熬了半晌,嘴里才说:“要宽限倒也不是没有办法。少爷我手头有些高产的谷子,名叫包谷,如果你答应试种,包你能还上欠债。”
高柱停了嗑头,眼望着长生,半天才憋出一句:“从来没有种过的东西,万一种不好,那可…可…怎么办?”
“少爷我会找人来教你的。你现在田里的可是冬麦?”
高柱点点头,长生继续道:“那就好办了。明年麦收后,不要种谷子了,就种这个包谷。”
“这包谷亩产多少?”高柱还是满腹疑虑,
“亩产在一石半到两石。二十亩地,少说也能多收个十五六石,值三四两白银不在话下。”
“若是如此,我倒也愿意。”高柱却又再问一遍:“若是种得不好,收成达不到,那……”
“如果达不到,那就算本少爷的。”长生宽慰道,“另外,你腾出半亩田种长生果。种子少爷我会提供,到时我自会派人来教你如何种植。”长生一摆手,制止他说话,“这半亩田地的收成,少爷先买下了。姚先生,你来算算,那是多少?”
姚先生当即算开了:“麦黍复种,冬麦亩产按九斛计,市价每石半两白银,谷子亩产按八斛计,市价每石三钱白银,半亩田收成价值白银四钱八分。”
长生问道:“你可满意?”看着高柱嚅嚅,长生一笑说:“姚先生,麦黍亩产就都按一石计好了,麻烦你再算一遍。”
姚先生算后回道:“白银五钱五分。”
“这也太麻烦了。这半亩田的收成我就按白银六钱折给你,你意下如何?”长生问高柱,看他木木的样子,知道他也说不出什么话,又向姚先生道:“高家还欠债三两十四钱,帐上就就扣掉六钱好了。”
长生又叮嘱了一番,便离开了高家。
剩下的欠钱佃户,就让旺信与三福两个狗腿子出马了。照着长生的示范,凡是还不上的佃户,就以退佃相威胁,逼着他们弃黍改种包谷。有陆大帮腔,很是顺利,最终有三家佃户不得不就范。
明清小麦玉米亩产见http://www.xiaoshuodaquan.com/simple/index.php?t10719.html,大抵北方小麦在一石以下,玉米应高于小麦,翻一倍应是可能的。
花生亩产见http://www.xiaoshuodaquan.com/paper2/DBCA9BDE/,大概在一百到二百斤。
玉米与黄豆套种的亩产各二百斤,这是建国初成都蒲江县的记录,http://www.xiaoshuodaquan.com/html/xxym2.asp?ID=6517
关中地区玉米小麦套种复种,http://www.xiaoshuodaquan.com/article/2005/07/19/15677.shtml,
花生概述,http://www.xiaoshuodaquan.com/936576.html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