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三章 大文萼入唐学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渤海国和王大异震不甘寂寞,在朱承明等三个儒生归国之际,突然心血来潮,举行了渤海国首次科举考试。这次考试虽然是模仿长安,照猫画虎,毫无章法,如同儿戏,却考出来两项影响深远的结果。
第一个结果是,和王大异震决定把仙功秘册列为胄子监的正规学业。仙功秘册是高王大祚荣的的遗著,百年以来是由张雨生和大野勃的嫡传子孙来继承的,本是一种玄奥的道家功法,内容庞博,文武兼备,是家传秘笈,在外人眼中是神秘莫测。现在和王大异震决定让胄子监的学生都来学习,就把仙功道法变成了渤海国的公共财富,人人可学,人人可用。神秘的东西一旦普及开来,就变成平凡了。渤海国得到一次普及道教文化的机会,也从此失去了令人望而生畏的仙功道法神秘性。
第二个结果是,四王子大文萼成了渤海国的金科状元。王子学业优异,成为状元也是当之无愧。可是大文萼却因为在考场上最后交卷而感到自惭,就生出一个出人意料人念头,要学三国的曹子建,练出七步成诗的本事,做一个才高八斗的文坛魁首。三位进士游街炫耀之后,大文萼就向父王提出到长安求学的请求。渤海国王子到长安去求学也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可是大文萼去长安却与众不同,他立志要学成七步成诗,专门去拜当时那些以思维敏捷著称的大诗人为师,就引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诗坛佳话,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大唐国和渤海国的史册。
大文萼要去长安求学,立即了得到父王大异震的批准。渤海国咸和十一年正月,和王派遣左允官高进礼入唐贺正,同行的有大文萼王子及三十七名渤海国青年学生。大文萼立志要学七步成诗的曹子建,一路上就把作诗当作功课,见山吟山,见水咏水,想出一句好诗,立即录下来装进行囊,住进驿站就抓紧整理,到了登州的时候,已经得诗百余首。
高进礼使团从鸭绿江出海,到山东登州上岸,就有登州渤海馆的官员前来迎接。高进礼和大文萼一行人到渤海馆暂住,意外地发现了在这里等待搭乘渤海国官船的两位名人,一位是渤海国前大内相乌海光,一位是日本国**师圆仁和尚。
乌海光和圆仁和尚怎么会在登州等船呢?
原来,乌海光和圆仁和尚五年前离开五台山,就到了长安。他们原以为进了长安就可以领略大唐文明,却不料一进长安城就遭到禁卫军的拦截。因为这时长安城正被宦官仇视儒生的气氛所笼罩。乌海光的儒生打扮立刻遭到禁卫军的刁难。禁卫军不由分说,把两人拘捕起来,关到京兆尹的大牢中,等待宫廷宦官来审查。
乌海光不知为何被捕,在牢中向同时被关押的人一打听,才知道是自己的儒生打扮惹的祸。两人赶紧商议脱身之计。
圆仁道:我是日本国来唐求法的和尚,有正式的关文护身,不会有危险。乌先生就委屈一下,扮做我请来的向导。如果有人来查,就由我来和他们周旋。
乌海光道:我现在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也只好按**师的办法来求得解脱了。
五天之后,才有宦官来提审。圆仁和尚就亮出日本国的证件和青州节度使发给的通行证,说乌海光是他请来做向导的渤海国退职官员,两人是从五台山来长安,只想拜访寺庙中的大德高僧,绝不会骚扰大唐官府。宦官见他们都不是大唐国人,就网开一面,免于处罚,当堂释放。
两人出了牢狱,立即住进礼泉寺。圆仁专心抄录佛经,乌海光无处可去,就做了他的助手。圆仁是来唐求法的和尚,困在寺中专心抄录佛经并不觉得委屈,可是乌海光却度日如年。好不容易熬过了五年时光,宦官反儒的气氛渐渐缓解。乌海光就急于走出寺院去拜访大儒求教。可是,还没等他们走出寺院,却又遭到另一场灾难。
这时大唐国是武宗皇帝李炎当朝。武宗皇帝是大唐朝历史上著名的灭佛崇道皇帝。他颁下灭佛诏命,勒令五十岁以下的僧尼一律还俗,规定长安城内只准保留两座佛教寺院,每寺只准保留三十名僧人。全国共销毁佛寺四万六千余所,僧尼被迫还俗者达二十余万人。武宗皇帝在灭佛的同时,极力推崇道教,一时间道士封官入仕者充斥朝堂。
长安的礼泉寺也在撤销之列。圆仁和尚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所幸的是武宗皇帝的灭佛诏书并不强迫外国和尚还俗,只是驱逐出境而已,圆仁和尚面临着被驱逐的危险。乌海光就反仆为主,亮出渤海国求学儒者的身份,举出当年在长安进士及第时的证明人,获得自由通行的权力,让圆仁和尚扮做他的随行法师,才蒙混过关。圆仁和尚走投无路,只好和乌海光一起踏上归返渤海国的路程。
乌海光曾经是高进礼的上司,也曾经是大文萼的老师,现在见了旧日下属和学生,却是自惭形秽无地自容。高进礼对老上司的遭遇很是同情,就安排他们在渤海馆暂住,等待使团返回时同船归国。

大文萼则从乌海光的遭遇中受到启发。他决定离开使团单独行动,把自己扮成渤海国道士,把随身带来的自己手抄的仙功秘册奉为本门经典,堂而皇之地拜访崂山道观。崂山道士从未见过仙功秘册,觉得这部道家经典十分奇妙,就把大文萼当做道门大师,请他给观中道士讲解仙功秘法。大文萼是从小就学习仙功秘册,已经背得滚瓜烂熟,讲起来自然是口若悬河,把崂山道士讲得如痴如醉。当大文萼离开崂山的时候,道长为他造了一份特别的《道箓》,也就是一份特别身份征和特别通行证,还为他写了一封推荐信,让他到长安去找道门尊师广成先生联络。
大文萼以游方道士身份来到长安,就拿了崂山道长的推荐信去拜访广成先生。这广成先生是衡山来的道士刘玄精。刘玄精这时被武宗皇帝赐号广成先生,封为银青光禄大夫,任崇文馆大学士,正和另一名道士赵归真一起住在宫廷,专修法录,是武宗皇帝驾前的大红人。大文萼请他为自己安排进入国子监学习,立即如愿以尝。
国子监是大唐的高等学府。藩属国来的学生可以自选学科。大文萼不仅是藩属国的王子学生,而且是广成先生送进来的道家弟子,自然就受到格外的优待。国子监的最高长官国子祭酒沈从轲亲自接待他。
沈祭酒问道:你是渤海国的王子,又是渤海国的著名道士,可以自选科目,也可以随时更换老师。不知王子想从哪里学起?
大文萼道:多谢祭酒大人关照。学生酷爱唐诗,想学七步成诗之法,请大人推荐给擅长作诗的老师。
沈祭酒笑道:学诗很容易,读过百十首之后就可以作出普通的诗,要想作出佳品却很难,七步成诗就更难。请王子试作一首呈来,本祭酒好量才荐师。
大文萼道:请大人赐题,学生当面试作。
沈祭酒道:就以渤海国山川为题,如何?
大文萼道:学生遵命,试作咏长白山七言绝句一首。
大文萼站起身来,踱了七步,开口吟咏道:
海东有山近蓬瀛,缥缈仙人冰雪清。
娲祖炼石火未烬,白鹤振翅上瑶京。
沈祭酒点头道:王子天赋不低,前途无量。国子监有一位教授,姓温名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临命题,凡八叉手而八韵成,人称温八叉。在国子监,文思敏捷能数步成诗者不乏其人,而象温庭筠教授这样能八叉手而成八韵者,再无第二人。本祭酒想推荐王子去做他的学生。王子可愿意吗?
大文萼道:八叉手成八韵,其功力远胜于七步成诗。学生就想拜这样的奇才做老师。请大人快为学生引见。
沈祭酒道:王子不要急。等本祭酒和温教授商议之后,再通知王子。
国子祭酒要给教授安排一个学生,却要和教授商议,这是很不寻常的事情。原来这位温教授不仅才气出众,脾气也出众。他本是山西并州祁县人,是唐初大儒温彦博之裔孙,名门望族之后。他同其他有成就的诗人一样,自幼好学,苦心砚席,除了长于诗词之外,还善于鼓琴吹笛,世人都说他能逐弦吹之音,能为侧艳之词。与当时的大诗人李商隐齐名,号称温李。
这样有才华的人,却数次参加进士考试而不中。究其原因,大约有二。一是受宫中政治斗争之害。当时庄恪太子受杨贤妃的谗害,左右数十人或被杀,或被逐,沙汰殆尽,随后庄恪太子也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温庭筠对庄恪太子十分同情,被卷进这起政治斗争中,没被处罚已算不错了,哪还指望中进士。在他步入考场前,便注定了不能及第的命运。
二是被怪异性格拖累。温庭筠每次应试都名落孙山,却每次都要在考场帮助左右素不相识的考生作弊,落得个考场侠客的绰号,可见其性格特异。有一次是大儒沈询任主考官,为了防止他重演替人作弊的恶习,特别把他安排在最前排,置于考官眼皮底下。温庭筠说这是对他的歧视,因此大闹起来,搅扰考场,弄得满城风雨。这次尽管主考官沈询严加防范,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作弊。他本人则再次落榜。从此之后,温庭筠便绝了进士及第的念头,不再涉足考场。后来是因为诗词名噪一时,享誉诗坛,深受儒生敬仰,才被破格聘为国子监教授。
这样一位才高气傲又怪异的教授,肯不肯接受渤海国王子来做学生就很难说。祭酒大人不得不留有余地,说要和他商议之后再通知大文萼。
大文萼哪里会想到温教授会有这么怪异,还以为他要对学生的天资素质挑三拣四,就把自己一路上作的百余首诗拿出来,说道:学生一路行来,作了百余首新诗,请祭酒大人转交给温教授,不论他收不收我做学生,都请他指点一二。
祭酒接过去,高兴地说道:你有这份见面礼,谅他也不会推拖。你就等着听好消息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