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长义和曾夺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安北亲王越文通在城外茶户和常风豪相见时,曾经说道:“汝为狄义长,我为曾夺缨,事君岂有彼此?”让一旁的戚亥听得心惊肉跳。
狄义长、曾夺缨是历史上姬松王引为挚友的两大重臣,其中曾夺缨是由狄义长引荐。越文通引用此典故,也就是引用此意,即自己将通过常风豪的引荐,效忠暮曲公主。
不过历史上的狄长义和曾夺缨,关系却非常糟糕。
狄长义,福河人,龙族人历史上最早的农林学者。
当姬武出走之后,姬文(真名姬松)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继承人。不久之后他的父亲姬强也死去了,于是他继位成为金城之王。因为自己并非嫡长子,继承上不完全符合宗法,姬松遗言不许为自己上谥号。所以后世人称他,以名为谥,称姬松王。
姬松王继位的时候,金城已经面临荒漠进逼的危局,粮食无法自给。为此姬松王运用外交手段和三江、烈名的诸侯保持和平。金城人的冶炼技术高超,姬松王遂从七城烈名运进粮食,而将金城的铜器销售出去。这也成为日后金城和烈名、三江的基本关系:金城进口粮食,输出金属冶炼品,同时不对这两地用兵。
当然姬松王不会满足于此。治理沙漠成为金城人的生存的根本,姬松王以政府的名义不断征集人力物力,投入治沙工程。
他很快得知有一个奇怪的家伙在金城,这就是狄长义。狄长义来金城的唯一目的,就是治沙。而且在姬松王知道他之前,他已经在此治沙二十年,并小有成果。
姬松王派出使者去迎接这位治沙专家到自己的宫殿共商大事,结果遇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福河式的傲慢。
第一位使者去,正好遇到狄长义置酒高会,被拉上喝酒。两人都喝了个烂醉如泥。然后第二天一早,醒了酒的狄长义根本不管这个使者,自顾自离开村庄去三江购买树种去了。使者只好垂头丧气回去报告。
第二位使者正好遇上风沙袭击村落,被狄长义当作一个劳动力扔去修补村落的外墙。然后因为修补不力被狄长义赶了出来。
感到非常有趣的姬松王派了一个身强力壮的侍卫去当使者。狄长义非常赏识这个侍卫,但是这个侍卫嘴太笨了。他没能说服狄长义,反而被狄长义说服,专程跑回姬松王的宫殿,想辞去军职,专心跟着狄长义治沙-还好,他也被姬松王说服了。
第四位使者出身贵族,是金城贵族的次子,作为人质也作为侍卫服务于姬松王。这位长于言词礼仪的使者几乎说服了狄长义,说定了第二天就跟他一起回去见姬松王。
但是当天晚上,邻村的人跑来告诉狄长义:在一次大风之后,他们那里有一些树木没有被刮走。于是狄长义毫不迟疑地扔下使者去研究树木了。
还没等姬松王派出第五位使者,狄长义派人给他送来了一封简短的信:你作你的王,我治我的沙,别来烦我。
于是姬松王带着十余名护卫亲自前往,去请这个狄长义。
他们到达村落的时候,正好风沙再度袭击村落,于是姬松王和他的侍卫也被狄长义当作劳动力扔到了村墙边上作修补工作。好在姬松王和侍卫们都身强力壮,干活很利索,不但没有被狄长义赶出来,还得到了狄长义的夸奖。
姬王朝由此有了一个惯例:如果国王或者皇帝在村落里遇到天灾侵袭,他将服从村长的安排。这一惯例后来被金城豪族们继承。
在姬松王的劝说下,狄长义总算同意跟他走。狄长义没有作姬松王的臣子,而是作为客人住进了他的王宫,专心于治沙。
狄长义的治沙成效卓越。姬王朝的金城历史中,提到了一个百战宫,作为姬松王的行宫和对抗什米尔部落的前沿哨所存在。姬松王长期在此驻扎人马,并多次亲临于此,指挥对什米尔部落的战争。这个百战宫,当时位于沙漠边缘。而4000年后,现代的考古学家在大漠深处发现了这个百战宫。方圆百里之内,都是沙漠,这里是沙漠的中心地带了。
由于治沙的成绩,狄长义在姬松王的朝廷中地位极高。按照姬王朝的记载,姬松王明确下令,狄长义所到之处,所有官吏必须服从其命令,“一如寡人亲令”。在任何地方,任何权贵,看见狄长义,就等于看见姬松王,必须循礼相待。甚至两人并行之时,狄长义往往走在姬松王之前――按照姬王朝史书的说法,姬松王“兄事”狄长义,即把狄长义当作自己的兄长。当然,也有很多历史学家指出,狄长义也许根本就没意识到按照礼节自己应该走在姬松王后面。
尽管史料不多,但是在此后的4000年里,狄长义基本上都是一个非常正面的形象,历代王朝也都非常推崇他。严肃的金城人谈及他的时候总是带有善意的微笑,他们为数不多的幽默,几乎全部附会到了他的身上-所以狄长义留下最多的是趣闻,其真实性非常可疑。
****
在姬松王的时代-也就是姬王代-,还有另外一个人,在历史上留下了更深的足迹。这个人就是曾夺缨。
曾夺缨出生于三江豪商家庭。当时三江诸家学说盛行,辩论和游说成为风尚。曾夺缨师从法家大师武子(本名武角),是武子的得意弟子之一。
曾夺缨十八岁那年,儒家大师国子(本名国富)做了三江的司寇,武子及其弟子因为“非言先圣”“腹诽”“通外国”等罪被杀。三江的法家势力就此消亡。
曾家虽然只是豪商,却因为介入金城三江的粮食交易,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影响。其宗族领袖又认定曾夺缨必能光大本宗,因此暗地里运动,曾夺缨遂得幸免,不久就离开三江,游说天下。
辗转之后,曾夺缨来到了金城。在金城的曾氏分家曾方达得到宗家的指派,尽心照顾,并为他安排拜见狄长义,以此作为进身之阶。
这两人的见面并不和谐。不过中午时分,曾夺缨便从狄长义住处傲然而出,他身后的狄长义则是追出门来对他戟指大骂,顺带把等在门外的曾方达等人一并痛骂。
至此,曾方达等人都认为在金城再无指望。即使傲然而出的曾夺缨,回到住所后也饮酒怅然:“王霸之术,竟无人识得。武子之说,亦将无后乎。”
曾夺缨实际上已经走遍了当时龙族人控制的中关以东的诸国,最后到了贫瘠的金城,其学说没能说动任何人主。
但是当天夜里,狄长义突然入宫,向姬松王推荐了曾夺缨:“君欲为天下主,当用此人!”
然而,当姬松王要狄长义带曾夺缨前来-引荐人带被引荐者拜见君主,是当时的惯例-,狄长义却拒绝了:“我行善,不与恶人为伍。”结果姬松王只好派出自己的使者,请这位“恶人”曾夺缨前来。
曾夺缨和姬松王的会谈非常愉快。“暮及夜,及旦,及午,再及暮。三日乃息。”两人一连谈了三天三夜。三天后,姬松王亲自送曾夺缨出宫,然后前往狄长义处,“遂两谢。一曰谢荐,一曰谢罪。”感谢狄长义引荐曾夺缨的同时,向狄长义谢罪,表示自己要任用这个“恶人”。

这时刻还有一个小人物也很值得注意。曾方达因为狄长义对曾夺缨的态度,担心姬松王对曾夺缨不利,竟然聚集家中徒众,在姬松王宫外埋伏,以备不测之时救出曾夺缨。当姬松王和曾夺缨谈笑着携手而出的时候,发现了全副武装枕戈待旦的曾方达,也明白了对方的意图。于是曾夺缨亲自下跪为曾方达请罪,姬松王则笑道:“君所言,因事而罪,因罪而刑。今无事,无罪可谢。”
曾夺缨此后虽然对曾方达没有什么表示,却将这份恩情记在心中。当他死的时候,将自己获得俸禄、爵位和三罪不死的特权以及曾氏家族的宗家权力,都传给了曾方达的儿子。曾方达一脉,遂成为曾氏宗家,姬王朝早期最有名望的豪门。
曾夺缨的变法,是强调农战,并废除公田。法令首先在王领得到推广。姬松王领地上的国人野人,都分到了大小不一的土地,土地归于每个耕作者,不再属于王室。而耕作者要向姬松王交纳的,仅仅是“税”,不用缴纳“租”。同时,无论国人野人,都必须承担以前仅由国人承担的兵役。
曾夺缨推崇严格的制度。农业生产和军备都被他用一种几乎是4000年后才应该有的工业思维加以规范。以村落为单位,生产的粮食和出动的兵役,兵役人员应该配置的盔甲,全部有明文规定。产粮多、斩首多的受赏,产粮少、战败的受罚。
王领的变法,使得王室的收入一度减少,但是军力却倍增,而支出几乎为零-全部被转嫁到了村落自治上。王室军队本来占到金城总兵力的1/5。而在曾夺缨变法后,王室兵力占到金城总兵力的1/2。
接下来,曾夺缨准备在贵族领推行变法,但是遭到了贵族们的反对。姬松王和狄长义虽然支持变法,但是不愿意动用强力,而主张说服。为此,曾夺缨发动了他在金城最富盛名也最遭非议的“百战宫之变。”
当时什米尔部落再次威胁到百战宫。力图变法却引而未发的曾夺缨决定以此为契机,雷厉风行开始变法。他首先劝说姬松王和狄长义先期前往百战宫,自己在后方征集人马随后就到。
当时的兵制,是层次的分封格局。姬松王所带的人马是王领的人马,而贵族领的人马则在姬松王发布召集令后进行征发,稍晚出发。实际上,姬松王认为不必征发贵族领,因为仅王领的人马已经足以击退什米尔部落的骚扰。但是曾夺缨出于自己的目的,依然在全金城征发了贵族人马。
当贵族们来到宫殿里参见姬松王留下的军事主官曾夺缨的时候,曾夺缨宣布了一个惊人的命令:所有贵族都留在这里,直到姬松王回来。他们的军队,将不再按照贵族领的编制,归于各自的领主统率,而是按照曾夺缨的命令,根据人马多少进行编制。重组之后,由不是贵族的国人野人军官带领,前往前线效忠姬松王,参与战斗。
可想而知,被剥夺了指挥权的贵族们不愿意接受这个命令。
曾夺缨的本意也不是要他们服从。曾夺缨以违抗军令为由,下令将进入宫殿的贵族们尽数斩杀。而他的军队,早已包围了屯扎在城外的贵族军队,逼迫他们缴械。
曾夺缨没有带着这支队伍前往百战宫,而是宣布了新的土地法令。他宣布所有贵族领的土地都分给国人和野人。所有人都不再效忠于贵族,而是直接效忠于姬松王,向姬松王缴税,服兵役,得到恩赐。
在曾夺缨的刺刀威逼和利诱下,重组后的贵族军队迅速击破了困守领地的大贵族残余。小贵族们被迫向曾夺缨投降,随即被曾夺缨剥夺了贵族权利,成为一般的国人。还有一些贵族,被曾夺缨认为有危险,被迫自杀。
等到姬松王从百战宫返回,他发现自己的朝堂上空空如也:贵族们要么被杀要么被贬为国人,他的朝廷上没有大臣了!
曾夺缨对此胸有成竹,将在百战宫战争中,以及镇压贵族的战争中有战功的人提拔为大臣。一些平素缴税众多的村落的村长也被提拔为大臣。按照曾夺缨的话说:“只要你出俸禄,决不会缺大臣。”
姬松王最终接受了这个既成事实,其实在出战百战宫的时候,他已经猜到曾夺缨会在后面做些什么促进变法。他甚至也猜到了曾夺缨会制造流血事件。
他只是没想到会流如此多的血。在这次大屠杀中,金城早期的大贵族家族,甚至包括姬松王的老师在内,全部被杀。此后还不断有贵族残余发动叛乱,都被曾夺缨严厉镇压。
姬松王对此作出的补偿是逐步赐予一些旧贵族新的官职和俸禄,使得他们成为官吏。但是,这些官吏不世袭,也无权调动任何人为自己服役,也不得拥有私人武装。
狄长义对这次大屠杀的愤怒来得猛烈-当场拔刀想要杀了曾夺缨-,去得也不慢-因为他一直不喜欢这些贵族。而且曾夺缨的另外一个政策令他非常满意。
曾夺缨废除了奴隶制度。
和狄长义的宅心忠厚不同,曾夺缨认为奴隶不但能增强其主人的经济实力,也可能成为主人的军队,进而威胁到王权。因此他宣布臣民之间不得互相效忠,“天下王一”,所有人都只是王的臣民,彼此之间平等。
曾夺缨的这次变革并没有后世左派理想主义者们希望的那么完美。实际上,还等不到曾夺缨策划夺取三江,人身依附和奴役就重新出现,等级制度迅速形成-曾夺缨实际上支持等级制度,只是不喜欢原来的那个等级制度。曾夺缨主张的是一种简单的等级制度:国王和臣民。在这两个等级之间,不需要第三个等级。
在“百战宫之变”后,曾夺缨开始在整个金城变法。土地被私有化,但是不容许买卖。所有人直接向朝廷效忠,不再有分封。所有人服兵役。奖励农战,对农业和战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具体的考核。后来由于和三江、烈名交换粮食的需要,商业和手工业也被纳入考核。
人身依附和奴役尽管很快就重新出现,但是在姬王朝的法令上,依然不承认这种依附。奴仆和佃农,依然直接向政府缴税,并服兵役。在曾夺缨死后,狄长义主导了新的法令,如果奴仆和佃农无力缴税或者服兵役,这份责任将被转移给他的主人。但是这个法令造成了大量佃农和奴仆被驱逐,不得不中止。
在曾夺缨的变法下,金城人开始形成自己的黑色文化:强悍,勇武,严谨,崇尚纪律,尊崇权威。也正因为如此,以冷酷的杀戮留名青史的曾夺缨被称为“金城之母”。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