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章 渤海王魂飞长安 丁仙师诗铭天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火龙马在长白山森林中奔走如飞,把随行人员远远甩在后面,载着高王来到一块巨石前,驻蹄不走。高王觉得奇怪,就下马到巨石前面观察,发现那巨石酷似喜利妈妈。
大祚荣叩头道:喜利妈妈在上,大祚荣给您叩头。
话音未落,那火龙马竟然丢下主人,长嘶一声,撒蹄而去,转眼之间就奔入森林,不见踪影。
大祚荣向着酷似喜利妈妈的石头问道:喜利妈妈是来收回火龙马的吗?
四周只有松涛声,没有人回答。
大祚荣倚在喜利妈妈身边坐下,沉思起来。
大祚荣恍恍忽忽来到一座宫殿中,灯火辉煌,鼓乐悠扬,正中有一位女神,竟是喜利妈妈。她周围有百多位神人,全都是长白山周围的水神河伯,好象是在开会。大祚荣隐入柱后,侧耳细听。
只听喜利妈妈说道:长白山是一座水悬山,五百年摇晃一次,全靠你们这些水神河伯拱托着,才没有发生灾难。我这个山神要感谢你们了。现在又是五百年了,大家还要多多费心关注。
喜利妈妈话音刚落,宫殿就轻轻摇晃起来。
水神河伯们叫道:长白山又要摇晃了,我们要各自回归本宫去稳住镇水神器。喜利妈妈后会有期。
水神河伯们转眼不见。宫中一片漆黑。大祚荣听到有一个声音在呼唤:基下醒来!
大乙夏追不上高王的火龙马,被远远甩在后面。眼看高王被火龙马载入深山隐入林中。大乙夏带着亲兵拼命追赶,正愁找不到方向,忽然传来火龙马的嘶鸣声,便循着火龙马的嘶鸣声寻来。到了近前,见高王酣睡在地上,却不见了火龙马。
大乙夏上前叫道:基下醒来!
高王睁开眼睛,见是大乙夏,便问道:这是什么地方?
大乙夏道:这里离仙人桥不远。
高王道:我是倚在大石头旁边的,那大石头怎么不见了。
大乙夏道:那边有一块大石头,离这有一百步。
高王来到巨石旁,说道:正是这块大石头,怎么会移动了位置。
大乙夏道:刚才大家觉得脚下有些摇晃,可能是发生了地震。基下快看,这石上有两行字。
高王转过去看,见那石头上面刻着两行大字:
风光十五代,祚禅二百年。
高王道:这就怪了。这是洪云仙师留给我的偈语,怎么只有后两句,没有前两句?
高王话没说完,听见山上一阵响,一块圆溜溜的鹅卵石滚下来,正好停在高王脚下。高王拿起来,见上面有两行字:
磨砺三十载,荣华二十元。
高王惊呼道:这正是偈语的前半段!
大乙夏道:既然是刻有仙师偈语,基下就带回去吧。
高王道:奇怪,我刚才怎么好象是进了喜利妈妈的宫殿。
大乙道:基下是不是作梦了?火龙马怎么不见了?
高王道:这就对了,确实是喜利妈妈来过。火龙马是让喜利妈妈收回去了。这神奇的石头也是喜利妈妈送来的。我们走吧。
大乙夏把高王扶上自已的战马,回营。
夜晚,高王在帐中不能入眠,把那块鹅卵石放在手上细看,从字里行间看到许多活动的影象:有海兰江边的老营盘,有千朵莲花山的仙人台,有高句丽国的太妃宫,有长白山的喜利妈妈和火龙马,还有辽阳城下与薛纳交锋的旧战场,天门岭上打败李楷固的指挥台。五十年的往事历在目。高王猛然间领悟到了,洪云仙师偈语的前半段已经被自已体验到了,完成了,带走了;后半段还留山上,等待后人去体验,去完成。高王心中豁然开朗,立时感到身心轻松了许多,就心安理得地进入了梦乡。
次日,大乙夏按例早早起来安排进山前的准备。可是过了晨时,还不见高王出帐。大乙夏到帐前请示。
内侍出来说道:基下今天有些不适,请大将军稍候。
到了中午,还不见高王动静。
大乙夏感到不妙,到帐前问道:基下怎么了?要不要唤萨满大巫师来看一看?
内侍出来说道:基下说他只想多睡一会儿。
到了下午,内侍慌张来报:基下手脸热得烫人,好像是病了。大将军快传萨满大巫师。
随队的萨满大巫师和陶永久、大乙夏进入高王大帐。
陶永久问道:基下感觉哪里不舒服?
高王道:浑身无力,只想睡觉。
萨满大巫师上前看了看面色,试了试手温,说道:基下受了风寒,正在发热。
大乙夏道:那还等什么,赶快医治!
大巫师道:大将军匆急,有备用药丸,服下即好。
高王服下大巫师的药丸,又睡了一下午。到晚上吃了些粥汤,又接着睡。大乙夏守在榻旁,忧心忡忡。
次日晨,高王醒来,对大乙夏道:孤王还是浑身无力。今天不能进山了。
大乙夏道:是儿臣该死,没有照顾好基下。
高王道:这不能怪你。休息两天就会好的。
过了五天,高王病情稍有好转,却仍是咳吐不止。萨满大巫师连日作法请神。陶永久和大乙夏焦虑万分。
高王唤陶永久和大乙夏来吩咐道:这样耽搁下去,只怕会误了朝觐。你们去安排车仗,明日启程回京。

陶永久道:基下尚未康复,怎能经受路上颠簸,不如到附近县城休养几天,待身体康复了,再回京不迟。
高王道:孤王奋斗一生,经历过无数磨难,哪会被这点小病吓倒。不过骑马怕是不行了。乙夏,你去安排车辆载我回京。
大乙夏安排了一辆锦帐软垫车,载高王返京。一路上,高王忽而高烧,忽而猛咳,却一心想着朝觐,执意不肯停歇。
高王从长白山回到敖东城,已是初冬时节。
高王在宫中休养,每天都要让任雅湘和崔岳林来报告朝觐的筹备情况。
任雅湘道:基下安心休养,保证在腊月初启程。
到了腊月初,高王病情如故,却催促启程。
任雅湘道:基下身体欠安,朝觐之事应该放一放。明年再去也是可以的。
高王道:朝觐天子是孤王多年来的愿望,现在将要成行,岂可半途而废。况且这次是孤王主动要求朝觐,皇帝已经批准,怎能变卦不去?你们速去安排,务必准时启程。
任雅湘和崔岳林约了副王大武艺,来劝高王暂缓朝觐。
高王道:你们怕孤王体力不支,为什么不怕孤王失去机会?孤王这一生,倾慕中原,敬仰大唐,即便是死在路上,灵魂也要飞向长安去朝觐天子。孤王之意已决。朝觐不能缓。明日务必启程。
这天晚上,高王让贵妃高贞玉坐在身边,拉着贵妃的手说道:孤王今生有你这位贵妃相伴,真是幸运已极。如果来生还能相遇,一定要再作夫妻。
高贞玉道:我能与基下同甘共苦,畅享人生,也是非常满足。如果有来世。我愿世世与基下相伴。
高王道:明日我就要去朝觐了。也许这就是我们的最后一个夜晚。
高贞玉道:基下不说,我也明白。我们都已是长寿之人,不怕谈论生死。基下有什么话,请放心说吧!
高王道:我将洪云仙师所教,写成十卷秘册,要传给后人。我已交给张雨生和大野勃每人两册,足够他们平生所用。还有六册,你替我保存,将来可以传给品德优秀的子孙。
高贞玉道:我记下了。这是你一生的心血,是子孙强盛的根基,我一定会妥善处理。
次日,高王在内侍搀扶下,勉强上车。百官聚在宫门前为高王送行。
高王唤大武艺到车前,叮嘱道:渤海郡是孤王奋斗一生的成果,来之不易。你这五十年也是饱尝艰辛,不能忘本。现在孤王要去长安朝觐,回来时也不再过问国事,郡国大事都交付给你。你要精心治政,上敬大唐天子,下恤渤海百姓,不可恣意妄行。
大武艺道:父王的教诲,儿臣一定谨记。
高王再对任雅湘吩咐道:你给先父开的药方,让我至今难忘。是那八个字,卧龙雏凤,让我记忆犹新。渤海能有今日,全仗卧龙雏凤肱股之力。你是开国首相大臣,务必善始善终,率领百官,好生辅佐副王。
任雅湘道:臣遵教。基下多多保重。
高王又唤崔岳林来吩咐道:你和雅湘从营州跟随孤王到海东,历尽艰险,终有今日。你要继续努力,让敖东城象长安城一样,充满文明之声。
崔岳林道:臣谨记。基下早去早回。
高王道:孤王此去,不仅要畅游长安,还要游遍中原,阅尽九州,体察文明,感受历史,畅快淋漓,尽兴方归。
百官道:祝基下一路平安!
高王仪仗队出了敖东城,在漫天雪花中向前行进。
仪仗队前头是两幅大旗:大唐渤海郡王,朝觐大唐天子。
伴驾的张雨生和大门艺护卫在高王的八驾高车两边。
车中不断传出高王的咳声。
张雨生在车边小心问道:基下感觉可好?
高王道:很好。只管前进。
车中的咳声更加猛烈。
大门艺在车边小心问道:父王,要不要停下来休息一下?
高王道:只管前进,再要说停,就是死罪!
一阵猛烈的咳声之后,车内平静得令人发悚。
高王咳出了一滩浓血,觉得舒服了许多,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高王带着这种感觉昏沉沉地卧在车中,好像进入了梦境。在他的眼前,出现了中原的城廓田野,出现了雄伟壮丽的长安城,出现了大唐皇帝金壁辉煌的皇宫。他向皇帝高呼万岁。皇帝和大唐百官都在向他招手致意。他的脸上绽露出非常惬意的笑容。这笑容渐渐地凝固了。
公元七百一十九年,大唐开元七年,渤海郡高王大祚荣,在走向中原的朝觐路上,阖然长眠,享年七十一岁。
转年开春之季,从灵波山上飞来一只仙鹤,飞到长白山天池旁,在一面百尺峭壁前面盘旋三匝,鸣叫三声,再冲天飞去。
后来人们发现那峭壁上出现了一首赞叹诗。丈余方的硕大字迹,深嵌入岩三尺许;遒劲的隶体书法,酷似洪云仙师丁令威手笔。诗曰:
神山灵气孕王台,
天降豪杰展雄才。
多难兴邦砺铮骨,
泱泱大风表东海。
铁骑纵横五千里,
虎踞敖东胜世开。
襟带蓠国朝天子,
不负洪云苦心栽.
接下来请看〈渤海国传奇〉第二部〈武王大武艺传奇〉。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