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集 出关阅视5-6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5 山海关
[六月二十六日傍晚,孙承宗、鹿善继、宋献一行终于抵达山海关。辽东经略王在晋出城十里,将孙承宗、鹿善继、宋献等迎入山海关城公馆住下,第二天,王在晋陪孙承宗等阅视拟建的重关新城工地。孙承宗、王在晋、鹿善继、宋献还有监军道阎鸣泰、袁崇焕、张应吾、邢慎言等骑着马从东向西沿着新城走向走了一遍,一边走,王在晋一边向孙承宗介绍新城的规划。
王在晋 新城距老城墙八里,关门设在八里铺,城墙从三道关建起,绕着角山,逶迤向东直到大海,共长三十七里。附属设施还有台、寨、营房、公厅等等。重关工程刚刚动土,已奉命停了下来。前面就是八里铺了。
孙承宗 整个工程,准数要花多少钱?
王在晋 核算是白银九十三万两,但不包括城楼和辅助设施。
[孙承宗点头不语,唯皱眉思索。
[一行人回到旧城。
孙承宗 新城修好以后,派多少兵守?
王在晋 四万兵。
孙承宗 把守旧城的四万兵调过去吗?
王在晋 不,另派四万兵。
孙承宗 这么说八里铺之内当有八万兵了?
王在晋 是。
孙承宗 八里铺西北的一片石不也应当有守兵幺?派什么兵去?
王在晋 那里已有守兵。
孙承宗 多少?
王在晋 二千三百。
孙承宗 整个山海关驻军总数多少?
王在晋 大数是七万。
[孙承宗仍是点点头,没有言语,他还在考虑。
6 山海关长城
[第二天,按照王在晋的安排,孙承宗沿长城视察了兵力部署。
[清早,孙承宗等由王在晋引导,仍然骑马由山海关向西北方向的三道关进发。走十里路到达角山关。
王在晋 (指点着向承宗介绍)长城从此向上,沿着山脊攀升,然后折而向北,就到三道关了。
[长城从三道关又折向西北,再折回向北,下角山遇到一道山口,下面是一条不大的河流。孙承宗驻马望去,只见长城从角山驰下,并没有下到谷底,而是宛如一道长虹,跨越山谷,凌空飞了过去。长城下面是一座石桥,桥有九跨,成为九门。此处长城是以城为桥,以洞为关,叫做九门桥城,号称铁关石洞,横亘于白沙黄土之间,蔚为壮观。
王在晋 桥城下面的河流,是关外九江河的一个支流,上游口阔下游口窄,旱时无水,即成为出入关口。遇到下雨,山水奔流而下,万道泉飞,顷刻汇成河流,九个桥洞便成为九门通水关。这是一片石的一道险关。
孙承宗 九门口关也叫一片石吗?
王在晋 是。(指着山口两侧的烽火台)这道险关,两山对峙,设有烽火,建有炮台,敌人来攻,远远的就能发炮轰击。这里驻扎辽兵二千三百多人,由一员副将率领。这些兵将都带家眷,关在人存家存,关失人亡家亡,因此肯于驻守。除此二千三百人外,还有从西南来援的五寨土司莫大功和田应封带的一千士兵,也驻守在这里。还准备再调一支军队作为奇兵在此埋伏,倘若金军攻打角山关,可以从一片石出关,拦腰横击敌人,必获大胜。
孙承宗 (听着,捋着胡须)好,好。
[过了桥城,走二里路到庙山堡,再走八里到达黄土岭关。从关楼向西望出去,有一片新修的房子。
王在晋 这个村子名叫铁场堡,老百姓都搬走了,官兵把破屋旧房修葺一新,准备驻军来了驻跸。从黄土岭望关外,地形比较宽阔,容易集结军队,所以黄土岭也是要冲之一,其重要性不次于一片石。
孙承宗 这个关口设在高处,凭高守关比较容易,不象一片石那样地形低容易通过。
王在晋 所以守军不多,本由守备路元宁带领九员战将,兵士八百五十一名,马一百七十三匹驻守于此。前不久又把莫大功的士兵分了一半调来,黄土岭关可保无恙。
孙承宗 好,好。
[离开黄土岭关,一行人沿着流向桥城的那条小河一直北行。
王在晋 这地方叫坑儿谷,从这儿再折向西,大约走二十里路到达大毛山。再经董家口、城子峪到水门寺。咱们得从水门寺离开长城,沿着一条小河走十五里路到达驻操营。安排在驻操营用午饭,午饭后稍事休息后再继续视察。
孙承宗 吃饭要简单,不要耽误工夫。——驻操营有多少兵?
王在晋 现有兵士一千六百四十八名。加上大毛山守军六百六十名、城子峪守军五百名,这一带共驻兵二千八百名左右,马一千余匹。在驻操营驻扎的是延绥八卫的士兵。这支部队从万历二十一年就从山海关开过来,一直驻守了近三十年。
孙承宗 鹿善继,把从京师带来的地图取出来,将各地驻军兵力标上。
鹿善继 是。(取出地图标示)
[到达驻操营,大毛山提调李魁春、城子峪固原守备蒋机等都来迎接参拜, 孙承宗一一慰劳勉励,还视察了士兵营房,伙房等处。
[饭后,孙承宗等再沿河上行,到平顶谷。这一带沟谷深邃。积水潺湲,四周高山壁立,谷地乱石参差,林木蒙茸,荆藤遍地,虽然风光奇丽,却显然不是兵争之地。从平顶谷登上长城,沿城南行不远是板厂峪,过板厂峪再南行二十多里,就到了重要“抚场”义院口。

王在晋 义院口是一个“抚场”,就是我朝官吏招待赏赐西部蒙古部落首领以及与少数民族定期易货贸易的地方。义院口上通山神庙,下达驻操营和石门寨,是长城有名的关口之一。
孙承宗 义院口俨然一座小城啊!官员抚夷在哪里?
王在晋 (指着城楼)就在抚夷厅右边的城楼上。
[义院口城池不大,四周是山,一条小河从西北方穿过长城流经义院口西门向东南流去。它流经长城的地方也是一道水关,在水关右边建立有一座抚夷厅,厅右城墙上方有城楼一座,明边臣常在这里接见、款待和犒赏西部蒙古部落的首领。
[义院口驻军首领抚夷游击将军朱梅率领二十多位军官早已在城墙上迎候。朱梅三十多岁,生的身高肩宽,四方大脸,面色黑红,连鬓胡须。见到孙承宗、王在晋倒身下拜。
朱 梅 参见中堂大人,参见经略大人。
孙承宗 朱将军请起,你们辛苦了。
[朱梅又与阎鸣泰,袁崇焕、张应吾、邢慎言等作揖行礼,相互寒暄。而后引承宗等进入抚夷厅落座,令小校献上茶来。孙承宗啜一口茶,问朱梅。
孙承宗 朱将军这里有多少人马?
朱 梅 (起身回答)将领二十一员,军兵二千六百一十名,马八十八匹。
孙承宗 守关抚夷,兵力够用吗?
朱 梅 兵力已强,不必增设。
孙承宗 军饷每兵多少,能按时发吗?
朱 梅 每人每月五钱银子,能按月发足,就是太少了点。
孙承宗 确是不多。(又问王在晋)都是五钱银子么?
王在晋 平均五钱,兵士情况不同,有多有少。
孙承宗 士卒五钱银子,够生活不够?
朱 梅 这里的兵士都有家眷,家属们也都种点地,五钱银子凑合着也还能过。
孙承宗 现在国家困难,老百姓日子也苦,皇上不忍心加派,这点钱还是皇上从内帑拨出来的。给大家解释清楚,体谅一点。以后想办法增加一点。
朱 梅 (抱拳称)是。
[孙承宗见时间不早,不敢多歇,便不下长城,再在朱梅等陪护下向西南方行进,不过三四里光景,到达拏子谷。从拏子谷向西南望过去,见山势越来越高,越来越陡,长城像一条巨蟒,昂扬向上,越发显得雄伟壮观。
王在晋 中堂大人,再往前就是响山了,响山一带山高路险,口隘不多,守军也少,过了响山就是青山口、桃林口等关了。今日时间不早了,请枢辅大人就此回关吧
孙承宗 (抬头望了望太阳,果然已大偏西,估计已到未申时之间,便点头允诺)
回山海关?
王在晋 不,先回石门寨。
[于是一行人从拏子谷下城,沿山溪而下。王在晋还是边走边介绍。
王在晋 石门寨夙称桑麻膏腴之地,它四面环山,中间平川碧野,石河和它的两条支流从四面山上流下,浇灌着这块风水宝地,然后在蟠桃峪汇合,切开角山余脉直向山海关流去。此地虽无险阨可据,但它北距义院口,大毛山,东距黄土岭,一片石,南距山海关,都差不多三四十里路,是各个关口天然腹地。因此自古多屯兵驻防。现梁朝柱和七员战将在石门寨驻训,有士兵二千零一十九名,战马五百六十三匹。
孙承宗 (在马上眺望着石门寨一带的景致)要是没有战争,要是天下太平,再有个好官管理,这石门寨该是个多么好的地方。有山有水,土地肥沃,不怕旱不愁涝,简直就是庄稼人的乐土啊。
[不大工夫到了石门寨。都司梁朝柱等正在寨门迎候。
[进入寨门一看,承宗的心一下凉了半截。原来石门寨因为距离关外很近,居民与关外亲戚也多,寨子里头住满了辽东过来的难民,比在永平看到的情形更加悲惨。稍门洞里,厦子底下都住上了人家,一些窄小的胡同顶上,搭上些柴草秫秸,底下就成了遮风避雨的房屋,就再那儿安锅做饭,铺蓆睡觉,过起了日子。
孙承宗 这些个都是难民哪?
梁朝柱 都是,一天比一天多呀!
孙承宗 得想办法呀。现在是夏天还能凑合,这要是到了冬天,下了大雪可怎么熬啊!(仰天一叹,不忍再看,迅速策马,走了过去,急急走入石门寨营房)
[梁朝柱先向孙承宗,王在晋报告了石门寨驻军训练的情况,然后引孙承宗等视察军营。走到马号。
梁朝柱 这里是马号,一共有五百六十三匹马。
孙承宗 现在兵缺,战马更缺,要细心养训,既要养好,又要训好,以备将来大用。
梁朝柱 是是。
孙承宗 梁都司,我们你,从海边到义院口,长城的长度是多少?
梁朝柱 有两万多丈,一百三十多里。
孙承宗 石门寨到山海关有多远?
梁朝住 有四十多里吧。
孙承宗 怎么反倒近了?
王在晋 (笑着解释)长城从山海关到大毛山大体上是从南向北,从大毛山到义院口大体上是从东向西,从义院口到石门寨却是从北向南,我们是绕了多半个圈儿,又快回到山海关了。
孙承宗 (听了,哈哈大笑,随即起身)既然快到山海关了,那咱们就回去吧!
王在晋 (对梁朝柱)得,你的饭白准备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