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节:模仿孤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没做屁大事也能得到这么多?杨明看着桌子上的一大堆细碎银两,心里挺有点那个的。来庄府没几天,那个林帐房就亲自送过两次钱来了,包括先前在凉州城与来长安的路上,零零碎碎的加起来有一百多两了,除了第一次自己单独外出用了一点,就再也没有机会使出过一个铜片。
有钱人啊,真败家。这一两算一贯,一贯是一千个铜钱,那这换成铜钱的话得有多重?竟然就这样白给自己花?
自从第一次迷路之后,杨明每次外出一般都有下人相陪,小四不情不愿的和他出了两次府后就死活把这事交给了庄府遣来杨明这里使唤的两个下人,杨明刚开始还有点不乐意,可后来发现这样也有不少的好处。比方说叫这两个人干点啥事,他们比小四就要干脆得多,绝不拖泥带水,所有开支很干脆的在回府之后上报帐房,绝不废话,虽说有些无聊,但是让杨明非常省心。
虽说来年开春之后才开始运作与凉州那边的相关事宜,可这不是还有三个月吗,闲呆了两天,闲逛了两天,养了两天闲伤之后杨明有点坐不住了,可一时之间真找不到合适的事来消遣。在以前那个世界看过不少穿越文的他,以为做为一个有着比古人更多知识的现代人,在古时求生是件很容易很YY的事情。弄个什么玻璃杯之类地,搞个什么练钢提高兵工质量地,至不济也可以来点古诗词,然后混得风生水起,一片灿烂。
可自己对有关于这些基本上都不会,玻璃知道,却不知道弄。钢也知道,也不知道弄。古诗词倒是会那么几首,可很多都不知道具体的出产时间,有些甚至连作者大名都不清楚。想想看,要是在某酒楼与众青年才俊相聚,突然弄出一首诗,而其中某人突然跳出来说这是他的大作,或在另一个地方的相同聚会上,某位原著诗人也弄出了相同的诗,那多不合适。
以目前连这个时代的繁体字都写不好的现状,就更别提什么学问了!加上平时比较无礼的举动,要是没出事,还可以说是傲骨天成,人家都能“天子呼来不上船”了,自己无礼点又算什么。
可是要是一出事,别人八成会认为自己是个可耻的抄袭他人大作的小人,古人太讲诚信忠义,文人们又特别重视风骨,如果出这么一档子事,那这种名声足以让自己以后什么都不用干了。当然,所谓忠义这些对某些群体是不起作用地,比如说皇族,又比如说商人,一个是无权不欢,一个是无利不起早,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盯着桌上的一小堆银子左思右想,杨明快把头想破了也没想到一件可以让自己快速地在这个时代中大放异彩地事物来,之前想过有关于味精的事,也不知道具体怎么制造。只是大概知道最原始的味精与海带有关。可这陕西内陆之地,上哪儿弄海带去?就算弄到了,就一定能搞出味精来?杨明很怀疑。
上午在西市里东游西逛,除了觉得这过年的气氛太早出现以外,再没有发现别的有用的信息。
像衣肆、药材肆、绢行、秤行、麸行、帛行等这类商行,已经早早的开始为年关之前的热卖做准备了,庄记名下的最大的绢布丝绸店也不例外,昨天就有宫里面的人前来选料,宫里上至皇后嫔妃,下至宫女奴才,每年都是提前三四个月开始挑选布料,然后再去制几件适合自己身份的衣裳,这庄家下面各绢布行每年都要在这个时节热卖一番。长安城里各达官贵人走夫贩卒身上所着衣物,真是少有几个没有庄记的布料。
不仅仅是绢布,像这次西行归来所带回的各种物件,货物在还未来得及分散至各商行时,宫里和皇亲国戚与王公大臣们就已经先进行挑选了,主要是选购一些用于某些特殊场合用的物件,或做为礼物敬送他人,诸如珠、香、象牙、犀角、玳瑁等一些奇物。这价格自然是便宜不了地。至于赚多少,杨明也没有算过,也不知道从哪里算起,不过从庄庆生那满脸生辉的脸上可以猜到所赚之数绝不是那么几十万贯那么简单,加上西行归来,这么大的商队所携带回来的货物更加足以让庄记商行在这长安城里特立独行了。庄记这一大块招牌就和千余年后的名牌一样,具有无比深厚的品牌效应。

别人都忙得火热,杨明却无所事事,这些天就逛了几次东市西市,也去城里最出名的烟花之地平康里(坊)走马观花一番,研究了一下在这长安城里素质比较高的青楼小姐们,除了发现她们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操守之高,每个人都是当之无愧的爱岗敬业之人这外,别无所获。
本来想把这长安城都转一转的,可是这长安城太大了,从东边的延平门到西边的延兴门就相距近**公里,而自己第一次迷路的那块地方不过只是庄府所在的升平坊与边上的宣平坊和永崇坊,略一估计,这长安城的面积往少了说也有**十平方公里,再说有些地方还是不能乱闯地,所以他便打消了短时间内逛遍长安的想法。这两天他觉得特别特别无聊,可一时又想不出什么有意义的事做。
丽沙也不知道哪去了,前几天本来杨明觉得一天时间太长,想以后每天弄几个时辰来练练毛笔字,什么文房四宝弄得齐齐的,写下了自己的大名,一脸询问的表情看着小四,只听见他仔细观摩了一阵后,楞是没认出什么字来。从小四鼻孔中喷出一声不屑的冷哼之后,杨明决定以后再也不练什么字了。
这一闲下来,手不是手脚不是脚,浑身不自在。正在发愁的时候,小四及时的出现在他眼前。便也不管他愿不愿意,抓了一把银子拉着一脸莫名其妙的他就向府外走去,上了马车便叫车夫沿着府外的宣平街就向闹市中驶去。
“这是去哪?”小四压着性子问道。
“随便!你看去哪好就去哪儿吧。”见一脸黑的小四,杨明也不知道去哪,把目光投向街道边的榆树枯黄的细细落叶上,再不言语。
小四张口欲止,见侧面的杨明好似很难过地表情,就沉默不言了,一阵之后,马车行至永乐坊时,张口对车夫道:“去启夏门。”
说罢扭头对杨明道:“你来长安也十余日了,基本上都在这东西二市,还没有去过曲江池,虽然现在是深秋之季,没有开春时那么热闹,但也秋风日照之下也别有一番风景,挺不错的,今日这便带你走一遭,散散心,你看可好?”
平时习惯了他的唠叨,这一沉闷下来让小四觉得挺不对劲的,倒也没有像平日般顶嘴嘲讽他。再说了这么多日下来,小四发现他这人并不难相处,对自己平时的冷嘲热讽也并未发过火,大多时候都是呵呵一笑了事。这么一沉默下来,小四细心的发现杨明的苦闷之色,别说他年经还小,就算他七老八十,加再多的人生阅历,也不可能会知道杨明在苦恼什么。
“嗯!”杨明觉得模仿一下孤独,冒充一下寂寞对小四比较好使。所以只轻轻的应了一声便假装接着沉思,而小四则破天荒地从在边上,一路上在马车里不停的对外面指指点点,给他介绍这是什么什么寺,那是什么什么塔,让杨明很是享受,除了不能露出享受的表情以外,一切都挺好。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