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九章 大宏森西屯夺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嵩嶙是五天前从南京出发的。他带着南屯卫大营元帅张茂林借给他的的五十名卫士,昼夜兼程奔向东京。这天到了东京郊外,却被左猛贲卫的巡逻队扣住。大嵩嶙说明身份,仍无济无事;要求见大将军,却无人理睬。大嵩嶙从左猛贲卫官兵的蛮横态度中,悟出了大元义摄政绝不是父王的安排,而是被大元义逼迫的结果。他料定父王处境危险,却无从探察,更无力营救,只能在监营中默默地等待局势的转变。
此时文王大钦茂确实处境危险。原本他想在宫中装病,暗中观察大元义的动向。他不希望看到大元义的反叛行为,希望时间能够证明贵妃的怀疑是错的。可是事实却和他的愿望相反。就在他装病的第二天,王宫的禁卫军突然换了一批新兵,宫门被禁卫军严密控制起来,所有内务人员都不能随便出入,包括大内总管孙力士。
孙力士在内苑横行惯了,哪肯受这般窝囊气,气势汹汹地上去责问道:这是谁的命令?
禁卫军都尉回答说:是摄政王的命令。
孙力士喝道:胡说!哪里来的摄政王?谁是摄政王?
禁军都尉道:你是总管,怎么连这都不知道?摄政王就是大内相。
孙力士大吃一惊,赶紧向文王禀道:大元义假传王教做了摄政王,这不是造反了吗?
文王大钦茂不动声色,挥手让孙力士退下。
贵妃张太贞紧张得脸色煞白,向文王说道:我们被他软禁了,该怎么办呢?
文王却轻松笑道:他这是把狐狸尾巴露出来,让天下人有目共睹。你放心,十五府都督和十二兵卫元帅不会听他的。他这是自掘坟墓。
张太真道:可是我们没有办法去联络都督和元帅,还不是坐以待毙吗?
文王道:贵妃不必担心。大元义用三相联署来代替王教,就是替我发出勤王诏书了。很快就会有勤王的人马来东京救驾。我们耐心等待就是了。
文王毕竟是老了,思维方式已经降到三岁孩子的水平。这些年他对大元义言听计从,已经替大元义树立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威,不管大元义做什么样的坏事,只要说是奉文王之教行事,就没有人敢站出来反对。三相联署的廷报说得明明白白,是文王基下敕命大元义摄政,哪个都督和元帅敢有怀疑呢?文王所期望的都督和元帅们纷纷来东京救驾的局面并没有出现,却有一个能给他提供保护的元帅离京出走了。这个人就是大宝方的儿子大宏森。
右猛贲卫元帅大宏森,是东京禁卫军的另一名元帅,和左猛贲卫元帅大宏林有着相等的权力和责任,分担着王宫一半的禁卫任务,负责王宫东半部的警卫。当初的右相大宝方不惜冒着任人唯亲的指责,极力举荐儿子大宏森担任禁卫军右营元帅,就是想让儿子成为牵制大元义的一块镇石。当大宏森看到三相联署的廷报,惊悉大元义摄理朝政,他立刻想到要保障文王的安全,立即下令加强王宫东部警戒。可是紧接着摄政王的命令就来了,限令右猛贲卫立即撤出王宫,东西两路警卫由左猛贲卫全面接管。
大宏森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如果不交出宫廷禁卫权,就可能和大宏林发生火拼,而战斗一旦爆发,就可能危及文王的性命。如果交出宫廷禁卫权,就会让文王落入大元义父子的魔掌之中,随时可能会发生不测。他紧张地分析东京的局势,渐渐地头脑冷静下来,做出三项判断,一是大元义羽翼丰满势不可挡,二是文王孤立无援危不可解,三是副王大华屿众望所归是希望所在。有了这三项判断,他就做出了出人意料的举动。
右猛贲卫的一万官兵撤出王城,按命令应该到东京城外安营。可是这支队伍出了东京西门,却马不停蹄,以急行军的速度一直向西开去。等到大宏林接到报告的时候,大宏森的队伍已经在二百里之外了。大宏林急忙带兵去扣押大宏森的家属,却早已人去宅空。
大宏林向父亲禀道:大宏森率兵出走,携家属逃离,实属叛逆,应该立即剿灭。
大元义道:他肯出走,是件好事,免得拼成两败俱伤。现在各地都督和元帅都按兵不动,这对我们很有利。我们千万不能轻启战端,否则局面恐吓怕难以控制。
大宏森带着一万人马离开东京龙源府,马不停蹄,翻山越岭,一直向旧京敖东城奔去。他是要抓紧时间去和父亲会合,也是要尽快赶到副王大华屿身边,去保护和效忠这位渤海国的未来国王。这天到了敖东城外,安营扎寨,安顿妻儿老小,再和儿子大言正进城去见父亲大宝方。
旧京留守王爷大宝方听了东京情况,虽然感到震惊,却不觉得意外。他想,东京危机,文王难保,权归副王,这是天意。我应该立即拥戴大华屿登基称王,名正言顺号令天下,清除国贼,安抚百姓。
现在能够拥戴大华屿的谋臣和将领,都聚集到敖东城了。此时不拥戴大华屿称王,还要等到何时呢?大宝方把张茂顺和张才智请来,说明情况。大家一起来到副王宫,劝大华屿登基称王。
大华屿迟疑道:基下健在,我若登基,情同谋反,如何使得?
大宏森道:东京局势瞬息万变,文王基下随时可能被害,如果等到国贼得逞,天下大乱,再想收拾就比登天还难。大元义矫诏摄政,已将罪证展示无遗。副王应该佼仿大唐肃宗皇帝李亨,顺应天意,临危承命,尊文王基下为太上王,以国王之尊镇慑奸党。都督元帅们正翘首以待,只要新王号令一出,必会一呼百应。国难当头,事大如天。请副王速做决断。

大华屿道:大宏森说的好。与其坐视国贼作乱,不如挺身力挽狂澜。我登基是要除奸,必然面临大战,你区区一万人马,如何能撑起全局?
大宏森道:我来敖东城的路上就已想好对策。西屯卫有兵三万,将其收到副王麾下,足可以剿灭大元义父子。
大宝方道:西屯卫就在身边,不为我用,必为我患。营中元帅是大元义的侄子大林堂的儿子大元英,是奸党重要成员,在必除之列。辽河大营的人马也可以随时调动。
大宏森道:调辽河大营人马已经来不及。右猛贲卫只有一万人马,不能强攻,只能智取。最好是出其不意,夺了他的帅印,砍了他的头胪。
大宝方道:旧京王宫有过去遗留下来的王教绢轴,我来造一道文王圣教,大宏森扮做东京来的上差,张才智和大言正扮做随员,诱骗大元英出帐接教,乘机一举拿下。
张才智道:营中教官都是我父生前友好,我到时登高一呼,那些将军校尉或者响应,或者迟疑,都会给大宏森造成可乘之机。
大宏森道:就这样定下。事不宜迟,立即行动。
大宏森、张才智、大言正,一行五十人马,来到西屯卫营前。
门前卫兵上来盘问道:请问将军是谁?有何公干?
张才智应道:东京右猛贲卫元帅大宏森,奉摄政王教喻,来营中选拔新兵。快去禀报你家元帅。
卫兵去不多时,就见营中有五百人马跑出营来,沿着营前道路左右排开。一名中军将官来到大宏森马前,禀道:请上差右猛贲卫元帅进营。
大宏森威严地说道:带路!
中军官引导着大宏森一行来到中军大帐前,向大宏森说道:请上差稍候。
转眼之间,军中鼓乐奏起,大元英在亲兵护卫下走出帐来,远远地对着大宏森的马头站住。大元英知道大宝方父子和自家不是一路,对这位上差心怀疑虑,可是上差从东京来,只有五十名随从,纵然是来捣乱,也掀不起大浪。大元英心中不慌,言语就很强硬。
大元英站在帐前,手按刀柄,厉声说道:请上差进帐宣教。
大宏森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计划有个大疏漏,无论任何人来到军中,都要下马才能见礼。现在大元英请他下马,是不能驳回的。
大宏森只好下马,高举着黄绢轴,向中军大帐中走去。帐中有十几名将校肃立,都是张才智熟识的将领。趁着大元英和大宏森谦让的时候,张才智向将军们拱手致意,众将点头回敬。
大宏森来到帅座前,一眼就看到那案左角上摆放的金漆帅印盒。便就势站到案前左侧,喝道:大元英接教!
大元英情不自禁地应声下跪。还没等他说出臣接教三个字,大宏森后退一步,飞快地把那颗帅印抓在手中,喝道:将大元英拿下!
大言正和随从们立即上前按住大元英。大元英拼命嚎叫呼救。帐中的西屯卫将领们呼拉一声拉开架势,拔出弯刀,一场短兵相接的格斗就要开始。
张才智飞身跃上帅案,大喝道:众将不可抗拒王命!
众将见张少帅向他们喊话,顿时泄了气,都静静地呆住,没有人敢动。
大宏森展开黄绢轴,厉声宣道:渤海国大兴王大钦茂教,大元英谋反,罪不可恕,钦命到时,立斩不赦。钦此。
大言正手起刀落,砍下大元英的头胪。
大宏森向众将说道:罪在大元英一人,与众将无涉。张才智将军和中军参将留下来管理营盘,其余将领随我去见副王,领受新的王命。
众将道:我等愿听大宏森元帅指挥。
大宏森带着西屯卫的将领来到敖东城副王宫。
副王大华屿召见众将,宣教道:众将食我王家俸禄,当思忠心报国。如今东京被反贼大元义控制,文王基下生死不明,亟需忠臣义士为国效命。本王愿佼仿大唐肃宗皇帝李亨,顺应天意,尊文王基下为太上王,自秉王权,号令四方,除奸救国,安抚百姓。贼灭之日,你等众将都是勘乱功臣。
众将应道:愿以副王号令是从!
大华屿再教道:本王将兵事尽委大宏森掌管。请大宏森元帅发布将令。
大宏森颁令道:右猛贲卫和西屯卫合兵安营。以张才智为禁卫营元帅,领兵一万,守卫旧京。以大言正为左军元帅,领兵一万,做勘乱左先锋。以辽河大营张茂顺为右军元帅,领兵一万,做勘乱右先锋。本帅自领二万人马,为中军元帅。各营立即整备,待命出征。
众将遵令而行,军容焕然一新。
大宏森西屯卫夺印成功,使原本无兵无将的副王大华屿,转眼间变成手握五万大军的统帅,比大元义直接控制的兵力多出几倍,形势就变得对大华屿十分有利。大华屿也就在转眼之间摆脱了无所作为的阴影,开始了除奸兴国的行动。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