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白色的永安 第二十七节 永安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各位书友们说得对,只怕大家看完第二节就看不下去了,后面再挖什么坑都是白搭。关于主角的身世问题已经修改。多谢书友们指正这个网络小说的大忌讳。在网上写书,应该本着读者是上帝的原则,谢谢大家对本书的支持!
**************************************
诸葛迷不知道刘备突然召见自己的原因。只记得临走前,丞相简单地说了句:“科举制度要仔细斟酌。”其实诸葛亮省略书信里许多重要内容,包括刘备追问诸葛迷科举制度的实施等。
赶到永安看见的是一座白色的城池。
白色的江浪,白色的孝服,白色的幡引,白色的旌旗…
新修缮的永安宫就在白帝城旁边,与高大的白帝城联成一片,占尽地利之险,更加牢牢地扼住长江口,封锁住入川的咽喉。
看过永安宫,就立刻明白刘备花巨资兴建的用意。宫殿不大,就是在原来军营的基础上。但周围的宫城相当庞大,城池高厚,成为继白帝城之后又一坚固的防御工事。一宫一城巩固了奉节的防守,难怪在蜀国灭亡以后,罗宪凭借几千守军就抵挡住数万东吴大军的攻击。
然而刘备的用意不仅仅如此。记得某日,刘备带着诸葛迷一起观江景。刘备曾经感叹道:“当初朕要兴建永安宫,多少人反对,认为朕空耗财力。只有诸葛丞相明白朕的心意。丞相当时想必也面对那些人的指责和劝阻,他心理承受的压力不比朕小。”
“但是丞相全力坚持陛下的主张,确保这么浩大的工程顺利完工。”诸葛迷不忘帮丞相美言几句。
刘备点点头,不无感激地说道:“蜀汉内部反对的压力都由孔明一个人挑,朕反倒解脱。实在难为他了。”
“诸葛丞相为了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迷随机奉承道。
蜀汉的政务主要由诸葛亮主持,甚至于人事变动也要经由诸葛亮之手。自己的升迁无不牵系着伟大的丞相,既然关乎利益,那我在陛下面前替丞相说好话,将来丞相怎么也得还我点人情吧。想到这里,诸葛迷在肚子里奸笑。
“忠烈侯是否猜中朕修建永安宫的目的?”刘备第二次问道。记得上次询问这个问题还是在两个多月前的永安。
“陛下是要将永安宫变成保卫蜀川的屏障。”
刘备摇摇头道:“那是朕亲口告诉你的。朕大可以修建一座城池,何苦耗费人力物力营建行宫?”
诸葛迷无所对答,尴尬地注视着刘备。
刘备的嘴角挂起一丝微笑,得意地说道:“丞相明白朕。修建行宫是不愿意让孙权起疑心,如果建造城池这是在军事上表明蜀汉与江东继续对立。这些是关乎蜀汉将来生存的重大问题。”
古代的宫殿不只供统治者玩乐,在政治上都有很大的意义。刘备这样的枭雄,当然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且能游刃有余地玩转这些深奥的道理。
事实上爱好面子的刘备出于外交的目的,也只敢与江东的高层人物玩点暗战。
就在秋九月,刘备得到斥候的消息,称曹丕出动三路大军袭击江东。于是作书给陆逊。上面说道:“曹魏的军队如今在江陵,朕也要从川东出兵攻打东吴,陆将军认为怎么样?”刘备显然不会落井下石,不过威胁而已,挽回一点失落在彝陵的颜面,同时试探东吴对蜀国的态度。
陆逊回信说:“恐怕你们的部队刚刚大败,元气没有恢复。应该在外交上谋求和解,这样才能弥补国家的创伤,不应该穷兵黜武。如果当真要强来攻击,到时候怕再也逃不回益州啦。”
这样的话不可能公开,只能在几位高层人物中互通往来。因为和解是刘备最想得到的结果,正如他兴建永安宫,不仅不能向东吴挑衅,还要呈现给对方一种比较缓和的气氛。
刘备暂时也不能回成都,他在永安表面上隔岸观火,看吴魏之间大战。实际上孙权明白刘备是绝不会想到卷土重来,呆在永安的刘备哪里有空闲筹措全国的实力发动新的反击。孙权没有戒心,双方的讲和才会出现转机。刘备在为蜀汉的将来暗自打算。
更多的时候刘备坐在永安宫的大殿里。这里没有红烛,没有宫仪。素布裹住了一切代表着喜气的东西。高高的祭台上,整整齐齐排列着白惨惨的灵位:
汉寿亭侯关羽
桓侯张飞
侍中马良、统军冯习、张南、祭酒程畿、将军傅彤、阳群、刘合、邓铜…
点上一柱香,刘备愣愣地坐在灵前。听侍从说陛下自从永安宫兴建好,很多天都是这个模样。
诸葛迷不便打扰深思的刘备,按照司仪的规矩,也给诸多灵位点上香,叩头祭拜。
上面那些灵位除了马良和傅彤,诸葛迷全都不认识,只在史书上见过。
义兄傅彤的音容笑貌又浮现眼前,诸葛迷凝视着傅彤的灵位,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虽然他这位义兄还是自己死皮赖脸混来的,但傅彤教他武功,教他依靠刘备生存,确实对他很不错。诸葛迷还记得最后一次和义兄分别时,傅彤替他擦去泪珠,笑道:“哭鼻子啦?男子汉是不允许哭鼻子的。小兄弟,好好为国家效力!”

是的,诸葛迷正在努力地凭借自己的才能为蜀汉效力,可惜没有人会明白这些,没有人会赏识自己。百感交集的他放声痛哭。
刘备呆呆地望着哭泣的青年,他以为这个孩子只是为失去兄长哭泣,他根本不知道诸葛迷还为自己不被丞相赏识而伤感。
诸葛迷扣三响头,止住哭声,猛然立誓道:“傅大哥,小弟将来一定会为你报仇!我会把陆逊的人头亲手拧到你的灵位前!”斩钉截铁地深情,稚嫩的语气。在侍从眼里,诸葛迷不过是在犯傻说胡话。一双大手轻轻地搭在诸葛迷的肩头,刘备复杂的眼神愣愣地凝视着他,低低地叹道:“孩子…”甩甩头意思叫他暂时不要提及复仇的事情。
“君子报仇,百年不晚!”诸葛迷清楚十年内想找东吴报仇,那是瞎扯。但是几十年以后呢…
刘备对着他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再也没说什么。
脚步声自殿前传来。
来人头顶武冠,身着素色长袍。武冠遮住狭窄的印堂,两条横眉之间只露出一指的距离,但高耸的鼻梁露出勃勃的野心,高耸的颧骨下方八字胡分外醒目。古代面相学对这样的人也有两种争议,一说此类人极有野心,一说此类人将来是辅佐帝王的元勋。
“陛下,这是……您让为臣检点的兵马粮草的簿册。”来人的表情有些为难。他双手将簿册捧过头,静等着刘备的审阅。薄薄一本册子居然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才算完成。
刘备伸手拿过了簿册,看了来人一眼:“正方起来说话吧。”
来人竟然是李严。诸葛迷与他眼神对视,心头大惊道:刘备果然召李严做了尚书令。
刘备拿着它并没有马上展开,而是将它放在了心口上,闭了眼睛,深深地吸了口气。
渐渐地展开,扑入眼睛的大字,让他不禁向后仰了仰:
阵亡将士名册。
刘备忽然合上簿册,顺手把名册交给诸葛迷,低沉而略微沙哑的嗓音说道:“孔惑,你念给朕听!”显是情绪激动,嗓子都有些微变。
刘备的手不住颤抖,他努力压抑着悲痛的情绪,缓缓地将名册传到诸葛迷手上。
诸葛迷小心翼翼地展开名册,轻声念着:“阵亡……兵士十万余。降吴者六万。重伤者无数。粮草被焚七万石,被劫六万石。连弩大都损耗,或为江东所劫。文职……”一边念,一边悄悄注视着闭上眼睛的刘备。
刘备仿佛听到了一个声音:
“陛下请看,这是东征的随员名册,亮已审度几番,陛下再斟酌删减。”
“粮草……臣目今已筹备了半年的军需,陛下不用耽心,我已命赵云在前日起运,想必已出了川口。”
“陛下起兵三十万,走水路,出峡口。先屯驻奉节。等待臣已联络的蛮兵。”
说话的人抬起头,一双充满着自信的慧目凝望着他。
孔明哦,孔明,朕辜负了你筹备军需的苦心。
刘备猛然睁开眼,摆摆手道:“别念了,别再念啦!”
诸葛迷收起缣帛。
李严一脸诧异地瞅着刘备:“陛下?”
刘备用眼睛下意识地向四处看了看,轻轻摇了摇头,长长的叹息让人听了倍生凄凉:“丞相的心血,让朕辜负了……”目光对准诸葛迷,仿佛眼前的青年就是丞相本人。盯得诸葛迷心跳狂速,不知所措。刘备的目光又转过来望着李严。
李严张了张嘴,安慰的话还没出口,刘备冲他笑了笑:“正方下去吧。让朕静一静。”
李严倒退数步:“臣告退。”瞧了诸葛迷一眼,心道:这位青年什么来头,居然能让刘备如此厚待。刘备独独让我离开,想是有什么重要的话要对他说。都说尚书令是皇帝的心腹,但有了这个人,我这个尚书令岂不是摆设么?
李严方出去,刘备又斥退周围的侍从宦官,单单留下诸葛迷。
“朕怕是将不久于人世啦!”刘备冷不丁冒出一句。虽然诸葛迷知道史书上的刘备最多只能活到明年三月,但此刻乍闻此言,依然感觉惊恐。
“陛下,您的病…”上次诊断诸葛迷没察觉到刘备的风寒有多严重。
刘备打断他的话,指着祭台所有的灵位,语重心长地说道:“这些天,朕只发现一个人能在灵前立誓复仇。”
眼色露出诧异的喜悦,仿佛赞许,如同支持,目光死死锁定诸葛迷,一字一句说道:“那个人就是你!”
诸葛迷洒脱地说道:“我是为了义兄傅彤,此仇不报枉为人!”
“朕是不可能为这些死难的将士们报仇啦。只有靠你!”刘备投来相信的目光,旋即低声说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凡事大局为重。年轻人很多时候要学会忍!”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