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二章 大异震首开殿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渤海国和王大异震的谢恩使臣高宝英,圆满完成使命,领了大唐文宗皇帝李昂的抚慰诏书和赐品,带着李居正、朱承明、高寿海等三位儒生,返回渤海国。
和王大异震不仅是在祖父大仁秀的精心抚爱下成长起来的,而且坐享着祖父大仁秀开创的盛世繁荣。他年轻气盛,不甘寂寞,就想要在治国安邦上做出新花样。高宝英带回来的三个儒生,给他带来了灵感。
这天和王在上书房召见归国儒生,想听听他们的学业和长安见闻。这三个儒生本是渤海国贵族子弟,现在又饱读经书,雄心壮志比当年归国的大唐进士乌海光不差半分,都想在渤海国政坛上显头露角,自然是要尽情的展示。
和王道:卿等学成归国,让孤王甚喜。听说中原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三教九流,无不玄奥。可是当真?
李居正奏道:中原文明如高山大海,上不可穷其顶,下不能探其底。纵使活到老学到老,也只能粗知皮毛。比如儒学,从孔孟以来,诸子百家,卷秩如林,无人能够读尽。再比如道学,太上老君的道德真经已够道士学一世,还有昆仑山七十二道宗的道德文章在等着,是没有哪能一个人能够读得完的。再比如佛学,三藏**师取回来的真经还没有译完,又有无数梵文佛经如潮水般涌来,和尚整天念,从少小剃度念到坐化归西,也是念不完的。所以大唐长安国子监的大门上就有一副对联,写的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和王道:既然是学无上境,又何谓学业有成?
朱承明奏道:这就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天下之路是走不尽的,可是从上京到长安毕竟有站可数,有里可量。成与不成只是相对而言,以考试成绩为依据。一般考中进士就可以说学业有成了。进士及第是做官的必经之路。学而优则仕,学而劣则废。
和王道:听说大唐进士是由皇帝亲自考出来的,是这样吗?
高寿海奏道:考试有很多等级。初试是在县上,复试是在府上,大试是在京城,殿试是在金銮殿上。能上金銮殿参加殿试的,都是大试中了进士的高才,要由皇帝来决定谁是状元,谁是榜眼,谁是探花。
和王道:这样选拔出来的人才,自然是治国平天下的好手。孤王也想试一试。你们暂时无职,就来做这件事,做渤海国首次科举考试的主考官。
渤海国咸和十年,从春到秋,一场席卷全国的科举考试在五京十五府逐级展开。说是逐级,其实县和州都没有学堂,府有学堂但是学生不多,考生主要还是来自上京的胄子监。胄子监是王廷开办的学校,以学习大唐传来的诗书礼乐为主。文王大钦茂时期胄子监有学生百余人,到宣王大仁秀时期增加到二百人,都是贵族和官宦人家的子弟。
考场设在王城内的跑马场上,三百张桌子摆开,三百名孝生入座,场面很是壮观。有许多考生不仅是骑着马,而且是驾着鹰牵着狗来的,也很热闹。三位主考官来请和王赐题。和王正看着考生高兴,也看着那些鹰犬高兴,就随口说了三个字:海东青。
海东青是库叶岛上特有的一种大鹰,不仅善于捕免叨鱼,而且能够啄狼啄虎。渤海人都尊它是神鹰。传说中的萨满神祖就是海东青神鹰的化身。和王以海东青为题,来考试渤海国的学生,选拔渤海国的良才,真是高明。
主考官公布了作文的题目,三百名应试的学生就埋头写文章。一个时辰之后,陆续有人交卷。三位主考官一看,那文章作得五花八门,有的借鹰说人,有的借鹰说事,有的说饲鹰的诀窍,有的述玩鹰的乐趣,有的论捉鹰的技巧。偶尔有几篇赞美海东青的对题之作,也都是立意平平,文辞粗糙。三位考官勉强选出两篇好的,放在一边。这时却见四王子大文萼还在座位上仰天思索,好像还没有理好思路,三位考官不仅替他着急起来。当场中只剩下大文萼一个人的时候场,他才坐稳了身子,凝神运笔,飞快地书写起来。三人就把目光盯着大文萼,盼他能交上一张好卷。
收场时间到了。大文萼这才把卷交上来。三人争着来看,原来是一篇斌,题目就叫《海东青斌》。题目很对路。再往下看,赋曰:秋高气爽,天净云逮;海东库叶,有尔神来。霜空萧条,塞草先白;海树无枝。海云寡色;黯兮辽迥,风悲日匿。何鸷鸟之不群,超瀚海而一息。尔其俊气横鹜,英姿杰立;顶摩穹苍,翼迅北极。铁钩利嘴,霜劁劲翮;角膝插脑,细筋入骨;顾盼雄毅,飞腾灭没。但寄巢于扶桑,夕刷羽于碣石;蒙禁脔之专宠,叨锦耩之前席;思报功于所养,甘贾勇于一决。忽水击而惊飞,乍云翔而成列;玉爪翻臂,锦绦下绁;初贴水而徐回,倏干云而上击;雨血纷纭,风毛磔烈。像广塞之舞霰,纷霓裳之回雪;似吴宫之习战,惊玉颜之喋血。壮如破敌,势甚擒贼。至如关羽义勇,张飞奋烈;取鲸鲵于坚阵,叱豺狼之当辙。固亦释丰狐之九尾,略狡兔之三**;盖犹赏骥足之神骏,且以劝忠于英杰也。既而寿杯举,臣工悦,天威畅,皇恩洽,背长杨兮而趋京阙。

朱承明拍案叫道:好文章!描写的是进贡给皇帝的海东青,抒发的是渤海人的英雄豪情。真是好文章!
李居正道:确实是难得的好文章。可惜只有这一篇。
高寿海道:如果人人都写得出来,就不足为奇了。就把这篇献给基下御览,如何?
三人拿着这篇赋,向和王奏道:恭喜基下,三百考生中,只有四王子大文萼一花独秀,文章好比凤毛鳞角,臣等一致举为头名。请基下御览。
和王看罢,笑道:写得不错,道出了海东青神鹰搏击万里的英雄气概。怎么就这一篇?榜眼和探花呢?
朱承明道:还有两篇,文章作得平平,文中的两首诗却有些韵味。先听这篇,是赵家耀作文《海东青诉》的收尾诗。
傲立峰头向太空,愤然不解困藤笼。
造化本是敖翔物,伏祸难防阴暗绳。
空有垂云翼不展,长怀壮志爪犹凌。
何时能得销铁锁,沧海一掀浪几重?
再听这篇,是关忠良作文《说海东青》的开头诗。
金刚俊鸟海东青,库叶崎崖岩上生。
游来平原弄狡兔,戏截鹄鸾在凌空。
和王笑道:不错不错。学生们能作出这样诗文,不负渤海国百年慕唐效唐之功。胄子监老师教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如果出个策论的题目,肯定会有很多人能作出好文章来。孤王今天出了个偏题怪题,让大家措手不及了。海东青是鸟中之王,可谓空中虎狼,是肉食猛禽。它嘴弯爪勾,十分锐利,翅宽羽丰,强劲有力,飞行迅速,目光敏锐。捕捉猎物时凌空直下,威猛无敌;高空盘旋时从容威严,气概非凡。所以,我们渤海人把它当作英雄的象征,当作民族的神灵。谁要想做治国平天下的能臣,就要学一学海东青的气概。这样说来,孤王这题目也不算偏。
李居正道:基下这题目出得好。既考了文采,又考了气质,还考了志向,更考了胸怀。海东青是神鹰。鹰,在长空里搏击,在岁月里飞翔,它的矫健身影,也在诗文中穿行、在绘画中昂首、在音乐里翻飞。古来高才大贤者不乏对鹰的赞美和敬仰。比如晋之傅玄就有《鹰赋》唱道:含炎离之猛气兮,受金刚之纯精。独飞跱于林野兮,复徊翔于天庭。
和王笑道:你这是在说傅玄吗?好像是在炫耀自己的学识吧?高寿海,你也不能落后,背一篇来大家听听。
高寿海道:臣就顺着李居正的路子,也背诵一篇隋人魏澹的《鹰赋》:唯兹禽之化育,实钟山之所生。资金方之猛气,擅火德之炎精。何虞者之多端,运横罗以羁束。缀轻丝于双脸,结长皮于两足。飞不遂于本情,食不充于所欲。逸翰由而暂敛,雄心为之自局。若乃貌非一种,相乃多途,指重十字。尾贵合卢。立如植木。望似愁胡。觜如利剑。脚等荆枯。亦有白如散花。赤如点血,大文若锦。细斑似缬。眼类明珠。毛犹霜雪。身重若金。爪刚如铁。或复顶平似削。头圆如卵。臆阔颈长。筋粗胫短。翅厚羽劲。髀宽肉缓。求之事用,俱为绝伴。或似鹑头,或似凤首。赤睛黄足,细骨小肘。懒而易惊,奸而难诱。住不可呼,飞不及走。若斯之辈,不如勿有。若夫疾食速消,此则有命。兔颈猴立,是为无病。厕门忌大,结肚恶软。绦不欲绝,背不宜喘。生于窟者则好伏,巢于水者则常立。双骹长者则起迟,六翮短者则飞急。毛衣屡改,厥色无常。寅生酉就,总号为黄。二周作鸨,千日成苍。虽曰排虚,性殊众鸟。雌则体大,雄则形小。遇犬则惊猜,得人则驯扰。养雏则少病,野罗则多巧。察之为易,调之实难。格必高迥,屋必华宽。姜以取热,酒以排寒。韝须温暖,肉不陈乾。近之令狎,静之使安。昼不离手,夜便火宿。微加其毛,少减其肉。肌羸肠瘦,心和性熟。念绝云霄,志在驰逐。
和王开怀大笑道:这样长的文章你也能背下来,可见功夫之深。你们崇拜的是儒生,崇敬的是贤良之作,孤王喜欢的却是帝王之作。有一篇《咏鹰诗》,孤王背诵给你们听。
迁朔欲之衡,忽投罻罗里。
既以羁华绊,仍持献君子。
青骹固绝俦,素羽诚难拟。
深自表兹称,阔臆斯为美。
惊兽不及奔,猜禽无暇起。
虽蒙韝上荣,无复凌云志。
朱承明道:臣知道了。这是隋炀帝杨广的诗。
和王道:正是杨广的诗。杨广不是个好皇帝,却是个好诗人。以后胄子监不仅要学李世民的贞观政要,也要学一学杨广的咏鹰诗。不仅要学中原孔夫子的诗书礼乐,也要学一学开国高王亲传的仙功秘册。兼收并蓄,好处多多。
朱承明道:今天这三名进士是否算数?
和王道:当然算数。大文萼是状元,赵家耀是榜眼,关忠良是探花,按大唐规矩办,先游街炫耀,再交忠部备案,择机录用。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