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0 章 乌士元进士归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从渤海国使节王涎鼓动河朔四镇联盟争世袭,到大唐中书令李晟平定七镇叛乱,先后有李正巳、李宝臣、李惟岳、朱泚、朱滔、李怀光、李希烈、姚令言等十数位节度使死于非命,历时五年的中原大混战暂告平息。德宗皇帝李适改元贞元,诏告天下,犒赏功臣,加封李晟为国公、太尉、太师。还破格恩准李晟设立家庙,按亲王礼仪供奉祖先。
扫平叛乱,天下安定,德宗皇帝要重振大唐,急需人才,便迫不及待开了一个进士科,就是特别举行一次录取进士的国家考试。全国秀才争相投考,藩属国派到长安来求学的青年也踊跃报名。待三场试毕,皇榜列出,渤海国前任左相乌召度的儿子乌士元,中了个皇榜进士,排在他前面的有崇文馆的学生钟馗,排在他后面的有国子监的学生孙兴进,还有新罗国的学子金日官。新科进士们要向皇帝谢恩,排着队走上金銮殿给皇帝叩头。皇帝要在他们中间钦点一名状元,一名榜眼,一名探花。德宗皇帝事先看过这十名进士的试卷,已经心中有数,当即点出钟馗为状元。钟馗正要谢恩,却被一声叫停给打断了。
喊叫停的是宰相卢杞。他向德宗皇帝奏道:启奏陛下,状元是天下秀才的楷模,是皇帝陛下的得意门生,应该是相貌堂堂,气宇轩昂。这钟馗生得奇丑无比,酷似地府阎罗判官,怎能当得起状元的荣耀。请陛下另点一名。
德宗皇帝笑道:卢爱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文章第一好,相貌第一丑,这样两头冒尖的奇才到哪里去找?新科状元非他莫属。
卢杞便嘲笑道:既然陛下执意点他,就让他挂上个两头冒尖的牌子游街示众吧!
新科进士们在皇帝接见之后,要披红挂彩骑高头大马游街显耀。卢杞故意把游街显耀说成游街示众,引得殿上百官一齐哄笑起来。
钟馗本是个直性子,这时已经被羞辱得无地自容,他腾地一下子跳起来,夺过殿前卫士腰间的钢刀,往脖子上一横,大叫道:今生爹娘给我一副丑相,愧对皇上,来世定要换一副俊俏面皮,再来夺魁!说罢,把刀一抹,当场毙命。
德宗皇帝又惊又悔,掩面说道:朕不该开这样的玩笑,竟然断送了钟爱卿的性命。
太尉李晟忿怒地上前奏道:这都是卢杞忌贤妒才造成的恶果。请陛下治卢杞误国误君之罪。
德宗皇帝得着台阶,立即转悔为怒,厉声传旨道:卢杞以貌取人,不配做宰相,贬为远州司马,戴罪赎过去吧!
卢杞被内侍们扒下宰相紫袍,狼狈退下。殿前卫士抬走钟馗的尸体。
德宗皇帝没有心情再点三甲,向下问道:吏部准备如何安排新科进士?
吏部尚书李泌奏道:臣想听听他们有何志向,再量才录用。
渤海国来的乌士元,是和二王子大宏元同期来到长安求学的。这次参加考试,原本是想取个功名留在长安做官的,刚才被钟馗事件吓出一身冷汗,就赶快改变了主意,抢先奏道:臣是渤海国派来入侍求学的,愿回国辅佐国王,安定藩邦,报效大唐皇帝。
德宗皇帝点头道:朕正要有个人去渤海国颁布太平诏,就派你去吧。授你个礼部员外郎,享六品,回去也好按级履职。顺便给大钦茂带些赐品。大钦茂是开元二十五年被册封为国王的,是大唐的四朝藩王,素来忠诚勤勉,是藩王之楷模。乌爱卿回国之后,务必好生辅佐他安邦富国,繁荣海东,为朕分忧。
乌士元领旨谢恩,下殿去做回国准备。正要离开皇宫时,发现中书舍人韩翃跟在身后。
乌士元问道:韩大人还有什么吩咐吗?
韩翃道:本官和渤海国文王素未谋面,却是神交已久。当初本官极力促成渤海国和平卢镇结成联盟,原本是希望两家联手防御新罗国和契丹国。后来王涎鼓动河朔四镇谋取世袭,就把好戏唱砸了。本官对王涎所为未加劝阻,酿成大错,愧对文王,一直深感不安。请乌大人代本官向文王衷心致欠。
乌士元应道:下官一定会把韩大人的话如实转告文王。
乌士元携了德宗皇帝颁布的太平诏书和赐品,取道洛阳和幽州,返回渤海国。渤海国文王接了皇帝诏书,领了赏赐,又详细询问了长安状况。
乌士元想起中书舍人韩翃的嘱托,向文王禀道:韩翃没有阻止王涎在河朔四镇的忤逆活动,深感愧对基下,特别嘱臣向基下道欠。
文王苦笑道:他是怕孤王揭发他和王涎同谋,想来堵孤王的嘴。河朔四镇能不能行世袭,与渤海国有什么相干,孤王怎么会去揭发他呢?他和王涎的密谋已经死无对证,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他现在是皇帝近臣,却变得这样谨小慎微,倒不如在李正巳手下时那般才气洋溢,风流潇洒。
文王又询问了乌士元的学业,对这位大唐进士的学识十分欣赏,任命他为义部员外郎。渤海国的义部相当于大唐国的礼部,部长为正卿,副部长为员外郎。乌士元这个员外郎是专司外交事务的副部长。
大唐德宗皇帝诏告天下太平的诏书所到之处万众欢腾。各节度使和剌史,纷纷上表称贺,各藩属国国王也纷纷上表道喜。可是渤海国文王却高兴不起来。他觉得自已犯了一连串的错误,不该和李正巳结盟,不该纵容节度使世袭,不该派王涎出使河朔。现在河朔四镇分崩离析,大唐皇帝稳坐江山,四海欢腾普天同庆,只有渤海国文王脸上无光。文王心中不痛快,短短几天就显得苍老了许多。

贵妃张太真见文王郁郁寡欢,关切地问道:乌士元不是带来了大唐皇帝的太平诏书和许多赏赐吗,基下为何闷闷不乐?
文王无精打采地说道:安史之乱平定时,孤王欢欣鼓舞。现在李希烈和朱泚之乱平定了,孤王却高兴不起来。每天上朝都情不自禁地想起王涎摇唇鼓舌的情景。王涎的小聪明不仅害了李正巳,也害了孤王。
贵妃劝道:基下这是触景生情。如果基下不愿意看到王涎留下的影子,就离开上京,再到东京去过恬静安乐的生活。
文王拉着贵妃的手说道:知我心者只有你。孤王现在最不想见到大唐的人,最不想听到大唐的事。迁都东京,可以远离中原,眼不见、耳不闻、心不烦,又何乐而不为呢?
文王就把三相召来问道:孤王想迁都东京,相国们以为如何?
右相王新福是在东京伴驾时展示才华得到文王赏识的,就把东京当成他的吉祥福地,便抢先支持文王迁都。大内相大元义这两年越发地献媚取宠,凡事都视文王眼色行事,也极力赞成迁都。新任左相大廷方是文王三叔大勃昌的儿子,是个毫无主见的庸碌亲王,被大元义推荐上来做了左相,凡事都顺着大内相的话尾去说,百官背地里称他是大尾巴相国。他的态度自然是和大元义相同。
公元七百八十四年,大唐德宗贞元元年,渤海国文王大兴四十七年,大钦茂再次移驾东京龙源府。这年他已是七十六岁高龄老人,伴随在他身边的是四十三岁的中年贵妃张太真,和十九岁的青年王子大嵩璘。上次移驾到东京是出巡,而这次是迁都,把文武百官全都带到东京。
渤海国东京地处海兰江入海口,是日本国和新罗国商人聚集的地方。因为左相王涎参与了七镇叛乱,大唐皇帝对渤海国明显冷淡了。文王也不再象从前那样热衷于向中原大国频频朝贡,开始向日本国和新罗国开展独立自主的外交活动。
这时新罗国恰恰发生一件大事。年轻的新罗国王恭惠王荒淫无度,把朝政弄得混乱不堪。这年清明节,恭惠王游于上苑,百官都来陪同。午宴时恭惠王见王叔金志贞的小妾具贞玉姿容秀丽,美妙绝伦,就命她上前侍酒,乘机抚弄调戏。金志贞大怒,掀翻酒桌,携妾而去。恭惠王恼羞成怒,派了个太监去宣诏,命金志贞立即把美人具贞玉送进王宫来给国王侍枕。金志贞岂能容忍这样的污辱,当即点起人马把王宫团团围住,带着亲兵进入宫中,把恭惠王和王后嫔妃等全部屠杀,再召百官上朝,宣布自立为国王,并且立美人具贞玉为王后。可是,这一对国王和王后只做了三天,就被宰相金良相率领的平叛部队给消灭了。金良相杀了叛臣金志贞,掳了具贞玉,自称宣德王,仍立绝代佳人具贞玉为王后。
新罗国美女具贞玉以其美妙绝伦迷倒了三位国王,连做了两朝王后,可谓史上奇观。金良相原本妻妾成群,子女众多。他做了宣德王,立了美人具贞玉为王后,就不便立妻妾们生的儿了来做王储。于是他的胞弟金敬信就被立为太弟储君。
新罗国宣德王金良相登基,派出使节通报四邻各国。渤海国文王大钦茂在东京接见新罗国使节,并派遣乌士元出使新罗国,向宣德王登基表示祝贺。新罗国是大唐国的忠诚藩属,十分崇拜中原文化。宣德王听说渤海国的使节是大唐进士,就在王宫内苑设盛宴款待,把在长安取得过进士功名学位的新罗国官员都召来作陪,还特别让绝代美人具贞玉王后亲手为乌大使斟酒献伎。张文休南征时留下的阴影,在两国进士们的高谈阔论中渐渐消退,渤海国和新罗国的关系开始转好。
转年新春佳节,新罗国宣德王金良相派太弟金敬信亲王来向文王贺岁,并乘机向渤海国文王提出归还大同江南岸土地请求。文王不能同意归还土地,却也不想驳了宣德王的面子,就把乌士元召来商议对策。
文王问道:孤王既不愿出让土地,又想让宣德王太没面子,真是左右为难。乌爱卿可有两全之计?
乌士元奏道:臣以为,可以把土地和人口分开考虑。疆土是国家的标志,自然是寸步不让,寸土必争。人口是民族的延续,必然是骅骝向北,越鸟归南。基下可以准许新罗国官员到大同江南岸州县慰问新罗族民众,还可以准许新罗遗民南迁,再在边界上立下界桩,一劳永逸地解除纠纷,不允许新罗国再觊觎渤海国土地。
文王大喜道:舍人口保土地,真是妙计。你再去新罗国走一遭,把这件事办好。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