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再争南疆地 三造蛮文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渤海国武王大武艺在球场上一阵乱棍打烂了金思兰的头胪。五名新罗国使者吓得魂飞魄散,也不敢索要马匹和车辆,就一路抬着金思兰王子的尸体,逃离敖东城,逃过长白山,逃过鸭绿江,一直逃到了大同江以南,才算得到新罗国地方官员的接应,把金思兰尸体装入棺椁,护送到新罗国西海岸的熊津城。
新罗国王金兴光万万没有料到,他忍痛让出八十里土地,换回来的却是儿子的一具尸体。已经被箭伤折磨得奄奄一息的金兴光,哪里还能禁得起这样沉重的打击,当时就昏死过去,三天后就一命呜乎了。
新罗国世子金承庆立即在熊津城宣布继位,并派人向大唐皇帝报丧,请求册立新任国王,同时请求大唐皇帝对渤海王大武艺严加惩处。
大唐玄宗皇帝一直对渤海郡和新罗国之间这场战争持观望态度,他不能支持渤海郡,也不便支持新罗国,只盼双方尽快停战。现在好不容易看到战争停止,就更不肯介入其中。可是新罗国毕竟是大唐最忠诚的藩属国,发生了老王逝世这样的大事,玄宗皇帝也不能不闻不问。新罗国因为出兵声援大唐,才招来渤海郡的报复,玄宗皇帝也不能不给一点安慰。新任国王正在等待册封诏书好正式继位,皇家必须有个表示。
兵部尚书薛纳在担任辽东郡王期间,被新罗国蚕食了大同江两岸的实际控制权,为此常受到同僚们的奚落,一直感到脸上无光,就想找个机会把这件事作个了结。这时见皇帝想对新罗国王有所安慰,就乘机奏了一本。
薛纳奏道:陛下要想安慰新罗王,不妨作个顺水人情,把原先属于辽东郡,现在已经被新罗国实际控制的大同江两岸土地,正式划归新罗国管辖。
玄宗皇帝笑道:薛爱卿这个主意不错。这样一来,既可以让金承庆高兴一下,又可以让大武艺再也找不到向新罗国发难的借口。朕要派个钦差到新罗国,一是吊唁金兴光,二是册立金承庆,三是正式移交大同江两岸土地。户部配合礼部和鸿胪寺抓紧筹备,尽快启程。
大唐皇帝派往新罗国的钦差大臣是礼部侍郎何韶光。何韶光到新罗国颁诏,册封金承庆为新罗国王,宣布大同江两岸土地正式划归新罗国管辖,却对渤海王大武艺违约杀人一事只字不提。新罗国新任国王金承庆血气方刚,咽不下这口气。他领了大唐皇帝诏命,正式称王,返回首都金城,重整王朝,在列祖列宗神灵前发誓,要向渤海国报仇雪恨。
大唐玄宗皇帝决定将大同江两岸土地正式移交给新罗国管辖,原本是一番善意,以为从此可以消除渤海郡和新罗国的争端,使两个藩属和平相处。可是当这个消息传到敖东城的时候,武王大武艺却感到这是大唐皇帝对渤海郡的莫大羞辱,并且立即作出强烈的反弹。
在此之前,武王大武艺在马球场上打死金思兰,已经把对新罗国的怨恨发泄出来,已经收敛了再对新罗国发难的念头,转而关心起大野勃的下落来。这天朝会之后,武王把右相高海清召到宫中,查问大野勃的近况。
武王问道:右相可知大野勃近况如何?
高海清小心回道:臣已经派出两个门人到伯力城行事,一个叫吴有良,一个叫胡希财,都是武功高强的杀手,一定会马到成功,只是目前尚无确切消息。
武王躺在椅子上,双目微合,好象自言自语似地说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兵贵神速,夜长梦多。
高海清赶紧应道:臣不敢怠慢,只是―――
高海清的话还没有说完,有卫士匆匆来报:大内相紧急求见国王基下。
武王正在和高海清密议谋杀大野勃的事,很讨厌有人来打扰,说道:这个乌知古,罗里罗索,大事抓不牢,小事天天报,真是烦死了。
高海清乘机进谄道:乌知古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百官早有怨声。
卫士不知是让进还是不让进,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武王觉得拒见大内相不成体统,便说道:让他进来吧。
大内相乌知古神色焦急地来到宫中,刚要向武王行礼,武王挥手道:免了吧。你急急进宫来,究竟有什么大事?
乌知古向武王禀道:有两件大事。一是伯力城都尉田正平派人来报捷,他和何大富联手,于十天前驱逐倪属利吉,重新夺回庙尔城。
武王听了很高兴,说道:这个都尉倒很能干,可以提升他为伯力州剌史。
乌知古再奏道:还有一个坏消息。刚刚接到南海府都督高德武的急报,因事关重大,臣不敢耽搁。
武王从虎皮椅上向前探出头来,急问道:究竟什么大事,快说吧!
乌知古道:金城传来确切消息,大唐皇帝已经下诏,把大同江两岸土地赐给新罗国管辖。
武王闻言,腾地一下跳起来,大声叫道:你说什么?再说一遍!
乌知古道:大唐皇帝已经把大同江两岸土地全部赐给新罗国。
武王拍案叫道:岂有此理!那本是高句丽国的土地,大唐国鞭长莫及,要想赐予藩邦,理所当然应该赐给我渤海国,凭什么赐给新罗国?
乌知古禀道:基下息怒。臣以为大唐皇帝此举有两项明显的意图,一是安慰新罗国新任国王金承庆,二是阻止基下再向新罗国索要土地。
武王气急败坏地踱来踱去,又突然站住,手指乌知古和高海清,喝问道:两位大相国,你们总该有个对策吧?
乌知古奏道:从前靺鞨国是高句丽国的友邻,而新罗国是高句丽国的死敌。辽东郡取代了高句丽国,其土地成为大唐的本土。辽东郡西撤之后,遗民大部融入渤海国。现在皇帝将大同江两岸土地赐给新罗国,是对渤海国的轻视。基下可以上表据理力争。
高海清干咳一声,走到武王身边,小心禀道:臣有一计,不知当讲不当讲。
武王喝道:这个时候,你还卖关子?有屁快放?
高海清乘机攻击大内相,含沙射影道:臣这个拙计,怕被大内相斥为雕虫小技,才顾虑重重。既然基下想听,臣就斗胆说一说。无论从地缘上来讲,还是从人缘上来讲,渤海国都有权力接管高句丽国的土地和民众。大同江两岸土地理所当然应该交给基下来统治。现在大唐皇帝既然置道义于不顾,姿意偏袒新罗国,基下不妨来个旧戏重演,再和皇帝玩一回蛮文国书。
武王听得不耐烦,斥道:你的废话太多了。说主要的。
高海清诌笑一下,说道:主要的就是,再给皇帝上一回蛮文国书,要求皇帝把大同江两岸土地改赐给渤海国。皇帝见到蛮文国书,就会想到张雨生两路攻唐那场战争,就会千方百计避免重蹈覆辙,就会重新考虑大同江两岸的归属,就会顺水推舟重新颁布赐地诏书。
乌知古冷笑道:民间有句难听的谚语,叫做吃一百个豆不嫌腥。前两次上蛮文表,都没有得到好结果,右相还要出这样的馊主意,是不是也要吃一百个豆才知道腥。
高海清向武王叫屈道:基下你看,大内相果然不容臣讲话吧?
武王没有理会右相,沉吟道:三上蛮表,不厌其烦,烦乱其心,促其乱盘。此计说不定会引出意想不到的奇迹。孤王以为不妨一试。

乌知古道:请基下三思。第一次上蛮文表,是臣出的主意,被皇帝拒收,臣至今追悔莫及。第二次上蛮文表,是右相出的主意,结局让人哭笑不得。故技重演,三上蛮文表,恐怕只会招天下人耻笑。
高海清阴阳怪气地说道:前两次上蛮文表,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都是因为大内相保举的出使之人贪生怕死,临阵变节,才弄得功亏一篑,丧权辱国。这一次我来保举奉表大臣,一定能大获全胜。
乌知古知道高海清是在指桑骂槐,指责前两次出使大唐国的乌召度丧权辱国,便争辩道:要不是使臣随机应变,巧妙应付,恐怕后果更加难堪。
武王不想听二相的争论,只盼高海清能把诡计实现,说道: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获取大同江沿岸土地。是用武力从新罗国手中夺来,还是用智力从大唐国手中索取。三上蛮文表虽然有故伎重演之嫌,却比同新罗国开战简便得多。不过,这次上蛮文表,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右相既然信心十足,此事就交给右相来筹备。出使的人选,也不必举荐了,就由右相亲自走一遭。
高海清受宠若惊,向武王奏道:臣绝不辜负基下的信赖。只是,臣出使大唐,来回总要三五个月,那伯力城之事,恐怕要耽搁了。
武王把手一挥,说道:当务之急是大同江土地。其余事都放一放。煮熟的鸭子总不会再飞了。
乌知古一时没有明白武王和高海清说的是三王叔大野勃,但见武王对高海清言听计从,心中很是沉闷,就想到要借助左相张雨生来对付右相,便向武王奏道:既然基下之意已决,臣愿全力推动。基下曾说过要送三王子大宝方入侍,是否可以乘机和右相同行。送三王子入侍,应该派一名大将军护送到边境。此事应该请左相来议一议。
武王道:对,应该听听左相的意见。还有副王。派人去请副王和左相。
副王大钦茂和左相张雨生应召而至。
武王道:大唐皇帝将大同江沿岸土地赐给新罗国了。孤王想派右相持蛮文国书入唐,要求皇帝重新颁布诏书,把那片土地改赐我渤海国管辖。顺便送大宝方入侍。你们对此有何建议?
左相张雨生奏道:兵法上讲究出奇制胜。臣以为,蛮文表已经用过两次,不足为奇,最好不要再用。
副王大钦茂奏道:文有文道,武有武道,刚柔相济,文武之道。掩耳盗铃,自欺欺人,雕虫小技,恐非正道。左相言之有理。请父王慎行。
高海清不敢公开顶撞副王,就把矛头指向左相张雨生,争辩道:兵法上还说兵不厌诈,左相不记得了么?正因为用过两次,皇帝或许会以为这第三次不会再有诈,胡里胡涂中计上当。
武王道:这正是此计奥妙之处。
副王大钦茂见父王这样说,知道反对也无效,就顺情说道:既然右相对蛮文表信心十足,坚持要做,也不妨一试。三弟大宝方入侍长安,可以由驸马张文休护送到平卢节度使地界。
武王道:有驸马张文休去护送,孤王就可以放心了。召驸马来将此事确定下来,好让他提前筹备。
驸马张文休应召到来,听说要送大宝方要到长安入侍,联想到大都利和大钦茂入侍的遭遇,觉得自已应该竭尽全力保护三王子,便奏道:大王子大都利入侍,被人谋杀于太华山;二王子大钦茂入侍,曾遭三年监禁;此次三王子入侍,一定备受关注,说不定还会有许多波折。臣愿以聘唐副使名义,护送三王子到长安,见机行事,安排一切,确保三王子平安。
武王高兴地说道:难得你想得如此周到。就命你做聘唐副使,专门负责安排大宝方入侍事宜。持蛮文表求觐的事则由右相高海清全权负责。
众臣应道:臣等遵教。
高海清被武王指定为持蛮文表入唐的大使,感到备受恩宠,荣耀非常,回到府中,关起门来,挖空心思地编造蛮文表。他能写出来的渤海古字也不多,整整熬了三个通霄,搜尽枯肠,才终于编造出一份完全用蛮文书写的表文。表文用蛮语读音如下:
大唐国老天爷陛下
白头大山南北土地起根乍把就是长白山国的。早先那个长白山国高句丽国别沽了,崭光瓦亮的渤海国却支楞起来了。大唐国早先挺蝎虎,整的渤海国憋拉巴屈的。夜个皇帝冷不丁地改了肠子,好么样的要把大同江整个郎添货新罗国,把事整岔纰了。新罗国是几角旮旯上的小老嘎瘩,虎拉巴的要来体登长白山土地,真是癞蛤蟆上脚面,不咬人硌硬人。把俺急得血吃胡拉地,可真急了眼了。皇帝别乌鲁巴秃地,麻溜地重发诏书,利个亮儿地把大同江两岸添货渤海国。皇帝要是再整鬼头蛤蟆眼的事,可别怪俺拔犟眼子,到时候皇帝粘帘子又坐腊,再惦对可就不赶趟了。
渤海郡王大武艺启奏
高海清得意洋洋地把份蛮文表呈给武王审阅。
武王看过之后,非常满意,开怀大笑道:哈哈哈,右相真是有个老猪腰子,把这表文整的贼吃拉地狠,一定会让皇帝象叫街的牛犊子一样蒙门。
高海清道:请基下放宽心,臣这次一定要手到擒来,让皇帝把大同江两岸土地服服帖帖地送过来。
武王兴奋地说道:此计一旦成功,就可以省去数万人马兴师南征了。这是奇功一件。右相凯旋归来之日,孤王要亲自出城五十里迎接。
高海清俯道奏道:臣愿竭尽全力为基下效命,只是大内相和左相不能相容,让臣感到苦闷。此次入唐虽然是险关重重九死一生,臣义无反顾死而无怨。只盼基下对庸碌奸邪之辈有所避讳。
武王笑道:自古以来,国君都喜欢能干事的大臣。春秋时的晏婴、蔺相如,都是凭着智谋,不辱使命,为国争光,深受国君器重,成为世代传诵的贤臣能臣。你如果成功归来,就是渤海国的晏婴蔺相如,孤王也会破格提拔你做大内相。
高海清叩头道:臣谢基下隆恩。
大内相乌知古对高海清的阴谋诡计很不以为然,他担心此次的蛮文表会给渤海国带来更大的灾难,不禁忧心如焚。左相张雨生也对三上蛮文表的计谋很反感,可是他愿意无条件地服从武王的决策,支持高海清入唐用计。驸马张文休虽然是副使,却只管三王子大宝方入侍事务,一心要保大宝方平安无事,对高海清的事不闻不问。连日来,这些人的行动都很诡秘。高海清不断地在武王面前吹牛邀功,妄图取代乌知古的大内相职位。大内相乌知古则不断地和副王大钦茂沟通,为高海清可能招来的祸国之患谋划预防之策。左相张雨生则一心协助儿子张文休设想三王子大宝方入侍可能遇到的风险,一一做出应付的预案。表面上看,渤海国武王一言九鼎,绝对权威。可是,大内相和左相在私下里却做着与武王意志大相径庭的事,甚至连副王心中也不知不觉地生出了不驯服的苗头。一场政治动乱已经迫在眉睫。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