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章 老王多忧虑 贤臣各尽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纵观百代亡兴,历览王朝更迭,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个朝代开国后的最初几十年里,政权都会发生一次剧烈的震荡,就象跨过一座国运独木桥,闯不过去的就会在震荡中灭亡,闯过去的就能延续数百年的国祚。这似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条颠扑不破的铁律。
赢政开创的大秦朝、司马炎开创的大晋朝、杨坚开创的大隋朝、洪秀全开创的太平天国,都是短命皇朝,而且都是老子英雄儿子狗熊,第一世轰然而兴,第二世轰然而亡。刘邦开创的大汉朝、李渊开创的大唐朝、赵匡胤开创的大宋朝、耶律阿保机开创的大辽朝,完颜阿骨打开创的大金朝,忽必烈开创的大元朝、朱元璋开创的大明朝、努尔哈赤开创的大清朝,都惊险地闯过了致命关口,后世青出于兰而胜于兰,分别创造出数百年的国祚。可是再细看这些比较长命的皇朝,也都无一例外地在第二世或第三世发生过怵目惊心的宫廷巨变。大汉朝的吕后之乱、大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大宋朝的烛光斧影之迷、大辽朝的太子耶律倍亡命之奔、大金朝的完颜晟夺位之争、大元朝的南皇北汗之斗、大明朝的燕王靖难之战、大清朝的废除八王共治之举,虽然表现形式各有不同,可是刀光剑影和血腥搏杀都很触目惊心,铁律的无情是勿庸置疑的。
大祚荣开创的渤海王国,是顺利度过这座国运独木桥的幸运王国之一。渤海国的二世国王大武艺,是成功地完成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的幸运王者。高王大祚荣的创业和武王大武艺的继承,都充满了传奇。
高王大祚荣是一代英雄。他一生多灾多难,却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任雅湘和崔岳林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心甘情愿做他的左膀右臂,掬躬尽粹,死而后已。高王不幸逝世于朝觐途中的恶耗传来,举国大悲,而任雅湘和崔岳林却反倒很平静。他们以为高王既选择了为归附大唐而生,又选择了为朝觐大唐而死,已经是死而无憾,死而无怨。古往今来,一个政治领袖人物,能够做到生如所愿,死如所愿,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功者。对已经去世的成功者,最好的纪念是继承他的事业,再接再厉,发扬光大,而不是痛不欲生的悲鸣。
国不可一日无主。高王大祚荣不幸逝世的恶耗传到敖东城当天,任雅湘和崔岳林就率领百官,敦请副王大武艺登基继位。大武艺就在百官拥戴下登基称渤海国武王。武王再率领百官为高王大祚荣举行隆重国葬。葬礼之后,武王大武艺再派出使节,向大唐玄宗皇帝上表,报告高王去世的消息,称自己是权知渤海郡事,请求册封渤海郡新的郡王。
向大唐皇帝讨封,只不过是一个形式,真正决定新任郡王的还是渤海郡的大氏王廷。所以,武王登基之后,并不等大唐皇帝来诏,就颁布敕命,晋封母亲高贞玉为太妃,晋封妻子陶美鸾为贵妃,敕封长子大都利为副王。一切都按高王立下的制度进行得有条不紊。
任雅湘和崔岳林竞竞业业地做着这一切,以此来报答高王的知遇之恩。他们跪在高王墓前满怀深情地祷告:高王基下,你可以安息了!
可是,他们哪里知道,高王是满怀着深深的忧虑离开了人间,他最不放心的事情,就让两位老相国这样轻而易举地办完了。
高王生前最不放心的是什么呢?
这是高王心中最大的秘密。他生前从来没有对人说起过,对相濡以沫的贵妃高贞玉也只是稍有暗示。因为这件事太重大,太复杂,处理不好就会血流成河,甚至亡国亡家。
高王的忧虑是从大武艺和张雨生小时候练功开始的。
张雨生被大祚荣收为养子,在大祚荣的精心调教下,五岁开始练功,十岁的时候已经有了很深的武功功底,经常能作出一些让人称赞的表演。那时九岁的大武艺心中不服,每当张雨生练功的时候,他都要节外生枝来捣乱。高贞玉总说这孩子真不懂事,把他拉开也就算了。大祚荣却眉头紧锁,对妻子说武艺这孩子心里有点阴暗。
到了大武艺二十二岁的时候,接受了父王交下来的任务,和张雨生一起去贩猪换马鞍。张雨生去和陶永久谈生意,却意外地认识了陶家姐妹。大武艺心中忌妒,说要早知道是这样,我去谈判就好了。这本是一句脱口而出的竟气之辞,可是大祚荣知道了以后,却感到心中很不痛快。对儿子的关心,促使大祚荣对儿子细心观察,一言一行都很在意。从这以后,大祚荣常对贵妃高贞玉说,武艺这孩子心胸狭窄。
东归时发生的一件事,不仅让大祚荣为长子大武艺烦恼,而且为他担忧。孙万荣反了营州那天,涑末王府人员冲出营州,向东行进,不料李楷固纵兵追来。大祚荣的本意是不要和契丹人纠缠,赶紧摆脱,好抓紧上路。可是大武艺却自作主张和李楷固交战,导致双方主力相拼,造成数千部众死伤,险些误了东归大事。从那以后,大祚荣常常担心这个儿子嗜杀好斗,恐遭天谴。
震国开国以后围绕着制服黑水部的策略之争,朝堂上多次发生论战。高王细心观察,发现副王内心是支持武力征讨的,嘴上却总是言不由衷。副王其实和他的叔父大祚新有许多共鸣,在喜欢炫耀武力这一点上,他们完全一致。只不过大祚新要站出来据理力争,而大武艺却永远是藏在心里不露。高王察觉到自已的接班人是个口是心非的两面派,心情十分痛苦。
当朝的国王对储君副王产生疑虑,最简单的办法是重新任命接班人。高王反复掂量过三个儿子。次子大门艺心直性实,城府太浅,不是帅才。三子大勃昌文采出众,生性平和,却威严不足,难以制众。只有长子大武艺文武兼备,能当大任。可是高王猜不透大武艺心中究竟在想些什么。他对大武艺是否能坚持依附大唐和恩服四邻的国策没有十分的信心。高王曾经有过用三王子大勃昌来取代长子大武艺做副王的念头,只是一闪念,就立刻压了下去。高王对历史上因为废长立幼而酿成血案的教训深恶痛绝,绝不能容许这样的悲剧在渤海郡重演。
高王曾不止一次向贵妃高贞玉讲述过隋文帝杨坚的悲剧。大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共有五个儿子,都是皇后孤独氏所生。杨坚曾对臣子们夸耀说:从前帝王姬妾太多,儿子们都不是一母所生,所以往往分党相争,血流成河。我的五个儿子是一母所生,亲如手足,不会自相残杀,可以高枕无忧。隋文帝厌恶奢华,孤独皇后厌恶男人多妻。长子杨勇当了太子,不注意小节,常常弄出些花天酒地的举动,养了许多姬妾,以致把正妻气死,这就让父皇和母后十分反感。次子杨广却装出十分俭朴的假相,家里从来不摆设华丽的物品,把母后赏赐的美丽侍女全都退回去,只和正妻萧妃一人同居。孤独皇后派人去看望儿子们,杨勇大大咧咧地把派去的人当奴仆呵斥,杨广却把这些人当成贵客有迎有送。杨勇对大臣经常随意指责,而杨广则在大臣们面前做出一副谦卑之相,甚至反过来去巴结高官。杨坚夫妇整天听到的全是对杨勇的批评和对的杨广赞美。谎言重复一百遍,连圣人都会信以为真。后来杨坚终于决定改立次子杨广为太子。可是他万万没料到杨广的缺点要比杨勇多出一百倍.杨广要的是绝对至高无上的权力,他要杀光所有可能成为他绊脚石的人。皇长子杨勇的太子资格被剥夺四年之后,新太子杨广逼宫杀死父皇杨坚,紧接着再屠杀长兄杨勇全家。文帝杨坚临死时悲哀地大叫道:悔不该废长立幼!

高王为什么要给高贞玉讲隋文帝杨坚的故事?因为他被废长立幼的念头困扰着。他要通过讲述杨坚的悲剧来坚定自已,不要做出废长立幼的蠢事来。都是自已的儿子,纵然品质和能力有些差别,也可以谅解。按长幼论序,儿子们都能接受,不会出现大的风波。可是破坏了长幼的 顺序,就会在儿子们心中播下仇恨的种子,就有可能血肉横飞。
高王在出发去长安朝觐之前,突然要上长白山行猎。促成这次秋猎的因素不止一项,比如,实现多年以来要在长白山深山老林里纵横驰骋的心愿,探查一下陶永久发现的那个女娲炼石厂,都是很重要的理由。此外还有一项重要理由,就是要找借口把国事交给副王大武艺监管。他要在有生之年再考察一下他的接班人,希望大武艺能够作出一些让他满意的表现,给他一点安慰。高王在上长白山临行前,和长子大武艺有过一次非常耐人寻味的秘密谈话。这次谈话是高王刻意安排的,时间是高王出发去长白山行猎之前的一个夜晚,地点选择在高王的秘室中,只有父子二人,没任何其他人参加。
副王应召来到时,高王已经坐在虎皮椅上等候。
副王小心问道:不知父王召唤儿臣来,有何教导?
高王亲切地笑道:过来坐吧。今天只是想找你来聊聊家常,你不要紧张。要不然我们先下一盘棋吧。
副王道:儿臣谨遵教诲就是了,不敢和父王对弈。
高王笑道:叫你不要紧张,你就放松嘛。好了,不要下棋了。你说说最近都看些什么书?
副王知道父王崇拜上古圣贤,就说道:正在重读司马迁写的史记,重点是三皇五帝的本纪。
高王道:你在看这些书,很好。说说你的心得体会。
副王道:三皇五帝之世,帝王与民同乐,官宦率先垂范,人民无忧无虑,妇孺尽享小康,不愧为人间盛世。
高王道:三皇五帝禅位让贤,更是了不起的行为。副王继位,也不必非要等到老王去世。我要去长白山行猎,就由你来监国。也许我朝觐之前就不再回到敖东城来了,你就好好当一回郡王,不要让我失望。
副王道:请父王放心去行猎,儿臣一定精心管理国事,一切都按父王先前制定的国策,绝不更改。
高王道:有些根本大计不能更改,比如归附大唐,这是不能更改的。再比如不要轻动兵戈,这也是不能改变的。如果背叛大唐,轻启战端,必有灾祸降临,必将国无宁日。黑水部只要向我纳贡,就不要逼迫太紧。都是同族同祖的长白山子孙,能和则和,不要轻易动武。你要记住,强扭的瓜不甜。大唐灭了高句丽国,结果怎么样?大同江以南土地归了新罗国,长白山周围土地归了渤海郡,大唐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其实所获甚微。大唐倚仗强兵,把涑末部强迁到营州三十年,结果又怎么样,我们还不是东归复国了么?所以,对黑水部要因势利导,不要强求。除此以外的事是可以更改的,永不更改是不可能的,只是不要改得太急。
副王道:请父王放心,儿臣绝不会乱改国策。
高王道:张雨生的父亲是为涑末部西迁而死,你要善待他的后人。我把全部武功传给了张雨生,将来能在渤海郡勇冠三军的大将军,一定会出在张家。你要好生珍惜,不能利用他们的武功去做穷兵赎武的事情。
副王道:张雨生忠心耿耿,尽人皆知。儿臣会让他张家父子永掌大将军印。
高王道:大门艺到过长安,熟知大唐律法,可以在朝辅佐。大勃昌生性散漫,耐不得朝堂议事的烦燥,可以给他一个闲职,让他自得其乐。
副王道:我只有这两个同胞兄弟,他们就是我的左手和右手,无论我的眼睛看到任何好事物,都会让我的两只手最先得到。
高王道:你这些话老天可是听到了,希望你说到做到。
副王道:儿臣之心,苍天可鉴。
高王道:你的母亲高贞玉出身于高句丽王室。常言道,落叶归根,人老还乡。她喜欢南海府的高句丽习俗。我不在的时候你可以送她到南海府去和高氏后人团聚。
副王道:儿臣一定会让母亲生活愉快。
高王道:你三叔大野勃文武兼备,可当国之柱石,是你可以依靠的亲人,务必要恭敬请教.
副王道:儿臣一定牢记.
这是高王和副王大武艺的最后一次谈话。其中有许多重要的政治交待。可惜大武艺对这次谈话完全是为了投其所好,有些话只是顺情说说而已,并不象父亲那样认真。其实这样的谈话从来不可能奏效。交班的老王语重心长推心置腹,接班的新王却曲意逢迎另有盘算,不可能是同样的心情。可惜那些老王身临其境时都不明智,空费了许多精气神。
高王大祚荣是洪云仙师丁令威的高徒,文韬武略都是仙人真传,他一生恪守师训,靠信义征服部众和四邻,没有刻意展示盖世武功。老年将至的时候,他把这些道家仙人真传整理成秘册,准备传给后人。可是要传给谁呢?传给谁,谁就会成为一代英雄。首先决定传给义子张雨生,这是兑现高王对好兄弟张大虎的灵柩发过的誓言。其次决定传给三弟大野勃,是因为三弟从小跟着大哥颠沛流离,受尽苦难,大哥要还他一份真情。十本秘册,已经传给张雨生和大野勃每人二册。剩下的六册,高王不敢轻易出手。按常理,应该传给长子大武艺,可是大武艺有嗜杀倾向,盖世武功可能会促使他变成杀人狂,所以迟迟没有传给他。次子大门艺和三子大勃昌也应该得到,可是他们究竟能不能担当重任还很难判断,也没有轻易传给他们。高王一时下不定决心,就把这六册神秘的书本交给贵妃高贞玉收藏。
高贞玉是高王唯一的妻子,也是高王生死相依的的知已。她知道这些秘册是高王的心血,也是他未了的心愿,就精心收藏起来,准备按高王所嘱,将来传给德才兼备的子孙。
现在高王去世了,他带着对副王大武艺的许多疑虑匆匆地离去了。他对长子大武艺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可是他找不到一个比大武艺更合适的接班人。他只能揣着一团疑虑离去。古往今来所有的开国帝王们大概都是这样,在去世的时候都怀着许多遗憾和疑虑,深恐他开创的事业会被不肖子孙断送掉,总要留下遗训遗嘱来规范后人。可是,如果他们地下有知,或者在天有灵,就会发现这种忧虑实在是多余的。继位者无论是青出于兰而胜于兰,还是一蟹不如一蟹,都会顽强地显示出他自已的轨迹,不可能按照前人的设计循规蹈矩。
高王大祚荣的英灵高高地站在天庭云端,俯视着他的故国臣民,向苍天和大地提出一连串问题:武王大武艺是属于哪一类呢?他会展示出怎样的政治风采,会如何显示自已的治国韬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继往开来者,还是一蟹不如一蟹的丧国败家者?他会把渤海国引向繁荣兴旺,还是会把渤海国引向衰亡毁灭?答案将会是怎样的呢?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