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王三代之姬王代:一夜取三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龙族人的第一个王朝姬王朝,其前三代帝王:姬松王、姬忠帝(危身奉上谥忠)姬无余、姬武帝(辟国远土谥武)姬子弼,被金城人承认为金城王朝的皇帝,称为姬王三代。从其后的姬成帝(安民立政谥成)开始,儒教大盛,金城军事贵族和朝廷敌对,后世金城人也不承认姬成帝之后的姬王朝为金城王朝。
姬松王是姬强的次子,其兄长就是“红袍战神”姬续。姬续勇武善战,别号姬武;而姬松善于内政,长期负责内政事务,因此被称为姬文。
姬强还有一个孩子,幼年即夭折,只有小名称虎儿。当时姬强带着姬武在外与叛乱豪族作战,还是孩子的姬文留在宫内。虎儿生了急病,而大夫已经随姬强出征,不在宫中。于是姬文便抱着自己的弟弟虎儿,前往父亲营中求医。尽管他星夜兼程,但是还是没能救回自己的弟弟。他赶到军营中才得知,虎儿已经在他怀中死去。
按照当时的惯例,姬武作为嫡长子将继承王位,而姬文则很可能获得爵位和赐姓,成为金城的贵族豪门。当时人们认为“国之大事,唯祭与戎”,姬武即是长子又勇武善战,是非常合适的王位继承人。姬文尽管深得人心,但是却被认为仅仅能做一个好的卿大夫。
姬武远遁北方什米尔后,灰心丧气的姬强将姬文立为自己的继承人,然后就将政事悉数委于姬文,自己基本上避世无为。不久之后,姬强在一次狩猎中遇到狼群,他坚持自己身为一国之王,不能后退,率众冲杀狼群,结果竟死于群狼之口。
继承王位的姬松认为自己得位不正,因此生前即立下遗言,不许为自己上谥号。后世遂以其名为谥,称姬松王。
姬松王即位后,金城在表面上已经统一,但是粮食无法自给。姬松王为此和三江、烈名都有盟约,尤其是与三江有“输粟”的协议。同时,金城人当时已经是非常有名的冶炼专家,因此金城大量输出铜器和铜兵器。
金城人面临的军事威胁主要是北方的什米尔人。当时什米尔人在对抗姬武的过程中,已经建立了部落联盟,加上对姬武宗族的痛恨,因此什米尔部落联盟在金城边境屡屡寻衅。不过和后世比起来,当时的什米尔还只是松散的联盟,无法形成大的威胁。
姬松王先后收罗了狄长义和曾夺缨。曾夺缨策划变法,又设计诛杀旧权贵,国力倍增。在这个过程中,姬松王的光彩远不如曾夺缨。
但是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姬松王的名声非常好。在曾夺缨诛杀旧权贵的“百战宫之变”中,杀戮极盛,曾夺缨为此也被士族们指责了数千年。奇怪的是,当时的资料-包括什米尔人的资料-都显示时人都把这些残杀归于曾夺缨,而没有责怪姬松王。
在姬武帝初年修史的时候,当时史官写下的记录,就将此事归于曾夺缨,多有责难之言。姬武帝认为曾氏是为国谋划,因此要求史官修改,让自己的爷爷姬松王为曾氏分谤。结果史官拒绝奉诏,与姬武帝廷争。当时史官就引用了什米尔部落方面的记载。什米尔资料称“金城大宰(指曾夺缨)杀其权贵,或可谋之?”而“贤者”的回答是:“彼臣擅权杀戮,而君实有德,未可攻伐。”最后姬武帝只好作罢。
在曾夺缨血腥清洗之后,金城已经成为一个君主独裁的集权国家,国家的动员力惊人。不久之后,曾夺缨就策划了“百战宫之役”,在百战宫集结重兵,但是却不北伐,诱使什米尔部落联盟集结兵力对抗,挑起决战。
结果此战成为当时闻名天下的大战,什米尔人损失高达30万之众,什米尔南部诸部落的男丁几乎全部死于此役。什米尔部落联盟一战瓦解,不仅解决了金城人北境的边患,而且使得什米尔诸部落原始的多神崇拜和血祭制度崩溃,摩安德的什米尔教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在此战中,姬松王授予曾夺缨全权,自己反而作为大将领受曾夺缨的命令。曾夺缨也不客气,让姬松王做左路总指挥,指挥左路军袭杀敌人。
不单如此,战后姬松王上缴首级,其中包括什米尔部落联盟的大首领的首级。结果曾夺缨拍案大怒。因为这位大首领在中路,曾夺缨给左路姬松王下的命令是一直向前,直插敌后,不要侧击中路,按理说姬松王的左路没有机会砍下这位大首领的首级。因此曾夺缨指责姬松王违抗军令,居然把军正(军法执法官)招来,要问姬松王之罪。
总算还好,很快众将证明是这位大首领从中路溃逃到了左路,才被姬松王砍下了首级。曾夺缨这才息怒,但是还是不肯给姬松王首功,理由是“王者不与臣争功”。结果姬松王部下得了首功,姬松王却只得了第四功-前三功曾夺缨都不肯给他。
此事之后,曾夺缨在金城的权威达到了极点,姬松王的贤名也传遍天下,四方豪杰纷纷前往金城谋取官职。
***
“百战宫之役”胜利后,曾夺缨并未继续北伐,而是偃旗息鼓,修生养息。为此曾夺缨曾专门上奏给姬松王解释,他发动战役的目的仅仅是打击什米尔部落联盟,保障北境安全。他特别指出,什米尔之地贫瘠寒冷,得之无益-无独有偶,后来姬忠帝时期,另外一位掌握大权,颇类曾夺缨的大臣王昌,也有类似的奏折,放弃了龙族人在格比亚的飞地。
谁也不知道此时曾夺缨的心里,是不是已经将富庶的三江视为自己的目标。
又过了几年,金城非常难得地有了一次大丰收-几乎可以称为奇迹,因为在龙族人有文字记载的4000年里,金城只有这一次大丰收。
当狄长义向姬松王致贺,并提出粮食储备和种子购买事宜的时候,曾夺缨却提出了另外一个改变了历史的建议:奇袭三江。
这当然引起了狄长义的反对,但是最终曾夺缨说服了姬松王,至于狄长义,他没有认可,但是也没再反对。
曾夺缨的理由很简单。这次丰收只是一次意外,即使是狄长义,也不能保证明年还会丰收。而这次丰收使得金城人有足够的粮食进行一次重大军事冒险-袭击三江。只有夺取三江,金城才能真正地摆脱饥荒,年年丰收。
当时金城的粮食相当部分来自和三江的“输粟”协议,如果袭击三江失败,“输粟”协议必然被毁弃,那么金城势必面对非常严重的饥荒。姬松王为此也做了相应准备。
姬松王的所有军事密谋都形成了文字,而狄长义和另外一位金城名门大臣安恩德的名字始终不曾出现在这些文字上。狄长义作为农林专家,在三江颇有名望,安恩德则和三江豪族关系密切。按照曾夺缨和姬松王的的谋划,如果袭击失败,姬松王的王室和曾氏一门将作为首谋被诛灭,以此换取三江新的“输粟”协议。
为了增加安恩德的砝码,姬松王甚至让他写了一封密信给三江诸豪,称姬松王将在新年之际不利于三江。
与此对应的,则是曾夺缨近乎完美的谋略。曾夺缨以修筑粮仓为名征调民力,完**员集结,同时秘密运送武器到北部的堡垒,形成了几个大的武库。同时,他下令软禁了安恩德,对外称安恩德试图篡权。与此同时,他一如既往安排人员和三江谈判明年的“输粟”协议。他降低了“输粟”的数量,而提出购买一批良种,还大力聘请三江农林专家,做出准备大力垦殖的姿态。
三江综合各方各面的消息后,认为安恩德是为了自己篡权而挑拨离间。同时,前往金城的三江间谍,也回报说金城人集结起来是为了修筑粮仓,这些人都没有武器。而且,在地理上,金城人力的集结靠南,因为沙暴从北而来,粮仓修在南部更安全。他们发现了曾夺缨秘密运送武器到北部的堡垒,但是这显然是为了对抗什米尔人。

在靠近三江的金城西部,根本没有人力集结,也没有武器。
这些间谍唯一的错误就是忘记了被召集的金城人都有马匹,且金城按照村落组成军队,也按照村落动员劳力,劳工转变为军队非常迅速。
接下来,在金城中部发生了一次武装叛乱,一群人试图救出安恩德,当然他们失败了。于是曾夺缨很自然地下令中部加强戒备,一批武器被从北部运到了中部。不久之后,曾夺缨又下令将安恩德迁往靠近西部三江的城镇,加以看押。姬松王则派出使者秘见三江的豪族,表示自己希望能流放谋叛的安恩德,但是不希望因此伤害双方的关系。因此他建议三江豪族们收纳流亡者,并保证不会让安恩德再回到金城。
三江还没有像金城一样建立君主集权,因此在三江王的宫廷里,豪族卿大夫们互相制约。在曾夺缨令人眼花缭乱的表演面前,三江豪族们完全上当受骗了。他们考虑的全是安恩德的问题,即自己是否应该接纳安恩德,这会带来什么好处或者坏处。然后他们为此争论不休,互相指责,拿不出一个定论。
在新年前一个月的一天晚上,按照曾夺缨事先的安排和计算,十几万金城人从各自的工地出发,集结在金城中部的武定城。姬松王在这里祭天誓师,“天若怜之,请助我取三江,丰镐金城;若实不能,罪在姬氏,祈赦金城”。然后分发武器,分派将官,大军西进,急袭上严关。
一如曾夺缨的计划,大军来到关下,正好是第三天的夜晚,上严关内的金城死士杀死戒备松懈的三江军,打开了关门,接应大军进城。曾夺缨安排的时间,恰恰是三江军新年前最后一次轮值,这批士兵刚刚才懊恼地得知这个新年自己不能回家,而要在这里值守。为了安抚这些沮丧的士兵,军官们的要求不那么严格了-更不用说这些军官也一样不能回家过年,一样沮丧。
金城军一夜之间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上严关,然后马不停蹄西进,攻城夺地。金城军都是骑兵,其进军速度之快,令人目瞪口呆。一些城池在被金城军攻陷时,派出信使向其他城池告变。可是这些信使居然跑不过金城军,等他们到了城下,城池早已被金城军攻陷-说来好笑,因为这些信使坐的还是马车,而金城人早已抛弃了马车,全部直接骑马。
由于事发突然,以及曾夺缨计划周密,绝大部分三江城池都没有能形成任何抵抗。少数的城池尽管没有被金城人一夜夺取,但是面对整个三江变色的大局,也不得不开城投降。等到了新年的时候,整个三江已经尽落金城人之手。
金城军夺取三江这一战,被称为“一夜取三江”。其实金城人夺取整个三江不止用了一个夜晚,毕竟东西南北是有距离的。但是对于大部分城池的居民来说,的确是一觉睡醒,城池已经换了主家。
新年之际,姬松王在三江大宴群臣,欢庆胜利,安恩德也被释放,并受上赏。
***
与金城相比,三江富庶而且美丽,姬松王很快就沉溺其中,乐不思蜀。他接收了三江豪族们的宫殿,还新娶了一位娇滴滴能歌善舞的三江夫人,至于如夫人者,更是不计其数,日夜饮酒作乐,欢宴不止。
不仅姬松王如此,他手下的将领大臣们都纷纷占据豪宅良田,收罗美女金宝,相互炫耀比富。
一时间,以强悍勇武,艰苦朴素闻名的金城人,迅速地走向腐朽。
第一个来找他们霉气的,是狄长义。这个福河人从上严关一路杀来,沿途把金城将领和大臣赶出豪宅,没收了他们的良田和金银财宝,把他们关进了囚车,押着一路西行,来见姬松王。
见了姬松王的新夫人和新宫殿之后,醉眼朦胧的姬松王举杯为他举杯祝寿,结果被他一杯酒浇在脸上,劈头盖脸一顿臭骂。
姬松王的新夫人真不知道狄长义的厉害,见他一个臣下居然敢如此无礼,当即大怒,召唤卫兵要扣押狄长义。
但是这些卫兵都是金城兵,知道姬松王向来兄事狄长义,并一再下令,见到狄长义如同见到姬松王,因此都不敢妄动。
三江夫人见众军不肯动手,更是声色俱厉,连声怒喝,要众军拿下狄长义。
本来还只顾找姬松王麻烦的狄长义勃然大怒,反而下令众军拿下这个“妖妇”。
众军当然也不敢动手。于是狄长义亲自动手,拿了条麻绳把三江夫人捆了个结实,然后扔到了地牢。直到姬松王酒醒了,老老实实认认真真挨了狄长义一顿臭骂之后,狄长义才把这位新夫人从地牢里放出来。
被狄长义骂了一顿的姬松王也醒悟了不少,于是停止宴会,又下令清查众将和大臣占据豪宅良田的情况,一一清退,论功行赏,重新分派田产宅邸-说来好笑,金城人一夜取三江,却过了差不多一个月,才开始论功行赏。
在论功行赏之余,狄长义主张姬松王和他的重臣都不要留在三江,全部回金城去。狄长义的理由很简单:“吾观诸君少德,久居此地,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全成酒囊饭袋!不若居苦寒之地,日食黄土三升,可以修身养性!”
没人敢反对他,但是也没人支持他。史载支持他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姬松王的嫡长子,后来的姬忠帝姬无余。
让姬松王下定决心返回金城的,是安平宫的铁剑。
安平宫是三江豪族陈氏的宫殿。陈氏祖上有一位陈得,以勇武闻名,为三江王扫平诸多叛乱,因此被提拔为卿相。陈氏有一件传家宝,就是陈得当年所用的铁剑,就藏在安平宫中。
当时还是青铜时代,大部分武器都是青铜冶炼,铁冶炼技术还不完善,对矿石要求很高,而且冶炼成本也很高,无法普及。因此一把铁剑,在那个时代是无价之宝。
姬松王对陈得的威名早有耳闻,也很佩服此人,因此专门巡行安平宫,曾夺缨随行。另外一方面,那个时代一把铁剑可遇不可求,姬松王也准备取走这柄铁剑,归为己用。
陈得的铁剑被悬挂在宗庙中,姬松王也和陈氏子弟一样,先以三牢祭祀。
祭祀之后,姬松王上前取下宝剑,拔剑出鞘,却发现这柄宝剑居然已经锈迹斑斑,不堪再用。
姬松王正拿着这柄锈迹斑斑的陈氏传家宝发呆,曾夺缨一步上前,请姬松王取下自己的剑,也悬挂在这宗庙之中。“不过十年,必有铜绿,可见新主也。”
姬松王恍然大悟,连忙对曾夺缨拱手致谢,然后回宫去找到狄长义-狄长义没有要宅邸田产,在姬松王的宫中占了一间房间-,跪在地上向他谢罪。最后招来自己的嫡长子姬无余,赐其玉佩,令其以七牢祭祖。
按照礼制,祭祀时以牛、羊、豕(就是家猪)各一整只为一牢。诸侯国最大的规格就是七牢,天子用九牢。姬松王令姬无余以七牢祭祖,其实也就是暗示他被册立为继承人,因为以诸侯礼祭祖是诸侯王才能做的事。
姬松王不但决定自己要回金城,而且把金城诸多重臣也一并带上,留守三江的诸将,尽数划由曾夺缨统领。而曾夺缨第一条命令,就是诸将必须宿于军中,与诸军同食,将金城诸将尽数拽出了温柔乡。
姬松王带着三江夫人、狄长义和姬无余等人返回金城。他的正室夫人,也就是姬无余的母亲,在宫中迎接他,依然是身着麻衣,全无珠宝-尽管之前姬松王早已派人送了很多丝绸珠宝回金城给她-,奉上的饮食一如往日,粗茶淡饭。
三江夫人看得直皱眉头,而姬松王却是赶紧脱下身上的丝绸衣服,换上往日的旧衣服,对夫人礼敬有加,连称:“真金城夫人也。”
金城夫人这个称呼就此流传下来,后世金城豪族的妻子,如果被人称为金城夫人,是莫大的荣誉,对自己丈夫的野心,也是大有帮助。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