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一章 乌海光北方寻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仁杰在家信中讲的是大唐钦差李重旻归朝后发生的事。大唐宣抚渤海国的钦差大臣李重旻回朝,向皇帝禀报了渤海国王廷急需一批渤海国学生回国效力,宪宗皇帝愉快准奏。十几名获准归国的渤海国学生在准备启程归国,可是大仁杰却还要继续留在长安,他在家书中述说了自己对故国亲人的思念之情。
大忠和和大仁秀父子这时已经没有心情去体会大仁杰的思乡之情,因为他们正被从渤海国上京传来的消息所震撼。就在大唐钦差李重旻离开渤海国不久,上京发生了一件令人怵目惊心的惨案。左相张仙寿父子三人在围场上剌杀国丈张才智,结果是张仙寿父子三人和僖王同时毙命,张才智却安然无恙。
张才智扶简王大明忠继位,把乌士元和张仙寿两家遗属尽行斩首。右相大宏森只怕张才智杀红了眼,会把屠刀指向自己,就报病休养,不去上朝。张才智也不让简王委任新的左右相,就把三相的权力一人独揽了。渤海国的王权实际上已经落入张才智手中。
这时康王时期送到长安学习的一大批精英奉诏归国,其中有乌士元的儿子乌海光,大宏森的儿子大庆义,大廷功的儿子大启泰,六部正卿的儿子杨成规、周文伯、高元广、何学正、李进宪。这批学生参加过元和十二年的科举考试,其中乌海光获得进士及第,是这批精英中的魁首。大唐进士乌海光回到渤海国,却因为他的父亲乌士元是被张才智斩首的罪臣,三省六部都不敢录用他。
乌海光不能做官,在教书之余就潜心整理和研究渤海国历史。他凭着渊博的学识,敏锐地洞察到,渤海国政权已经到了不是振起就是衰亡的转折关头。在最近二十多年,王室内乱频发,文王大钦茂饮鸩、成王大华屿坠湖、废王大元义饮鸠、康王大嵩嶙中毒、定王大元瑜睡死、僖王大言义被杀,这一连串六位国王全都死于非命,王室已经衰弱不堪。现在简王大明忠不能亲政,全凭国丈张才智辅佐,而国丈滥杀成性,把国家治理得一塌胡涂。王室衰弱,权臣乱政,这分明是亡国的征兆。
他进一步分析王室猝衰的原因,惊异地发现,渤海国自高王大祚荣立国以来,王室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高王大祚荣和他的两个弟弟大祚新和大野勃,实际上代表着三股政治势力。高王大祚荣这一支传到简王,历五世九王,已经是强弩之末,后继无人。二王大祚新这一支传到大元义,成了窃国大盗,子孙被斩尽杀绝,也已经烟消云散。而三王大野勃这一支却长期潜伏着,其政治能量至今还没有释放出来。当大祚荣的子孙和大祚新的子孙拼得两败俱伤的时候,不正是大野勃的子孙崭露头角的时机吗?
乌海光破释出这样的奥妙玄机,大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他庆幸自己没有陷入简王朝廷的泥潭之中。他激动得夜不能寐,整夜整夜地望着满天星斗辩识天象,终于辩认出北方那颗闪亮的巨星就是新国王的星座。王星在北方。北方安远府的都督不正是大野勃的孙子大忠和吗?将要崛起的新国王必是大忠和无疑。他在心底欢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既然识破了天机,就要倾尽平生所学去顺天造势,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他悄悄地离开上京,到安远府去寻找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
这天,乌海光来到安远府都督大忠和的府门前,向门上亲兵说道:请长官去向大帅禀报,就说有一位于从大唐长安归来的渤海国第一才子,在府门外求见。
亲兵道:请你稍候。
亲兵跑进去禀报。乌海光在府门外踱步,盼望有个好运气。
不多时,府中走出一位英姿飒爽的中年将军,向前拱手道:我是都督大忠和之子大仁秀。请问贵客尊姓大名?
乌海光拱手还礼,不卑不亢地说道:我是钦犯乌士元之子乌海光。不知少帅听了我的名字,是否还肯让我进府?
大仁秀诚恳地说道:令尊死于乱政,功过是非留与后人评说。你是长安归来的才子,足可以做我的老师,我岂有不请之理?
乌海光大笑道:哈哈哈,安远府有你这样超凡脱俗的少帅,我就不虚此行了。
乌海光随大仁秀进府,到书房中落座。乌海光心中疑惑道,这位少帅不请我到厅上,也不让我见到大帅,究竟是何主意?
大仁秀看出客人的疑虑,就解释道:这是我的书房。家父只接待朝廷来使,不接待上京来客,请乌先生见谅。
乌海光笑道:能和少帅相识,我已经深感荣幸。
大仁秀问道:不知乌先先对我父子有何指教?
乌海光想要试探一下这位少帅的见识,就反问道:我来怀远府,是想问一问大忠和都督对渤海国的前途和命运有何考虑,不知少帅能否先给我一个答复?
大仁秀诚恳地说道:家父不问朝政,无可奉告。要是问我,我以为国家到了生死存亡之秋,正是英雄大展身手之时。
乌海光兴奋地说道:这样说来,我们是英雄所见略同。但不知少帅有何打算?
大仁秀以掌击案,情绪激昂地说道:我已训练三万名召之即来的马上勇士,正要挥师南下,匡扶王室。
乌海光摇摇头,说道:高王的子孙到了简王这一朝,已经是强弩之末,后继无人,不堪扶助。大祚新的子孙也已经烟消云散。重振渤海国的重任,已经落到大野勃子孙的肩上。少帅要是起兵救国,就要正视现实,勇于担当,把懦弱无能的简王赶下台,把振兴渤海国的重任担起来。少帅登基称王,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大仁秀压抑着心中喜悦,说道:只怕名不正,言不顺,矫枉过正,弄巧成拙。
乌海光道:渤海国这三十多年来,灾难频发,政局动荡。文王大钦茂、成王大华屿、康王大嵩嶙、定王大元瑜、僖王大言义,还有个废王大元义,这一连六位国王,全都有是非正常死亡,国运已经衰弱到极限,正需要一位拨乱返正的明君圣主不拯救危难。少帅只要抓住定王和僖王之死来作文章,就足以让简王大明忠望风而逃。定王和僖王被害,大明忠才做了国王。换言之,大明忠就是两位前任国王惨遭谋杀的最大受益者。少帅只要把弑兄夺位的罪名往他头上一戴,他就是浑身长嘴也说不清。少帅只要把讨伐弑兄贼的大旗一举,正义之声正义之士就不约而同地汇聚到少帅这边来。少帅去做国王,是最合天理顺人心的行为。高王大祚荣本是仙人弟子,奉道教立国。在大氏子孙中,只有少帅是仙功道法的传人,这正是上苍有意的安排。如今乱世纷纷,大元义父子称王,张才智弟兄弄权,已经到了国将不国的危难关头,少帅要是不肯出头,还有谁能有资格出头呢?
大仁秀道:先生所言,真是震聋发聩。我若再不出头,就是愧对天地苍生了。你说到仙功道法,我还有一点担忧。张才智也是仙功道法的传人,如果他要和我拼死相抗,该如何解决?
乌海光道:少帅多虑了。张家虽然也有仙功道法传世,可是张才智这一代凭借仙功道法自相残杀,早已经背叛了高王真传,灾难已经不远了。况且张才智就算想和少帅抗衡,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上没有明君作主,下没有精兵可用,绝不会有什么作为。
大仁秀道:先生真是远见卓识,令人鼓舞。家父说我要等一位贤能之人来做军师,就应在先生身上了。请先生留下来为我谋划兴国大计,打天下你是我的总军师,坐天下你就是我的大内相。
乌海光道:我愿倾尽平生所学,为少帅助一臂之力。我以为少帅的旷世大业要有五大步骤。第一步是摩拳擦掌,第二步霹雳震天,第三步是攘外安内,第四步是乘风破浪,第五步是天马行空。第一步少帅已经做得很好,训练童子军就是;第二步现在正在做,讨伐弑君贼就是。这第二步是最重要的,就好像写一篇文章,题目有了,接下来就是启承转合,把文章展开,再把文章收拢。现在就要展开,展得要气势磅礴,开得要大气恢宏。下面的文章才能做得惊天地泣鬼神。
大仁秀道:先生说得太好了!如何才能展得气势磅礴,开得大气恢宏呢?
乌海光道:这就好比建一座九层之塔,少帅可以稳操场安远府,这是九层之塔的第一层基石,少帅还可以争取到安边府和怀远府,这是九层这塔的第二层基石,少帅还应该争取到东平府和铁利府,这是九层这塔的第三层基石。有了这三层基石,九层之塔就可以凌空耸立。
大仁秀道:先生的意思是,我现在应该想办法争取到东平府和铁利府的支持。
乌海光道:这是必须要做的。
大仁秀把乌海光的谋略告诉父亲大忠和。这年大忠和已经七十岁,却还做着安远府都督,就是为了把这块地牢牢地控制在手中,好给儿子提供一块根据地。大忠和听了乌海光的谋划,心中很是欣慰,庆幸儿子大仁秀终于有了可以倚重的辅弼之臣。
大忠和道:此人见识不凡,你得此人为辅,我可以放心了。我这一生不敢违背家训,要做到有始有终。既然你要谋大事,我就不能再做这个都督了。现在就把这安远府交给你。你以安远府做根据地,安边府和怀远府也已经在你的旗下,再争取到东平府和铁利府,十五府之中你就拥有了五府,正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一,就可以如刘备孔明一般问鼎上京了。
大仁秀道:我突然想起先祖大野勃招降铁利府的故事来。现在铁利府都督高德善有个女儿,年方十八,比山珍略小。
大忠和道:那个女孩叫高如玉,山珍和她见过面,好像他们还很合得来。如果有缘,这倒是一件好事。说起山珍,我想到一件事,我和你爷爷的名字都是祖宗给起的,你的名字也是祖宗留下的,你的子孙取名也要遵循祖宗的遗愿。山珍这名字不伦不类,趁他现在还没取妻,要改个新名字。
大仁秀道:山珍是我们小兄弟开玩笑时随便叫着玩的,只能算小名,大名还要遵循祖训。刚才父亲说取个新名字,就用这个新字,叫德新,和我的名字正好相承相续。以后再有儿子,就依此类推,叫多英、叫公则、叫聪睿。这样行吗?
大忠和道:这样就好。有个响亮的名字,才好去向人家提亲。还有一件大事我要提醒你,你成功之日,登基称王,仍要尊高王武王文王康王为列祖列宗,不可违背祖先意愿擅自追谥大野勃和大荣华为王。
大仁秀应道:请父亲放心,我记下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