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0章 大华屿上京称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渤海国副王大华屿在敖东城纳妃成婚时,宗属司把旧王宫内的副王宫,也就是六十多年前大钦茂做副王时住过的宫室,改建成大华屿的副王宫。大华屿和张冬梅在这间宫室结婚,就有一种莫明其妙地忧郁。不是因为这间宫室陈旧,而是因为这间宫室会引发联想。是让大华屿感到压抑的联想。联想到在这间宫室出生的父亲大宏临,联想到父亲的早逝,联想到自己少年的不幸。
可是最近几天情况不一样了。大华屿突然有了新的感觉,感觉到这间宫室充满了灵气,感觉到父亲大宏临在保佑他走向国王宝座,感觉到他这条瘦弱的鲤鱼就要从这里跃过那高高的龙门。他好像一夜之间就有了全新的性格,高高在上,目空一切,狂妄尊大,不可一世。最先领教到这种变化的人是副王妃张冬梅。她从夫妻生活的细节中,感觉到副王突然变得自以为是、粗暴无理,甚至有些疯狂。
这几天敖东城的文臣武将都聚集在副王宫中,紧锣密鼓地策划大华屿的登基大典。其中的核心人物当然是七十五岁的三王爷大宝方。大华屿一直对这位三爷爷是言听计从的。今天,大宝方正在向大华屿讲解他设计的新王登基大典方案。
老当益壮的大宝方精神抖擞地讲述道:渤海国自高王开国以来,内修仁德,外施诚信,立威于国,扬声于世,海东七十余王奉为盟主,大唐八代皇帝诏为盛国。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国有难预祸水。自大元义为相以来,迷惑圣主,扰乱朝纲,民怨沸腾,官多隐退。更有甚者,软禁圣主,自专摄政,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此国家动荡之际,生死存亡之秋,副王大华屿当仁不让,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登基称王,号令天下。旧京宫阙,重现光芒。
大华屿听到这里,突然把手一抬,说道:请等一下。三王爷的意思是让我在旧京登基吗?
大宝方道:我们现在占据着旧京,副王殿下自然要在这里登基。
大华屿情绪一下子激昂起来,语气铿锵地说道:旧京王气已被高王和武王耗尽,岂能再做隆兴之地。上京秉大唐长安神韵,聚长白山镜泊湖灵脉,瑞光正足,王气正旺,文王不知珍惜,轻率移驾东京,始有大元义之乱。我要登基,必定是在上京新宫,绝不能在旧京旧殿。
大华屿这一番话,说得满座皆惊。尤其震惊的是大宝方。在大宝方眼中,大华屿始终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几乎每件事都离不开他这位三爷爷的指点。可是今天,大华屿居然说出这样一番既有独立见解又不容置疑的话来,是大宝方作梦也没有想到的。大华屿突然之间长大**了,这让大宝方惊喜万分。大华屿突然之间会用主子的腔调说话了,这又让大宝方惊骇万分。老王爷突然之间感觉到自己老了,力不从心了,不那么重要了。
大宝方沉默了片刻,才毫无表情地说道:殿下想到上京登基,臣等一定会照办。只是时间紧迫,恐怕赶不上新年元旦了。
大华屿并不理会大宝方的表情,更进一步说出自己的主张:登基早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尽早讨平窃国奸贼。旧京地辟路塞,不利于大军集结,不利于粮草调运,不利于王命传达,不能做为勘乱的大本营。上京有江河通航之利,有道路四通八达之便,有十二兵卫屯兵之要,有富庶三江取之不尽的粮草物资,正是英雄用武之地。现在不要空泛议论,只要火速施行。本王面临的第一道障碍是文王在位,当务之急是如何让王室承认。本王之意,是请三王爷尽早赶赴上京,联络王室宗族,形成劝进之势,堵塞批评之口,本王才能顺利登基。
大宝方这时不得不佩服大华屿的见解了。文王还在位,副王就登基,这的确是最不好通过的一道关口。如果王室众亲王群起而攻之,新王的权威就很难树立,勘乱的号令就要大打折扣。大华屿主张先联络上京宗室亲王,确实是棋高一招。
大宝方对大华屿有了新的评价,心情好了许多,就愉快地应道:副王言之有理,老臣明日就去上京,不久就会有好消息。
大华屿道:本王也不能在敖东城静等你的消息。我们应该有一种破釜沉舟的勇气,舍弃旧京的坛坛罐罐,把全部人马拉到上京去。副王回京是天经地义,如果有人胆敢阻拦,就以反贼同谋论处,杀一儆百,振扬正气。
大宝方激动地说道:副王有这样的气魄,真是王室之大幸!
大宝方来到上京,向王室宗亲和留守官员宣布副王将要回京的决定,在上京引起强烈反响。自从三相联署的廷报发布以来,人们对东京的局势忧心忡忡,对大元义的摄政疑虑重重,越来越多地人想到副王大华屿,有人盼他出来主持大事,有人担心他从此消失。正在大家无所适从的时候,大宝方回来了。
大宝方是文王大钦茂的亲弟弟,在王族宗亲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他到达上京第二天,就向在京的大氏宗亲和别姓贵族发出请柬,举行了一次政治集会。宣布了副王将要回京的重大新闻。一时间,大华屿成了上京贵族和官员百姓议论的焦点。
第三天,大宝方登门拜访上京留守王爷大廷功。大廷功是大勃昌的次子,大廷方的二弟,在宗亲中排行第九,人称九王爷。他的胞兄大廷方在朝中是大元义的应声虫,是狗尾巴相国。所以一直以来,三王爷大宝方和九王爷大廷功没有来往。可是大廷功是上京留守王爷,是上京宗亲中的代表人物,是个做酒未必辣,作醋一定酸的要害角色。大宝方要想联络上京宗亲,就不得不和大廷功打交道。

两位王爷见面,互致问候,寒喧让座。大廷功对这位三王爷不冷不热,只是应付而已。大宝方是有备而来,主动向时局上拉话,很快就形成一场严肃的政治会谈。
大宝方委婉地提出问题:大内相摄政,前所未有。不知九王爷有何感想?
大廷功道:三相联署的廷报上说是文王基下有教。我为臣子,自然要遵循。
大宝方道:依我看,三相联署有诈。如果是文王基下有教,为何不颁王教,却要弄个三相联署?这恐怕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你我都是王室宗亲,切不可随波逐流。
大廷功道:请三王爷指教。
大宝方道:大元义欲行乱政篡位,图谋已久。如今他在东京软禁文王基下,自称摄政王,已将反相大白于天下。副王大华屿殿下不负王命,在敖东城聚集四万精兵,近日将重返上京,登基继位,号令全国,扫荡奸贼,重振王威。九王爷应当率领上京百官欢迎副王归来。
大廷功道:副王回上京,臣下理当欢迎。可是登基继位,却有些唐突。文王基下健在,副王抢先继位,岂不成了谋逆?
大宝方道:国难当头之时,生死存亡之际,岂能墨守成规,因噎废食?有大唐肃宗皇帝成例在先,大华屿登基势在必行。九王爷如能顺应天意,不失为救国功勋,如果螳臂当车,后果将不堪设想。
大廷功道:三王爷言重了。其实我也看得清清楚楚。文王基下老迈年高,不可能永远在位。大元义拉着文王的大旗虎假虎威,也不可能持久。这江山总归是要有新国王来主政。三王爷劝我支持新王,是一番好意,我岂能敬酒不吃吃罚酒?我可以保证,副王殿下抵达上京之日,我将率领全城官员出城接驾。
大宝方道:这还不够。你刚才说文王健在,副王不宜继位。如果是宗族亲王全力敦促副王早登大位,那就另当别论了。九王爷还要带领宗族亲王上一道劝进表。如果副王不肯接受,就接二连三地上表,直到副王接受为止。
大廷功道:这样大事应该由三王爷来牵头。
大宝方道:按理说我应该牵头。可是文王基下罢了我的右相之职,贬我去做旧京留守,已经把我打入另册。我来牵头,只怕会有挟私泄愤之嫌。
大廷功道:三王爷说得也是,我就承担起来。
两位王爷达成一致,上京龙泉府就展现出另一番景象,欢迎副王大华屿登基称王的喜庆气氛笼罩全城。当副王大华屿率领着敖东城的文武官员和五万大军来到上京城南门外的时候,官员争先恐后出城接驾,百姓欢腾雀跃拥塞道路,这样热烈的场面是从来没有过的,就连文王出巡归来,都没有过。
大华屿这时已经是踌躇满志,不可一世。他不再去副王宫,而是直接进入国王宫。张才智手下的一万名禁卫军迅速接管了城防和宫禁。上京留守王爷大廷功率领着二十多位宗室亲王跪在王宫门外,敦请副王大华屿接受他们的劝进表。按着大宝方的布置,要三上劝进表,昭示副王的谦逊和宗亲的恳求。可是大华屿不喜欢这样虚张声势,看过劝进表,立即降教:准众亲王所请,择日登基。
三日后,大华屿的登基大典在上京王宫大政殿隆重举行。渤海国第四任国王大华屿登上历史舞台,改元中兴,号称成王。成王大华屿发布第一道敕命,尊先考大宏临为太上王,尊母亲张玉环为太上妃,册封张冬梅为国母贵妃。张冬梅上殿谢恩。成王大华屿破除常规,亲自下殿来抱起贵妃,让贵妃坐到王座右侧。
接下来成王大华屿发布第二道敕命,敕封大宝方为大相国,张茂顺为副相国,大宏森为勘乱大元帅。
三位辅国大臣上殿谢恩。成王大华屿又突如其来,在王座旁边设下三位大臣的座位,准他们上朝时坐着奏事。
按着程序,成王还要敕封文武百官。可是成王突然改变预定的方案,降教道:百官由三位大臣宣布,孤王要退朝了。
成王说罢,就拉着贵妃向后宫走去。大宝方赶紧领着百官跪送国王和贵妃退朝。
成王拉着贵妃跑回后宫,就向贵妃叫道:快快快,解衣上炕,孤当国王了,要好好庆贺一下!
贵妃扭捏道:大白天的,成何体统。
成王大笑道:孤想做的事就是体统。你是贵妃了,还管什么体统!
成王说着就来撕贵妃崭新的锦衣。贵妃哭笑不得,只好依他。两人刚刚**,成王忽然挺身而起,跳到地上大叫:来人!快来人!
贵妃羞得无地自容,只顾抱着锦被缩在炕里。
两名太监进来,问道:基下有何圣教?
成王狂叫道:把这炕给我拆掉,扔出去!
太监不知所措,呆呆地看着成王,又看看贵妃。
贵妃摆手说:你们下去吧!
太监退下。贵妃跳下炕来摇着成王的手臂,问道:你怎么了,发什么疯啊?
成王突然往地上一坐,放声大哭,边哭边骂道:这该死的炕,罪该万死!这是我母妃睡过的炕,快扒了它!你怎么还不扒,你也想等我父王来娶你吗?我父王早就死了!
贵妃搂着成王的脖子哭道:你疯了,你疯了!这可怎么办哪!
次日晨,成王寅时就来到朝堂,坐到王座上,向下一看,空无一人。他奔下殿来,冲出殿门,向庭院中大叫:击鼓鸣钟,百官上朝!
太监跑过来劝道:时辰未到,请基下稍候。
成王骂道:混帐!孤王到了,时辰竟敢不到!快去击鼓鸣钟!
闹到卯时,三位大臣来了,把成王请上王座。
成王落座,立即宣教:今日发兵,剿灭奸党,不获全胜,誓不收兵!
三位大臣齐声应道:臣遵教!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