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长安才庆贺 幽州又亮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琳返回长安,是双方实现和平的重要标志。大唐朝野上下都认为渤海王求和是因为唐军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结果。百官上表称贺,郡县上表祝福,从京城长安到边远州府,都沉浸在欢乐之中。齐王李守礼的府中的喜庆气氛最为浓烈。这场战争给大唐国和渤海国带来三年动乱,数万军民死于非命,财产损失无数。可是,齐王李守礼却毫发未损,还得到许多意外之喜。齐王的儿子李琳虽然做了一回战俘,却没有受到一丝虐待,现在不仅平安归来,还引出皇帝格外的关心,这是因祸得福。李琳在敖东城结识的许之元和大元义夫妇,又得到皇帝恩赐公主和驸马称号,这也使齐王府平添了莫大的荣耀。连日来是,齐王府欢歌笑语不断,前来祝贺的大小官员络驿不绝。这天,玄宗皇帝也亲临齐王府来和堂兄李守礼共享欢乐。
齐王李守礼给玄宗皇帝行过礼,谢过恩,又叫儿子李琳来给皇帝叔叔叩头。
玄宗皇帝有子女数十名,五位兄弟又有子女数十名,这些金枝玉叶加在一起有上百名。玄宗皇帝原本对许多侄男侄女并无印象,对齐王的庶子李琳更是无暇顾及。可是现在,经过三年战争之后,李琳的名字已经是人人皆知,而且让皇帝时时关心。在这场战争之前,玄宗皇帝来到齐王府时,李琳充其量是上前行个礼请个安就要立即退下,不可能有和皇帝说话的机会。今天皇帝来到齐王府,最想要看到的就是李琳。
玄宗皇帝抚着皇侄李琳的头,关切地说道:让你吃了三年苦,有没有落下病痛?改天你到宫中来,朕要亲自让御医来给你检查一下。
李琳是平生第一次得到皇帝叔叔的抚爱,乐得笑开了花,俯在皇帝脚下说道:叔皇陛下放心吧,侄儿在敖东城有个大大的王府,那是我的天下,有大野勃一家人陪着,谁也不敢来打扰。大武艺经常派人来请安问候,好吃好喝又好玩,并没有感到有什么苦。
玄宗顺手把李琳拉起来,笑道:看来你对敖东城还很留恋,是不是没有住够啊?
李琳站在皇帝身边回道:真是没有住够呢。本想多住几日,和大元义的母亲庆祝一下许之元姐姐封了公主,是大野勃劝我早日归来,好让前方将士早享和平。为了顾全大局,我只好先回来了。要是有机会,侄儿真想再去看看。
玄宗笑道:你想去,一定会有机会。过一段时间,朕会想着给你派个到海东出巡的好差事。
玄宗皇帝对自已的亲生儿子们都没有这样许过愿,今天脱口而出,对李琳许下出巡渤海郡的美差,不仅让李琳喜出望外,就连李守礼也感到受宠若惊。
李守礼急忙向儿子说道:还不快向陛下谢恩!
李琳叩头道:侄儿谢陛下隆恩。
接着许之元、大元义、大钦茂、大荣华、大松花、乌召度等人,都来给皇帝叩头请安。
玄宗皇帝特别把李琳和大钦茂叫到身边,笑道:你们两个可是有奇缘的。一个齐王的儿子,一个渤海王的儿子,都是金枝玉叶,贵为王子殿下,可都是老虎屁没人敢碰的。可是谁能想到,就是你们这两个没人敢碰的王子,却偏偏又双双做了囚徒,成了一对难兄难弟。今天你们见了面,有何感想啊?
李琳好奇地看着大钦茂,笑道:听说大钦茂给皇帝上过陈情表,我还以为他是个大人呢,原来是和我同样的年龄。
大钦茂低头说道:殿下在敖东城受苦了,我替父王大武艺向你陪罪。
玄宗皇帝笑道:现在讲和了,渤海郡还是大唐的藩属,四海之内皆兄弟,用不着陪罪了。你那道陈情表虽然有些稚气,却不失为一篇好文章。李琳要好好读一读,看看能不能做出同样的文章来。
李琳道:听了陈情表三字,就让我佩服不已。大钦茂学识在我之上,要是能和他一起上学就好了。叔皇陛下能不能给崇文馆下个旨,让大钦茂和我一起去上学?
玄宗皇帝笑道:这个主意很好。朕正在想用什么方法对大钦茂无辜坐牢给一点补偿,就让他陪李琳到崇文馆读书吧。
崇文馆是皇太子主办的贵族学校,只有皇家子弟才有资格入学。藩郡国王子都是在宰相主办的国子监上学。现在皇帝开了金口,破例恩准大钦茂入崇文馆上学,是一种破格的优待。大钦茂当即叩头谢恩。
大钦茂和李琳,两个同龄的年轻人,一个是渤海郡的王子,一个是大唐亲王的王子,却不约而同地成了战争的替罪羊,一个在长安遭软禁,一个在敖东城遭软禁,成了一对没有见过面的难友。现在和平了,两个人又一起到崇文馆上学,成了大唐朝贵族高等学府中的同窗好友。这件事本身就具有不同凡响的传奇性。他们由此开始的交往,对后来几十年的唐渤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更造就了许多神话般的故事。
大唐皇侄李琳平安返回长安,双方随即开始两军阵前的撤兵谈判。唐军阵前指挥官以后来者居上。赵含光是最新任命的范阳节度使,就成了河北和山东前线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幽州都督宋庆礼和平卢节度使薛泰都要听他指挥。渤海军方面的最高指挥官是大元帅张雨生。张雨生和赵含光就在幽州城外举行军事谈判。
政治谈判达成原则协议之后,军事谈判仍然有艰苦的路要走。谈得好,双方脱离接触,从此不再战。谈得不好,随时都可能重新亮剑,把政治谈判的成果葬送掉。。
这天晴空万里,气和日丽。在幽州城外平坦的草地上,有两支步兵卫队对面排开,卫队的后面各有一排彩旗飘扬,卫队的前方各有一面紫色文案,案后各有一张锦缦交椅。将近午时,有两支骑兵队伍簇拥着各自的首领从南北两方奔驰而来。北边来的是渤海军大元帅张雨生。南边来的是大唐范阳节度使赵含章。今天他们要在这里举行军事谈判。
赵含光在南面的交椅上就座。他做为唐军前线最高指挥官,最关心的是渤海军早日撤离大唐土地。谈判一开始,赵含章就抢先提出撤兵要求。张雨生在北面的交椅上就座。他做为渤海军的前线最高指挥官,最关心的是完成战争使命,抓捕大门艺归案。两人各持已见,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赵含章想抢占风头,先发制人,开口道:既然是渤海军求和,请张大元帅先谈。
张雨生微微一笑,说道:今天是在幽州城外会谈,范阳节度使是主人。本帅不能喧宾夺主,还是请赵大帅先谈。

赵含章道:张大帅既然还知道幽州是大唐土地,就该知道兵犯大唐是反叛之罪。
张雨生针锋相对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土之上,不容叛臣。本帅正是为了追捕渤海国叛臣大门艺才来到幽州。
赵含章说道:本帅接到廷报,说皇侄李琳已经返回长安,大钦茂也已恢复入侍王子地位,人质问题已经排除。请张大帅立即下令撤回渤海人马。
张雨生道:既然是停战议和,双方都要做出诚信的表示。渤海郡已经把李琳送回长安,大唐也该有对应的行动。
赵含章道:大钦茂王子不是已经恢复自由了么,怎么能说大唐没有行动?
张雨生回答道:渤海军是捕叛擒贼之师。只有大门艺归案,本帅才能下令撤兵。
赵含章道:请张大帅把部队撤至辽阳,本帅自会督促鸿胪寺尽快递解大门艺。
张雨生道:大门艺不归案,本帅寸步不移。
赵含章大怒道:既然你方没有和平诚意,本帅就只好拔剑相对了。
张雨生也怒喝道:李琳已经归返长安,我方的和平诚意早已昭示天下。赵大帅还想打下去,本帅乐意奉陪。
军事谈判陷入僵局。赵含章无奈,只好向兵部如实禀报,说不交出大门艺,张雨生不肯撤兵。是交出大门艺,还是继续打仗,请朝廷速作决断。兵部尚书薛纳不敢作主,立即向玄宗皇帝请示。
玄宗皇帝最头痛的就是大门艺,听了兵部的奏报,心情烦燥得很,说道:朕为了保护大门艺,已经吃尽苦头。这场战争就是因为大门艺而起的。现在要和平,必须把这个战争导火索拔掉。当初为了恩泽四海,法外施恩庇护了大门艺,却招来三年战乱,导致河北山东百业凋零,民不聊生。早知如此,当初就不会包庇他了。可是现在真要把他送回去,朕还是有些不忍。双方协议刚刚成立,墨迹未干,朕又不能失信于天下。一面是不忍,一面是不能,让朕好生为难。大门艺的事是鸿胪寺惹出来的,就让崔忻来想个变通的办法吧。
鸿胪寺卿崔忻心想,把大门艺捉起来送交渤海郡,这是最简便的办法,陛下放着这样现成的办法不用,反倒让我来变通,这不是自欺欺人么。现在是既不能再留,又不能捉送,还想把事情平息下去,那就只好来个掩耳盗铃了。
崔忻奏道:依臣之见,可以派大门艺出任忽汗州长史,让他到敖东城赴任。只要他离开大唐,发生什么事情都与陛下无关了,大武艺也没有理由再来要人。
玄宗道:这样一来,就要委屈大门艺了。但愿大门艺能够理解朕的苦心。就按崔忻的建议办吧。
崔忻领了皇帝旨意,派人给大门艺送去皇帝圣旨和忽汗州长史的官服金印,要求他立即走马上任。
大门艺隐居在洛阳,天天关注着战局的变化。他忘不了齐殿逢给他出的好主意,盼望大唐军队大获全胜,消灭了大武艺,好让他回国称王。可是三年过去了,唐军没有打退渤海国的两路人马,张雨生也无力挺进到洛阳城下。双方僵持起来,大门艺的心也提了起来。他知道僵持是暂时的,结局总是要出现的,不知这结局会给自已带来怎样的下场,他开始为自已的前途担忧。后来,大武艺突然决定和谈了,大唐朝从皇帝到平民都欢呼和平的到来,大门艺预感到未日就要来临。他祈求上苍保佑,给他一个奇迹,让大唐皇帝再给他提供一个生存的机会。这天突然接到皇帝圣旨,让他出任忽汗州长史,就象一声晴天霹雳,彻底粉碎了他的梦想。他知道这是大唐皇帝不肯再提供庇护,让他自已回去送死。他接了圣旨,知道再也没有活路,回去也是送死,还不如死在洛阳。大门艺走投无路,就想一死了之。他向长安方向跪拜再三,又痛哭了一回,再在忽汗州长史金印上写了一行字:愿以一死报君恩。然后就要拔刀自刎。
可是,就在他把刀架上脖梗的一瞬间,突然鬼使神差地向那颗金印上瞄了一眼,这一瞄就发现那印盒的夹层中露出一角绢头。他心中好奇,上前把那绢头抽出来,就看见上面有一行小字,写的是:欲求生,投新罗。
大门艺惊喜万分,把刀一丢,捧着绢条仰天大叫道:苍天有眼,我有活路了!
新罗国与渤海国是敌国。大门艺要想求生,投奔新罗国是唯一的出路。奔新罗国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经幽州,二是经山东。无论走哪条路,都可能会遭遇渤海军的拦截。他必须求助于唐军的保护才能通过。幽州方面的唐军统帅是赵含光和宋庆礼,他都不熟悉,不敢去求助。山东方面的统帅是薛泰,是保举他在幽州军中任职的恩人,一定会再帮助他逃生。他就打定主意走山东。当即收拾行装,向河南府剌史李长春告辞,说是奉旨出任忽汗州长史,要取道山东,渡海赴渤海郡。
河南府剌史李春来已经接到朝廷通知,只要大门艺肯离开大唐土地,就不必管他。这时李春来就派人暗中监视大门艺,见他确实离开洛阳往山东去了,就向长安发出快报。大唐朝廷上下以为他是去向张文休投降,大家都松了一口气。鸿胪寺立即把这一新情况通知赵含章。
幽州前线的赵含章接到朝廷发来的廷报,说大门艺出任忽汗州长史,已经离开洛阳,正在赴任的途中。赵含章当即约请占生来会谈,把廷报拿给张雨生看过之后,向张雨生说道:大门艺即将返回敖东城,请张大帅立即撤兵。
张雨生看了廷报,知道这是大唐皇帝不肯再为大门艺提供庇护的信号,大唐境内已经没有叛臣大门艺的存身之地。可是,现在大门艺毕竟还没有回到敖东城,捕叛擒贼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岂能轻易撤兵。张雨生向赵含章说道:既然然大门艺已经离开洛阳,正在返回敖东城的途中,本帅就再等十天半月,一是有了确切消息,保证立刻撤兵。
赵含章忿怒道:大唐宰相府发来的廷报你还不信,是不是根本就不想撤兵?
张雨生不相让,也怒喝道:本帅早就说过,大门艺不归案,我军寸步不移。
双方又僵持起来。赵含章就暗中集结部队,作好战斗准备。榆关总兵许钦澹见赵含章有攻击渤海军的迹象,立即赶到赵含章大营来劝阻。赵含章则下令把许钦澹软禁起来。河北战场又一触即发。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