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一章 定边界计赚新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渤海国使节乌士元奉命再次出使新罗国,这天到了新罗国京城金城郊外,受到新罗国王储金敬信的热情迎接。次日,乌士元觐见新罗国宣德王,递交了渤海国文王的答谢国书。宣德王此时最关心的是大同江南岸土地,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渤海国是何态度。
宣德王问道:文王基下的国书上说,乌大使全权处理两国边界大事。不知乌大使此次来金城,是否可以交割大同江南岸土地?
乌士元道:多年以来两国互有攻占,边界状况错综复杂。本大使此次奉文王基下之教来贵国举行谈判,希望通过友好协商达成合理定界。
宣德王见乌士元不肯正面回应,猜到渤海国是不肯交割那片土地,心中很恼火,可是又不能关闭谈判大门,当即说道:那好,本王就指定王储金敬信为谈判大臣,和乌大使进行谈判。
新罗国王储金敬信是收复大同江沿岸土地的强硬派,他的地位和他的主张,都表明了他是新罗国最适合的谈判代表。宣德王对他寄于厚望,他自已也孤芳自赏,大有舍我其谁的感觉。次日,金敬信早早就来到国宾馆,与乌士元举行会谈。
在人类谈判史上,边界谈判是最艰苦的谈判。所有的谈判使节,坐到谈判桌边的时候,都绞尽恼汁尽逞诡辩之术,以为舌头上悬着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不幸的是,在谈判桌上达成的任何协议,都很难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因为谈判受当时双方实力的左右,而历史常常会使实力对比发生逆转。不论当时在谈判桌上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功,都会遭到后人无情的谴责。乌士元和金敬信也不能幸免。
金敬信是志在必得,一定要通过这次谈判得到大同江南岸土地。他带来了新罗国绘制的大同江两岸详图,把南岸的州县涂成了淡绿色,特别醒目。乌士元也是有备而来,准备给新罗国一次动员新罗族百姓南迁的机会,然后在边界上立碑定标,一劳永逸。他也带来了渤海国绘制的边界详图,清楚地标明了界桩的位置。
谈判一开始,金敬信就先发制人抢先发言,他慷慨激昂地说:昔日半岛上三国并立,虽然国分新罗百济高句丽,却是同种同族同文同俗,又同为大唐外藩属国。高句丽国和百济国背反天朝,而新罗国忠诚不二。百济国改贡日本国,与大唐为敌,经白江口一战,新罗国和大唐国水师大获全胜,杀得日本国海军片甲不还。从此,百济国灭亡,其土地全部归新罗国所有。天意如此,谁能抗拒?高句丽国自恃有雄兵三十万,与大唐对抗,被大唐国征东大元帅薛礼一举击溃。从此,高句丽国灭亡,其大同江南岸土地由大唐皇帝明诏赐与新罗国。不料渤海国武王野心勃勃,南下蚕食,霸占至今。如今渤海国与新罗国同为大唐外藩属国,岂有不遵大唐皇帝明诏之理?本王储已经备下大同江南岸州县详图,请乌大使按图交割。
乌士元不急不燥,缓缓地说道:本大使有幸与金王储谈判边界大事,十分荣幸。两国谈判,就是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求同存异,妥协合作。金王储殿下陈述了新罗国的主张,本大使已经听得明明白白。半岛三国有同也有异,高句丽国始祖高**是天将和龙女偷情所生,百济国始祖则是高**之子温祚,而新罗国始祖有朴金昔三个来源,朴源朴赫居世是天降白马之子,金源金阏智是鸡林金柜中的金娃,昔源昔脱解则是来自倭国。你们原本就不是一家。百济国灭亡之后,其地由大唐熊津都督府管辖,后来被新罗国蚕食鲸吞。高句丽国灭亡之后,其地由大唐安东都护府管辖,可是大唐藩属新罗国却野心勃勃不断向北扩张。如今半岛三国早已成为历史,安东都护府也早已名存实亡。不管当初高句丽国与新罗国边界如何划分,都不能做为渤海国与新罗国定界的依据。再者说,靺鞨国和高句丽国同为长白山国,自古以来就是天然的兄弟之国。渤海国在高句丽国灭亡和靺鞨国被肢解三十年之后,靺鞨国末代国王大祚荣秉承了两国先祖遗风,重建长白山国,不仅要经营长白山以北,而且要经营长白山以南,这是上苍的安排,天意的召唤。至于大唐皇帝赐地的诏书,不过是离间渤海国和新罗国的一剂蜜饯毒药,金王储切不可贪食不化。
金敬信焦燥道:听乌大使所言,是根本不想交割了?那又何必前来会谈?
乌士元笑道:金王储不要急,本大使既然来会谈,就是诚意解决两国争端。
金敬信疑惑道:乌大使不肯交割土地,如何能解决两国争端?
乌士元胸有成竹地说道:解决的办法就是求同存异,妥协合作。有道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退一步海阔天空。你我各自退让半步,就可以皆大欢喜。
金敬信不由得探身问道:不知乌大使准备让出多少州县?
乌士元轻松地说道:不是多少州县,而是你得到你的全部,我保留我的全部。
金敬信一脸迷茫之色,问道:乌大使不是开玩笑吧?这怎么可能呢?
乌士元这才亮出底牌,说道:金王储强调的是族缘,本大使注重的是地缘。族缘牵涉着人口的归宿,而地缘牵涉着土地的归宿。依本大使之见,新罗国可以接收那里的人口,渤海国可以保有那里的土地。你吃雪鱼,我吃熊掌,皆大欢喜,岂不妙哉?
金敬信呆呆地楞在那里,不知所措。谈到这个份上,不能说渤海国没有作出让步,它已经承诺要舍弃十万人口;可也不能说新罗国获得了成功,因为那片土地还是归渤海国所有。他对这样的结局很不甘心,又不得不佩服乌士元的谈判技巧,尤其是雪鱼和熊掌的比喻,真是太绝妙了。他已经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雪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说法,觉得把人口和土地分开处理确实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办法。他甚至开始为不能兼得的说法暗中叫好,以为这是可以挡住宣德王指责他谈判不力的一件法宝。

新罗国宣德王对这样的谈判结局也是喜忧参半。他没有得到大同江南岸州县的主权,很是失望。可是能得到数以十万计的民众,也不失为一大胜利。他知道新罗国还没有能力让渤海国作出更大的让步,不得不接受这个结局。
就在渤海国大使乌士元和新罗国王储金敬信,在新罗国京城金城国宾馆举行会谈的时候,住在东京的渤海国文王大钦茂突然有些心烦意乱。他这几天一直心事重重,总是在想着出使新罗国的乌士元。是担心谈判失败吗?不是,他不仅不担心谈判破裂,甚至盼望破裂。他后悔采纳了舍人口保土地的策略,不甘心把十万子民拱手送给新罗国。他把大内相大元义召进宫来,说出了自己的心事。
文王道:乌士元去新罗国施展舍人口保土地的计策,这会让孤王失去十万人口。一国之君,不能保民,岂不可悲。
大元义本是不赞成舍人口保土地的谈判方针的,认为这是掩耳盗铃。可是他没有公开反对,因为他已经养成了迎合文王任何主张的习惯,凡是文王喜欢做的事,他都卖力去做,好把篡权的野心严密地包藏起来。这时见文王反悔,就赶紧搜索可以迎合文王的语言。
大元义很快就有了主意,奏道:此时乌士元已经到了新罗国,基下想要收回成命已经来不及。臣以为可以采取一项补救之策,让大同江百姓安居不移。
文王闻言,两眼放光,急切问道:如何补救?
大元义道:大同江居民多半是高句丽遗民。无论是新罗国,还是渤海国,谁能给他们安居乐业,他们就会感激谁。基下如果能让他们得到实惠,他们就未必肯听信新罗国官员的号召举家南迁。
文王闻言,愁容一扫而光,兴奋地说道:民以食为天,孤王就免了他们的赋税,让他们自享其成,丰衣足食。
文王当即向南海府和鸭绿府下达了一道特别的王教,让两府都督向本府百姓大张旗鼓地宣告,凡在大同江沿岸定居的居民,不分族别,均可免交赋税。大同江百姓奔走相告,愿长期安居者大增。
新罗国王储金敬信和渤海国大使乌士元,一起到大同江南岸州县落实会谈成果。
乌士元虽然做好了忍受大批民众南迁的准备,还是不愿看到千村万户无人烟的景象,就想限定迁移时间,给金敬信设置障碍,期限一过,就封闭边界,禁止南迁。
乌士元向金敬信说道:我方同意居民南迁,可是南迁也不能旷日持久,就约定二十日为限,十日之内居民有南迁的自由,第二十一日就要封锁边界。
金敬信原以为十万民众会一呼百应,就很痛快地答应了乌士元提出的条件,没有料到新罗族民众居然没有南迁的热情。他带来的三百名新罗国官吏分散到各州县村屯,动员新罗族和高句丽族百姓南迁。转眼之间二十天过去,南迁者只有十之二三。
第二十一天,金敬信不得不停止移民活动,和乌士元一起堪界定标。双方沿边界打下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九根木桩,划定了两国边界,被世人称为乌金界桩。一千年以后讹传为界桩是用乌金制做的,还引发了一阵疯狂盗挖乌金界桩的风潮,轰动世界,贻笑大方。
渤海国谈判大使乌士元完成使命,回国诉职。他向文王奏道:臣出使新罗国,怀揣基下拟定的舍人口保土地妙策,诱使新罗国接受我方提案,基下之运筹终于得以实现。为使人口少失,臣又乘金敬信得意忘形之际,诱他接受二十天限期,使实迁人口不足十之二三。现双方堪界定标已毕,沿边界打下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九根界桩,一劳永逸地解除了边界纠纷,实乃基下之洪福。
乌士元这样述职,是因为他不知道文王事先施行了免税一年的安民之计,把功劳都记在自己帐上了。而那免税安民之计是大元义提出来的。大元义不能公开为自己争功,就打着维护文王的旗号站出来谴责乌士元。
当时大内相大元义就向文王奏道:与其说乌士元谈判得手,不如说基下运筹得力。前后两条妙计,一是舍人保地,二是免税安民,都是基下亲教。乌士元贪天功为己有,实在是有违人臣道德。请基下明察。
文王对乌士元取得的功绩还是很满意的,虽然他也察觉到乌士元有贪功之嫌,却不想当场让这位能办事的人才太没面子,就宣教道:大内相言重了。乌爱卿此次处理边界纠纷,恩威并施,有理有节,干净利落,恰到好处,堪为能臣。
散朝之后,文王把乌士元召进上书房,向他说道:有一件事,与你出使新罗国有关。在你和金敬信到大同江移民划界之前,孤王下了一道密教,对大同江两岸居民免税一年,才使得金敬信移民失败。
乌士元听罢,满脸羞愧,无地自容,扑通跪在文王面前,忏悔道:臣贪基下之功,丧心病狂,猪狗不如,愿受惩处。
文王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不必紧张。孤王相信你和王涎不是一路人。他是靠小聪明欺世盗名,最后反被聪明所误。你是确有真才实学,眼界也比较开阔。希望你以王涎为鉴,自省自律,好自为之。
乌士元痛哭流涕应道:基下的教诲,如醍醐灌顶,震聋发馈,臣铭记在心,没齿不忘。
文王笑道:你知错记打就好。三王子大嵩嶙一直没有合适的老师,你来教他如何?
乌士元叩头道:基下如此抬举,让臣受宠若惊。臣定当呕心沥血,不负基下隆恩。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