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集 出关阅视1-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 密云道中
[天启二年六月十五日寅时,天早早就亮了。在景色熹微中,一辆车一骑马从京师德胜门驶出快速向北进发。车上坐着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孙承宗、兵部职方主事鹿善继、中书舍人宋献三人。三人皆着官服。车夫三十多岁,精神健旺,跨在车辕上,把长鞭用得脆响。孙承宗的仆人南州骑一匹枣红马跟在车后。南州带一顶宽遮阳帽,壮士打扮,悬着一把腰刀,背后背着孙承宗的“秋吟”宝剑。
车 夫 大人不是要去山海关吗?怎么绕道密云哪?
南 州 蓟辽总督王体乾正在密云视察,孙中堂打算先到密云,特地去征求王总督的意见。
车 夫 我说的呢,上山海关走密云不是绕远了吗。
南 州 我加快了啊,我得先到密云,提前通知王总督。(打马驰骋而去)
[孙承宗等四人,踏踏地走在官道上。
[太阳还没有升起来,清晨的空气十分凉爽,承宗把车窗打开,好呼吸乡间新鲜的空气,好观看田野美好的风景。
[五月中旬下了两场透雨,路旁的高梁已经没过人顶,早播的谷子已经秀齐了穗,绿油油的一片生机,不时见到一片片瓜地,种着西瓜,甜瓜,都已成熟,道边用苇席搭建的三角形瓜棚,撑开两翼如同展翅的飞鸟。
[早霞正在东方飞起来,一层层浅灰色的云彩被朝阳晖映,逐渐变得透明,变成绯红,胭脂色的光芒漫着绿色的庄稼地直射过来,给清晨跑在官道上的这一乘一骑镀上一层金红。
[鹿善继坐在官车的右侧,他望着坐在左侧的孙阁老心中暗暗喝彩。孙阁老戴乌纱帽,穿着团领绯红袍,官袍上绣着仙鹤,腰间系着玉带,高大魁伟的身躯稳稳重重地坐在绣墩之上,他沉毅的脸庞被朝霞映衬得红光满面,最美的是那一部足有尺半长短的银白色的大胡须,随着行车带起的微风在胸前飘飘洒洒,显得潇洒从容而又威风凛凛。鹿善继不禁从心中赞叹:孙阁老真真是元戎风采!
孙承宗 有句俗话,叫作“五月十三磨刀雨,六月初六晒龙衣”,今年是磨刀雨也下了,晒龙衣也晒了,看来年景不错。
鹿善继 高粱长得好,谷子也不错。也是这一带地壮,应属上壤。
孙承宗 听说嘉靖年间,令祖父鹿久征在息县当县令的时候,把息县的土地全都报为下壤,此事可当真?
鹿善继 那时嘉靖帝下诏统计天下地亩。土地分为三等,上壤、中壤、下壤。以定赋税。各地为迎合上级多报上攘,只有家祖父,把息县土地全部报为下攘。上司责怪他,他说:“皇上统计地亩,是为了减轻老百姓负担,息县土地本来贫瘠,多报上攘岂不是加重百姓负担吗?”
孙承宗 鹿大人你当年在户部,将广东金花银留作辽饷而不入内帑,惹得皇上发怒,被夺俸降职,逐出京城,真有乃祖之风。
宋 献 定兴鹿家,乃是畿南首善人家。鹿大人的父亲鹿太公,无意官宦,在家乡江村耕读自适,苦节自砺,勤劳自乐。我听说定兴县令仰其高名欲见,当时鹿太公正在田间施粪,将铁锹往地一扔,昂然而往,其坦荡如此。太公为人慷慨好义,急人之难,倾家荡产,在所不辞。
孙承宗 畿南鼎望之族,三代家风传世,不容易呀!
鹿善继 大人过誉,善继不敢当啊。
孙承宗 此次去访王总督,伯顺以前与王总督熟识否?
鹿善继 并不熟识。只是听说王总督是一位老资格的边臣,是最善与“西部”打交道的。
宋 献 赫赫大吏呀,如今也褂着兵部尚书衔哪。
孙承宗 经验丰富的老臣,咱们得多听听他的意见。
[马车向着密云方向疾驰。
[傍晚,孙承宗一行到达密云。南州早已提前通知了密云县令和在来到密云的蓟辽总督王象乾,故二人早已在城门外迎候了。
2 密云县衙
[王象乾已有七十多岁年纪,华发苍颜,体态肥硕,脸上总堆着微微的笑容。
孙承宗 承宗此次奉旨赴关阅视,绕道密云,是特来向王大人讨教的。王大人久居边塞,熟悉敌情,谋算老道,屡建卓功,深为承宗景仰,请王大人不吝所赐。
王象乾 (耸着耳朵听着,听完起身一拜)中堂大人过奖过奖了,老朽不过多活了几岁年纪,多沿长城走了几遍而已,有何面谕,请当面指示
孙承宗 (方知王象乾耳背,便也提高声音)经臣王在晋上疏皇上,欲在山海关外再筑一道重关,业蒙皇上允准,并已动土开工。嗣后, 有监军袁崇焕,闫鸣泰,兵部主事沈棨和赞画孙元化等,亟言筑重关不可行,力争不得,乃上书叶首辅向高,事关重大,耗资百万,首辅不能遽定,皇上不能遽定,承宗亦心中无数,不知王大人以为如何?

王象乾 (点头表示已听清楚了)筑重关事王经略曾与老夫议过,老夫以为两道关总要牢于一道关,且前后两关相互照应,相互支援,应当大有利于御敌于关外。只是花费甚巨,约在九十至一百二十万两之间,倘若朝廷能拿出这笔钱来,筑重关当有必要。如认为费用过高,亦可不筑重关,再以其他方略御敌。
孙承宗 (听得摸棱,便追问)在王大人看来,这一百万两到底当不当拿出来呢?
王象乾 老夫听说,皇祖宾天之时,内帑银如山积,十库金花爆满,谅一百来万不应是什么难事。
孙承宗 (摇着头)此乃风传,不足为据。
鹿善继 (从旁插话)王大人是不是说朝廷能给银子就当修,不给银子就不当修呢?
王象乾 老夫的意思是说,没有银子,再当修也修不成啊!
[王象乾回答虽然模糊,但孙承宗已经听明白了他的主张,便又问起十三山义民的事。
孙承宗 十三山义民可与大人联络过没有?
王象乾 联络过的。大侠杨三在时就派人来过,后来杨三死了,毕麻子也派一个叫陈天民的到山海关找过王经略。
孙承宗 十三山义民起事,是上天助我恢辽,我军却坐视不救,忍心抛弃,这里边有什么道理吗?
王象乾 十三山义民十万已经坚持了六个月,哪个不为其悬心?想管想救,没有力量啊。弄得不好,救不出义民,反招来东虏,山海关有失,谁敢担这天大的责任?
孙承宗 听说监军袁崇焕敢带五千人去占宁远,宁远离山海关二百多里,离十三山,不到二百里。兵驻宁远,能够鼓舞十三山义民的士气。有机会就派骁勇之卒前去救援,如能成功,得便恢复锦州,义州,如受挫败可退守宁远,免得让十三山十万人民成为后金的俘虏,或被东奴杀戮,王大人以为此议如何?
王象乾 (连连摇着头)袁监军主意是不错,可是,山海关的军士是风声鹤唳之卒,将领们又不会鼓舞锐气,这样的军卒哪里还能出得了关?
鹿善继 难道就这样眼睁睁不管?
王象乾 老夫正与蒙古插汉部林丹汗联络,希望他们能派出三千劲旅,为我保护十三山义民。
孙承宗 王大人久抚西部,声望赫赫,当下形势,该如何与西部交往,还望赐教一二。
[王象乾听到孙承宗问起与西部的关系,显得精神旺盛了起来。
王象乾 (滔滔不绝)如今西部,指的是山海关,宁远一线以西的漠南蒙古族部落。蒙古由于自相争杀而四分五裂,形成了四个较大的部落。插汗部主要在宁远锦州以西一带驻牧。另外的部落还有喀喇沁部(又称咯喇慎部),在山海关西北部驻牧。朵颜三十六家,在前屯至宁远一线活动。炒花五大营,在广宁以西游牧。
广宁溃败之后,熊廷弼、王化贞将军队全部撤回山海关,大批难民也奔逃入关,从广宁到榆关之间的广大地区便被这些西部蒙古部落占领放牧,已经成为腥膻之地了。
西部诸虏,以插汉部林丹汗最强。林丹汗有个女婿名叫贵英恰,身粗体硕,武功盖世,有万夫不当之勇。其众四十余万。余部如喀喇沁部,炒花部亦人马众多。今我长城之外是后金、西部共存,其中后金强,西部众,后金远,西部近,强与众合则危,远与近合则殆。老夫最担心的便是西部之虏与后金之奴的联合,万一同时为寇,我大明江山就不得了。所以,如今唯一可行的便是重“抚”,即化谋犯为输心,化作贼为受羁,化抢关为设帐,便可防止奴虏相合,且并不多花费。例如今年二月至今,我这里招待西部首领和赠送礼品,总共才花掉一万四千两银子,这点银子不过相当于山海关六万士兵三四天的费用。我已疏奏皇上,请再拨内帑五六十万两,用以款虏。倘蒙皇上恩许,即可争取西部为我所用。护救十三山也好,协助守山海关也好,甚至将来帮我恢复全辽也好,都在这个“抚”上。如今老夫最烦心的,是西部诸虏最喜绸缎,我这里是有钱没处去买锻匹。我在疏奏中已提及请皇上拨发一些宫中用不着的绸缎过来,孙中堂回京后请务必玉成此事。
[孙承宗听着,只是点头。对王象乾的许多看法他并不赞成,但考虑到此行主要是听取王象乾的意见,便不与理论,唯点头而已。
孙承宗 承宗领教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